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6 08: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2.1933 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在宋代,中书舍人、给事中认为朝廷敕命有不妥之处,即退还或执之不下,以防患于未然。政令下达及执行过程中,则有台谏监督论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早纠正。宋代的这一制度设计( )
A.保证了监察的公正性 B.使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C.避免了朝廷政令失误 D.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
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规定:“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 物理、数学等 23个专门学科。”1918年,考试专门学科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 商业等。这一调整 (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 B.使人才选拔制度臻于完善
C.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 D.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5.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6.1908年,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奏请“科举与科学并行”。他认为“中国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计惟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适,乃足靖人心而定国是。”材料表明( )
A.科举选官与学堂选官不分优劣 B.科举考试应该改变考试内容
C.废除科举选官引起了社会不满 D.清朝末年学堂选官难以推行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也不是唯学历论,例如高等考试,除学历外,经高等鉴定考试及格的、有专门著作经检查合格的、有服务经历的人都可以应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官制度优于科举制 B.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C.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 D.考试程序逐渐完善并且制度化
8.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9.1915年的民国政府《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科目表中,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土木工、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1个专门学科。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着眼于选拔全能型的人才 B.高等专业人才的选拔受到重视
C.文官考试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 D.袁世凯加紧了独裁专制的步伐
10.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民主政治的确立 B.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避免了人才选拔徇私舞弊
11.2008年,上海浦东新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规划等6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D.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12.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如图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 )
A.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B.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13.196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高级干部要过党的生活,结合讨论工作;做点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一般党员、干部,则应该经常过支部生活,过小组生活,接受党的监督。”邓小平意在强调( )
A.中央应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B.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共中央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D.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亟须提高
14.如表是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考试及考核毕业分部人员担任实职情况统计表。根据表格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北洋政府时期( )
第一届 文官高等考试 第二届 文官高等考试 第一届 文官普通考试 第二届 文官普通考试
参加考试人数 不确定 7800 2482 4000
录取人数 194 480 405 400
实际任职人数 4 3 2 无
A.官员选拔流程复杂 B.文官任用制度实际收效甚微
C.政府重视人才选拔 D.人才在仕途上缺少上升途径
15.某学者认为,清末奖励学堂出身章程的实施,尽管主观上是清政府于科举与学堂并存期间,采取促进学堂推广的权宜之计,客观效果却给人以科举功名和实官为学堂毕业生诱饵的印象,落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该学者意在指出当时( )
A.选官注重官员的任事能力 B.西方分科治学受到清廷追捧
C.兴学育才动机与效果相悖 D.官员丧失职业操守成为常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颁布法令,规定按照成绩录取公务员。以改善司法制度的运行。这是西方国家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公务员的开端。从1755年开始,普鲁士王国建立并普及了一套培训系统,开始对高级公务员进行职业培训。1879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颁布法律,规定所有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大学的司法培训,并参加一个3~4年的司法行政实习。
——摘编自廖昆明《英、法、德、意四国高级公务页的招聘制度》
材料二当前,我国公务员都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条例下对其进行管理。我国公务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人民负责,地方性公务员和国家公务员同属一个体系,只是所处理的公务有所不同而已。在处理公务时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
——摘编自訾登《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近代德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近代德国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毕业生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四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42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20.官员选拔与任用制度。
材料一 宋代,凡选人(包括官员所荫补亲属、同进士出身与特奏名者)及宗室子弟需铨试合格,方能参注文职差遣,成为文官。宋高宗朝,每铨试十人取七,孝宗乾道二年,每年只春试,二人取一,光宗朝又减为三人取一。孝宗以前,凡“补文学者与恩科人皆免铨试”,以示照顾。
“孝宗以为非是,亦命试焉。”在铨试时,朝廷让互相熟悉的人三人或五人结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有欺妄,同保人都受罚。绍熙年间,宋光宗又仿照科举考试中复试官僚子弟的做法,制定了廉试之制,即铨试中格人均需到吏部长贰厅前复试小经义一道,试中方可注差遣。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官员考试任用法初论》
材料二 1931年,中央执委会相继发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省、县、区、乡和城市苏维埃等各级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要领导,都要求必须通过选举正式生效,选举后还要举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如选举不合法定程序,则无效。从候选人提名到整个选举结束,从日常工作到贪污受审,苏区公民可以随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中央给苏区各级党部及红军训令》中提出,苏维埃政府用人“必须吸引广大工农群众参加政府的各部各委的工作”。《工农监察部的组织条例》中规定要选用“坚决的有阶级觉悟的”工农分子。长冈乡苏维埃干部谢昌宝时刻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被选拔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专门称赞他为可敬的模范工作者。
——摘编自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光宗两朝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央苏区政府工作人员任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政府工作人员任用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断章取义,排除A项;“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提示词意在可知本题为主旨题。时空是:1933年,国民党中央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是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朝廷下达敕令后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台谏等核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早纠正,这有利于减少国家政令失误,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D项正确;中书舍人与给事中不属于监察系统,台谏才是监察系统,所以无法得出“保证了监察的公正性”和“使监察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的结论,排除A、B项;审核、监督可以减少朝廷政令失误,但是在君主专制政体之下,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很难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一词太过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918年,北洋政府规定的考试科目涉及的学科数量明显增加,且分科较为细致,说明这一调整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D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使人才选拔制度臻于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考试科目调整并不能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这些都不是宗法世俗的影响,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人心皇皇,国势岌岌,半由学务,亟宜变通”等表明废除科举选官引起社会不满,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考试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学堂选官难以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除学历外,经高等鉴定考试及格的、有专门著作经检查合格的、有服务经历的人都可以应考”可知,鉴定制度使得上不起大学而自学成才的人也有机会参加文官考试,这体现了当时文官选拔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考试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5年民国政府的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兽医等21个专门学科,这体现了考试内容的多元化、专业化,说明当时高等专业人才的选拔受到了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试科目的专业性,未体现政府着眼于选拔全能型人才,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考试科目很多,无法体现文官考试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排除C项;材料与袁世凯独裁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任用资格包括主要两项,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反映了北洋政府注重官员的才学和资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是军阀独裁统治政治,排除A项;北洋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避免人才选拔徇私舞弊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给予具有高度专业化程度的公务员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新兴行业发展的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仅是该制度的试点,并非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高薪只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人才,故无法据此得出公务员待遇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务员岗位吸引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启蒙画报》的栏目设计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画报介绍了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说明《启蒙画报》符合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启蒙画报》介绍了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无法据此判断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当时维新变法已宣告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启蒙画报》是在介绍西方科技,并非总结传统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材料中可知邓小平说“一般党员、干部”,应该“接受党的监督”,反映了邓小平意在强调中共中央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干部人事制度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党领导干部,与宗旨无关,排除B项;加强党对干部的领导并非是因为公务员素质不足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北洋政府举办了多次文官考试,且合格的考生中,任实职的人数很少,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官任用制度实际成效不大,B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北洋政府的文官任用制度实际收效不大,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清末奖励学堂出身章程的实施,……落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可知,清末奖励学堂出身章程的实施,造成了新的学用分离,这实际上反映出清廷兴学育才动机与效果相悖,C项正确;选官注重官员的任事能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西方分科治学受到清廷追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官员丧失职业操守成为常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相同之处: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公务员;制定法律,规范公务员管理;公务员任期有明确限制,权责分明;注重提升公务员履职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当前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代德国的公务员是政府的雇员,为政府利益服务。
原因:当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近代德国先后为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容克贵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当代(中国)。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171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颁布法令,规定按照成绩录取公务员。......我国公务员都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可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公务员;根据材料“171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颁布法令,......我国公务员都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条例下对其进行管理。”可知,制定法律,规范公务员管理;根据材料“从1755年开始,普鲁士王国建立并普及了一套培训系统,开始对高级公务员进行职业培训。......我国公务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人民负责,地方性公务员和国家公务员同属一个体系,只是所处理的公务有所不同而已。在处理公务时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可知,公务员任期有明确限制,权责分明,注重提升公务员履职能力。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当代(中国)。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人民负责,地方性公务员和国家公务员同属一个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德国的公务员是政府的雇员,为政府利益服务。
原因:根据材料“我国公务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人民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德国先后为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容克贵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17.(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详解】(1)趋势:依据材料“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依据材料“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得出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从选拔标准分析,得出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从中央把持选官权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基层流动分析,得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分析,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从政府的行政效率分析,得出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从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从科举制本身的弊端分析,得出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依据材料“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得出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依据材料“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
18.(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
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
(4)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1)
趋势:根据材料一“在世官制……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可知,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结合所学可知,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世官制以血缘为选官的标准,察举制更注重人的德行,而科举制更看重人的才能。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科举制的选拔范围的扩大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官员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
背景:根据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的推广;结合清末留学潮的相关知识可知留学潮的出现;I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政治的发展。
(3)
变化:根据材料“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确立考试任用制度”可分析出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
原因: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可分析出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分析出工业化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根据材料“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可分析出中国科举制影响等。
(4)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可知,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19.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 实行公务员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详解】根据材料“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实行公务员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归纳。
20.(1)主要内容:降低铨试出官的比例;严格免试的条件;严防作弊行为。
影响:有利于缓解冗官问题;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公正性;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特点:以选举为主要依据;注重公民监督;重视吸收工农群众参与管理;关注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
历史背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开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中共注重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光宗两朝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据“宋高宗朝,每铨试十人取七,孝宗乾道二年,每年只春试,二人取一,光宗朝又减为三人取一”得出降低铨试出官的比例;据“孝宗以前,凡‘补文学者与恩科人皆免铨试’,以示照顾。‘孝宗以为非是,亦命试焉。’得出严格免试的条件;据“在铨试时,朝廷让互相熟悉的人三人或五人结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有欺妄,同保人都受罚……”得出严防作弊行为。第二问分析影响,依据降低铨试出官的比例,得出有利于缓解冗官问题;依据严格免试的条件,得出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依据严防作弊行为,得出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公正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官员任用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央苏区政府工作人员任用的特点,据“省、县、区、乡和城市苏维埃等各级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主要领导,都要求必须通过选举正式生效”得出以选举为主要依据;据“选举后还要举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从候选人提名到整个选举结束,从日常工作到贪污受审,苏区公民可以随时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得出注重公民监督;据“必须吸引广大工农群众参加政府的各部各委的工作”得出重视吸收工农群众参与管理;据“《工农监察部的组织条例》中规定要选用‘坚决的有阶级觉悟的’工农分子……”得出关注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政府工作人员任用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依据“1931年,中央执委会相继发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得出这一时期的客观因素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开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依据“长冈乡苏维埃干部谢昌宝时刻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被选拔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专门称赞他为可敬的模范工作者”得出主观因素是中共注重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