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巩固培优学案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1928
3.特点: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联系起来。
4.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核心);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4.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3.措施:把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终止新经济政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同时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
四、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班举行辩论会,下面为双方辨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该辨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农业集体化的利弊
C.自由放任政策的利弊 D.苏联模式的利弊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是和苏联30年代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又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僵化。据题干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A项农奴制改革的利弊与题干不符,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不利于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的利弊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自由放任政策的利弊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苏联模式的利弊是该辨论会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921年春,西西伯利亚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导致余粮收集制被迫在13个州完全停止。为此,苏俄政府(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提出了两个五年计划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1921年春,西西伯利亚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导致余粮收集制被迫在13个州完全停止”概括可知,1921年春余粮收集制引发人们不满,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苏维埃政府推出新经济政策。
A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不符合题意;
B项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不符合题意;
C项,符合题意;
D项提出了两个五年计划和题干时间不符,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经济政策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据表格材料“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可知,1925年较1920年相比,粮食产量、猪牛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度,排除A项。
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
1918-1920年,三年内战时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4.如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出现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A.废除了农奴制 B.实施国家工业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苏联、1925-1937年工业产值变化数据”可知,1925年开始苏联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和结合所学可知,1925年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开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B项正确;
俄国废除农奴制发生在1861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不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俄国退出一战是在1917年,与题干1925到1937年工业产值变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5.下表所示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其前后发生的变化表明(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项目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初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积极性 D.苏联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1928年开始,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使其工业产值位于欧洲第一,世界每二,A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基本停止了,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已经基本停止了,排除C项;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苏联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政治上“世界霸主”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6.观察如图,由此判断1937年的苏联( )
A.成为了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D.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是2.6%,到1937年苏联已超过除美国外的大部分国家变成13.7%,表明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D项正确;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
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排除B项;
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7.1921年7月,苏维埃俄国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这表明当时实行( )
A. 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1921年,中小工厂和商店由私人经营”可知,这是借助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新经济政策,B正确;
农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排除A;
材料是说工商业,排除C;
材料是说经济政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这没话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材料中“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点。
9.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
A.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B.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 D.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苏联在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的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这些措施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D项正确;
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经济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排除B项;
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等知识。
10.面对私人买卖日趋活跃,苏俄政府不得不改变方针,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再退却”,从国家调控生产和分配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些情形发生在(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再退却’,从国家调控生产和分配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可知,这反映了苏俄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这与1921年(20世纪2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关,C项正确;
19世纪20年代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20世纪40年代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1.“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段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时期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工业 B.优先发展农业
C.计划经济体制 D.均衡发展经济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由题干“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题干反映的正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C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而题干只是评价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没有体现工业化发展之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
均衡发展经济不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12.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因为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3.有人认为以下表格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并无关联,其理由正确的是( )
年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是行政手段 B.时间上不一致
C.农业集体化的利大于弊 D.产量上有出人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至192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稳定增长,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使了粮食丰收,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大规模开展,所以二者时间上不一致,故选B项。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行政手段推行,但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得不出农业集体化的利大于弊,排除C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苏联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并没有体现出产量上有出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14.对苏联的工业化评价正确的是( )
A.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B.进一步开放全国市场和商品经济
C.坚持走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道路
D.通过自由化的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故选A项。
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所以B项描述不正确,排除B项。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轻工、后重工的成长道路不同,排除C项。
苏联的工业化是通过国家集中行政手段分配资源,并非自由化方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的工业化的相关史实。
15.领导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人物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高尔基 D.赫鲁晓夫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故选B项。
1924年初,列宁逝世,苏联还未真正开始国家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并不是苏联国家的领导人,排除C项。
赫鲁晓夫最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调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国家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史实。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
1936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飞机、汽车和各种重型机械增长非常迅速。同时人民的生活日用品,如粮食、服装、烟、酒等则严重不足。据说,一条相当普通的牛仔裤,在前苏联算得上生活奢侈品,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据此,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谈谈你设想的解决方法。
【答案】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则发展缓慢,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方法:注意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轻重比例失调;解决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点评】考查苏联的工业化
17.读图,回答问题:
(1) 图中右侧的人物是谁?
(2) 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 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什么体制?这一体制有什么弊端?
【答案】(1) 斯大林
(2) 1928年到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3)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弊端略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历史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图片,获取有效信息,观察图片,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中右侧的人物是斯大林,这是列宁和斯大林1922年在哥尔克村,这时苏联已经开始了新经济政策。
第(2)问,主要考查斯大林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年到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请回答:
根据下图,说出战争的影响和特点是什么。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称为什么体系。有人评价:该体系是建立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试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一战后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请写出它的名称和它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成就。
【答案】(1)影响:给人类带来灾难,是世界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特点: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死伤人数多、经济损失大。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举例说明:《凡尔赛和约》中国山东主权问题。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转交给日本,损害弱小民族利益。
(3)苏维埃俄国;颁布“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果、特点这一内容。从表格可以看到:战争进行的时间,参战国家,卷入战争的人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特点可以从表格列出的几个方面回答,即时间,范围,伤亡,损失。影响主要是从伤亡和损失这两个角度回答。所以答案为:影响:给人类带来灾难,是是世界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特点: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死伤人数多、经济损失大。
(2)本题考查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周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国际会议,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举例,可以用中国的史实来说明,《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完全无视中国也是战胜国的史事。还可以用《九国公约》中相关史实来说明,这个公约宣称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本题考查了苏俄的建立和建设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由此诞生。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所以本题答案为:苏维埃俄国;颁布“新经济政策”。
【点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历史证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国发展的重要前提。请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哪一文件的颁布解决了美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该文件的颁布对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
19世纪后期,俄国用什么方式解放了农奴?该举措对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如何对待农民和农业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
综上,各国对待“三农问题”的举措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1)《宅地法》;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成为战争转折点。
(2)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3)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4)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农村改革等。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关内容。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的法律文件有两个:《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其中涉及到美国农民土地问题的是《宅地法》。《宅地法》规定: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耕种5年后,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这一法令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此后,南北战争形势急剧变化,开始有利于北方。所以本题答案为:《宅地法》;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成为战争转折点。
(2)本题考查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所以俄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废除农奴制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本题答案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3)本题考查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回答新经济政策内容,要有所选择的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方面的措施是: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所以本题答案为: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4)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以上事件,美国的《宅地法》、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农民、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都不同程度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利于本国的作用。得出的启示也应该从这一角度来回:国家颁布有利于农民的法令或措施,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答案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农村改革等。
【点评】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美国南北战争、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巩固培优学案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2.时间:1921-1928
3.特点: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联系起来。
4.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核心);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4.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3.措施:把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终止新经济政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同时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
四、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班举行辩论会,下面为双方辨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该辨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农业集体化的利弊
C.自由放任政策的利弊 D.苏联模式的利弊
2.1921年春,西西伯利亚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导致余粮收集制被迫在13个州完全停止。为此,苏俄政府(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提出了两个五年计划
3.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4.如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出现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A.废除了农奴制 B.实施国家工业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5.下表所示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其前后发生的变化表明(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项目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初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积极性 D.苏联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6.观察如图,由此判断1937年的苏联( )
A.成为了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D.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7.1921年7月,苏维埃俄国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这表明当时实行( )
A. 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这没话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
A.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B.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 D.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
10.面对私人买卖日趋活跃,苏俄政府不得不改变方针,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再退却”,从国家调控生产和分配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些情形发生在(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1.“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段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时期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工业 B.优先发展农业
C.计划经济体制 D.均衡发展经济
12.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3.有人认为以下表格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并无关联,其理由正确的是( )
年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是行政手段 B.时间上不一致
C.农业集体化的利大于弊 D.产量上有出人
14.对苏联的工业化评价正确的是( )
A.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B.进一步开放全国市场和商品经济
C.坚持走资本主义国家的成长道路
D.通过自由化的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15.领导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人物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高尔基 D.赫鲁晓夫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
1936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飞机、汽车和各种重型机械增长非常迅速。同时人民的生活日用品,如粮食、服装、烟、酒等则严重不足。据说,一条相当普通的牛仔裤,在前苏联算得上生活奢侈品,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据此,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谈谈你设想的解决方法。
17.读图,回答问题:
(1) 图中右侧的人物是谁?
(2) 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 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什么体制?这一体制有什么弊端?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请回答:
根据下图,说出战争的影响和特点是什么。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称为什么体系。有人评价:该体系是建立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试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一战后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请写出它的名称和它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成就。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历史证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国发展的重要前提。请回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哪一文件的颁布解决了美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该文件的颁布对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
19世纪后期,俄国用什么方式解放了农奴?该举措对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如何对待农民和农业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
综上,各国对待“三农问题”的举措给你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