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变化
【考点定位】 (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耕经济与商业城市的发展。(2)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一、辽宋夏金元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小练1]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 088万。由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 户口增长迅速,农业经济发展。
2.手工业。
类型 概况 对中国的影响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②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____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__________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时煤的开采和使用日益普遍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小练2] 《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北宋已经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铁制作的兵器异常锋利;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4.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
①商品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____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③货币: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____________作为主币发行。
④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5.经济重心南移。
(1)自____________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
(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1)原因:____________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小练3] 宋代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示]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的淡化。
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宋朝,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____________。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____________,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1)土地买卖、____________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3)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答案自填] 一、1.稻麦复种制 2.青花瓷 瓷器 4.榷场 纸币 5.唐朝中期 南多北少
二、1.科举制度 2.雇佣 契约 3.典当
主题一 变革与繁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图文证史——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一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二 见下面系列图。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提示] 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了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 趋势:总人口整体上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主要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唯物史观——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6)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者观点——宋元时期商业革命与商业繁荣
史料 传统农业在宋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市场上有江淮的粮食、沿海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和珍珠。当时中国的商品流通量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的黄金,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于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提示]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政权之间以和平交流为主,政局比较稳定;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历史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1)商业发展给农民带来人身自由,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荣创造了契机。
(2)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
(3)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宋代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进各族交往,有利于国家走向大统一。
(5)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
(6)商业发展反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主题二 松动与转型——两宋社会的变化
学者观点——宋代社会的变化
史料一 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史料二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 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提示] 新变化:择偶标准变化;婚姻注重物质财富。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阀士族势力消亡。
(2)概括史料二反映的现象,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现象:北宋时,祖辈有官职出身的占主导地位;南宋时祖辈无官职出身的占主导地位。实质问题: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科举制日益完善。
历史解释——两宋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更加宽广。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服务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是契约关系;等等。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①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②政府不再直接控制经济活动;对百姓迁徙、更换职业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较少。
(4)城市经济崛起,商业信用体系兴起。
史料证史——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一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十一月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主。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拦)占,许经县论详。”
——徐松辑《宋会要辑(初校)》
史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
[提示] 历史现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作用:从依附关系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提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造成这些社会变化的原因。
[提示] 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农业经济发达;官府放宽商业限制,商品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提高、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的加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唯物史观——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5)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
命题点1 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现象
(2023·高考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解析:选B。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夜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当时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故B项正确。玉米和红薯是在明朝传入我国的,排除A项;北宋时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铜钱,且晚清时,政府才开始铸造银元,排除C项;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北宋都城位于北方,且宋朝仁宗时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排除D项。
命题点2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022·高考河北卷)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都城临安水路沿岸本地铺户、外来客商租用存放货物的塌房多,主要反映南宋都城贸易数量大,商业发达,故选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旅安全保障、海外贸易等材料均未有明确信息体现,排除A、C、D三项。
命题点3 宋代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022·高考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由此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
命题点4 元代经济作物的种植
(2021·高考广东卷)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选B。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元朝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地区设置木棉提举司,向民众征收重税,导致民众苦不堪言。由此可知,元政府的这一做法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地区设置机构,向民众征收重税,这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加重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无关,排除A项;元朝政府设置机构,对民间私营棉纺织业征收重税,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排除C项;从材料看,元政府设置木棉提举司的目的是向人民征税,而不是调整财政管理权限,排除D项。
命题点5 宋代人才选拔的区域特点
(2024·肇庆高三月考)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取士人数增多 D.文官地位提高
解析:选A。根据“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可得出南方人才较北方更多,反映出南方经济实力强于北方,因此教育文化也强于北方 ,即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A项。
命题点6 宋元的社会变化
(2024·广东统考模拟)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多样,这是社会流动性加强的结果,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