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二小结构成问答,三四两节构成问答,第五小节总结。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随文),会写9个字。
2、听老师讲故事,再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有问有答的特点。
3、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对标:训练表达,前读后写,前面读文学、实用、思辨,注重这样的表达规律。落实在教科书的每一个细节,将前读后写的规律放在课后题中落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读诗题导入,再讲故事
1、板书:“雷锋叔叔”
(1)书写生字“锋”。
(2)介绍雷锋叔叔
过渡:很显然雷锋叔叔是个伟大的人,不然为什么我们对他那么熟悉呢?
雷锋叔叔简介:
①雷锋叔叔是贫苦农民家的孩子
②他七岁的时候成为一个孤儿。
③他1960年参军,当时20岁,表现非常棒,同年(什么是同年,就是1960年那一年)他因为表现得特别优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④1962年8月15因公牺牲,当时22岁。
⑤雷锋被誉为“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
⑥当雷锋因公牺牲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爷爷、刘少奇主席等党和军队的领导都为他题词。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出示:毛主席的题词
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⑦毛主席命名雷锋同志所在的班级永久地可以使用番号“雷锋班”
(简单讲故事,后面通过想象来讲故事)
2、读诗题——问题
3、读诗(全诗),找答案是什么?(答案有没有?)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通读全诗五个小节,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完成开篇第一环节的板书举证。)
环节二:精讲诗歌第1-2小节
1、朗读1-2小节
2、第1节中,寻找雷锋的“足迹”
(批注:足迹)
询问:什么叫雷锋叔叔的“足迹”呢?
预设:脚印。
追问:为什么不写成脚印呢?
师:这毕竟是诗。诗要有师的声音,诗要有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本课是诗,就要教成诗。足迹,郎朗上口。)
师范读。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①明确诗的意蕴,足迹是诗,脚印是白话,施教落实在平时。②教师范读,领读。孩子们就根深蒂固了。③把诗读入孩子心中。)
问:寻找一个人的足迹就是寻找一个人去过哪,到过哪,出现过哪。
(设计意图:(1)理解“足迹”①诗②高雅③表示这个人他在走动,寻找组就就表示在找人去过哪,到过哪,现在在哪。(2)支架①搭建支架:“脚印”是为理解“足迹”搭建的支架。②撤架:找足迹就是找人。)
(理路:凡有支架搭建,必要撤架,才能施工,才能出成果。)
问:请问,找得急不急啊?(很急)
问:为什么急啊?
(设计意图:在语言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
预设:
①在第一节中反复询问
②第一次好像在看,第二次没有看到,心里就急了,直接问出来了。一次比一次急。第一次感觉在自言自语,第二次是向潺潺流动的小溪询问。
(设计意图:①关注两次问,一个逗号,一个问号。②急不急?很急。哪里能看出很急?两处,第一次读有点像作者的自言自语,第二次没有得到答复,非常着急,居然向潺潺流水,向小溪询问。他明知小溪是问而不答,但太想找到雷锋叔叔了。陪伴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
(理路:一二两节深教,深挖一口井,三四两节就可以迁移知识。)
朗读指导:读出急切的心情
3、再读第2节
问:小朋友们,找到了。怎么证明找到了?
预设:第2小节。
问:找到什么证明雷锋叔叔来过?
预设:脚窝。
问:脚窝=足迹,对不对?差别在哪里呢?
①脚窝很深,足迹很浅。
②在蒙蒙细雨、小溪边的脚窝,一定还有一些水洼呢。
总结:脚窝里有水,有泥,而且非常深。
提问:是雷锋叔叔的足迹,但有不是足迹这么简单。他留下的是脚窝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①雷锋叔叔不是一个人在走,他是抱着迷路的小孩在走啊。②雷锋叔叔是走在泥泞的小路上。③这里的小路在走的时候明明白白还下着雨啊。
(梳理:①关键词:足迹。引导:找到了吗?找到了,找到足迹了。②脚窝:就是足迹,但脚窝又不等于足迹,足迹很浅,脚窝很深,脚窝里有水有泥,③为什么雷锋叔叔留下的是脚窝而不是脚印呢?
诗中找答案:①冒着雨。②在泥泞的路上。③抱着孩子行走。④雷锋叔叔在主人为乐。)
师:你看在这条泥泞的路上,雷锋叔叔的脚窝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一步接一步,一步接一步,伸向远方。沿着小溪一路伸向远方。可见,他昨天在这条小溪旁做了什么样的好事呢?
(设计意图:告诉小朋友,脚窝不是有一个,而是 一个又一个的,说明雷锋叔叔做的是一件好事。)
预设:这个好事是抱着孩子一路沿着小溪,“向上走”。
(理路:沿着小溪就是“向上走”。《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一路沿着溪流,我们向上,入了山。沿着溪流一定是逆流而上的。)
师:在这个下雨天,泥泞的路上,雷锋叔叔是自己加重抱了个小孩,沿着溪流一路向上行走。而且是更加艰难!
(设计意图:所有的秘密都在语言文字中,执教者要带领孩子解开谜题,让孩子们和作者对话,获得真知。)
(理路:一层层讲透,下雨、泥泞、抱孩子,沿着溪流、向上。)
朗读第2小节。
(设计意图:此时读,孩子们能带着理解度,带着感情读,读得更好,读出诗的味道。)
(理解:泥泞,已有初步感受。)
4、小溪说
(1)小溪会说话吗?
我们发现这一节以小溪的话来回答作者。
小溪会说话吗?
这毕竟是诗啊,诗就要有诗意。
(2)诗转化为故事
如果小溪不写诗,我们能不能把这五行诗能不能转变为故事呢?
(设计意图:课后第三题,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故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设计意图:学习单不是总让孩子填写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小朋友真不会的时候借助学习单来帮助孩子们来学。孩子们借助学习单串联着讲故事,非常好讲。帮助孩子搭建支架辅助学习。)
下水:昨天在小溪边,雷锋叔叔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孩,他不知道怎么回家, 天正下着雨,路又有泥,很滑,小朋友哭了。雷锋叔叔抱起迷路的小孩沿着小溪一路网往上去找妈妈。最后小孩找到了他的妈妈。雷锋叔叔又做了一件好事。
(梳理:此时,已经完成一二两个小节,孩子们顺利地讲出了故事。)
书写生字:昨、冒、留。
第二课时
环节三:精讲诗歌3、4节
1、朗读3-4节
理解:顺着小路是往下,沿着小溪是往上。
2、露珠
问:找到雷锋叔叔了吗?怎么找到了呢?有何为证?
预设: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点拨:找到的是露珠,“露珠”加上“晶莹”,“晶莹的露珠”这不就是诗一样的语言吗?
朗读感受:晶莹的露珠。
引导:露珠=雷锋叔叔的汗滴。
这就是诗,不直白,很诗意。将露珠看做叔叔的汗滴。
作者写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
(思考:为什么这些露珠就看做叔叔的汗滴呢?晶莹的露珠。)
(意图:二年级的孩子理解力有限,执教者拐几个我爱弯帮助孩子理解。)
(梳理:①读3.4节,作者一直在找,找到了吗?找到了。②有何为证?什么证明找到雷锋叔叔的足迹?③露珠,汗滴,把汗滴写成了露珠。怎样的露珠?晶莹的露珠。晶莹,陌生的,优美的。毕竟是诗,诗一样的语言。可见在诗人眼中,花瓣上的露珠就是雷锋叔叔的洒下的汗滴。看,多么地诗意啊!④作者要表达的诗意到底是什么?汗珠像晶莹的露珠。)
预设:①汗珠,一定很辛苦。雷锋叔叔有点劳累。有点疲惫。
②光荣
③将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3、荆棘
问:昨天,雷锋叔叔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把诗当做文章来教。)
预设:背大娘赶路(辛苦、光荣)
出示:踏着路上的荆棘。
出示荆棘图片:
荆棘,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光长刺了。
①第一层"荆棘"
问:如果路旁边长着荆棘会怎么样呢?
(拆解问题)
(1)雷锋叔叔路过时会怎么样?荆棘会钩破他的衣服。
(2)雷锋叔叔的手臂碰到时,荆棘会怎么样?荆棘会扎伤他的手臂。
(3)雷锋叔叔的脚踏上荆棘时,有可能荆棘会怎么样?刺穿他的鞋底。
(设计意图:第一轮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训练,凸显语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②第二层"荆棘"
出示雷锋叔叔背着老奶奶的矢量图:
引导:我们昨天已经学过了脚窝,雷锋叔叔背着大娘一定行动不便,
路旁的荆棘躲不过。走过时,许多荆棘划破了他的衣服。
撑起的手臂躲不过,更多的荆棘划破了他的臂膀。(用诗的语言来说)
路上的荆棘躲不过,一脚一脚踏在荆棘上,那脚底传来阵阵钻心地疼。
(设计意图:这一轮渲染,让整个故事升华了。)
(梳理:第一层,荆棘。介绍什么是荆棘,出图,看图就知道刮着我的衣,划着我的手臂,刺穿我的脚底板。第二层,被老奶奶,行动不便,躲不过,再来一轮。)
③第三层"荆棘"
引导:雷锋叔叔为了让老奶奶在他背上感觉安稳,更加细心了,更加用力了。一定会被更多荆棘刮破衣服,手臂会被更多的荆棘扎伤,脚底会难免踩踏更多的荆棘,传来更多的刺痛,但雷锋叔叔毫不在意。
(设计意图:三层推进,缓慢去做。重复的地方不教,把点做大,让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做时候不要太莽撞,分层来进行。荆棘做透了之后,再去看晶莹的露珠。)
4、露珠=汗滴
问:诗人看到路边晶莹的露珠就说是雷锋叔叔洒下的汗滴,你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他是诗呢?
预设:①因为雷锋叔叔的汗像露珠一样透明;像露珠一样清澈;像露珠一样晶光闪闪。②就像雷锋叔叔的心,那样的透明,那样的澄澈,那样的晶光闪闪。③像露珠一样那么的耀眼。像露珠一样,那样的纯洁。像露珠一样,那样的夺目。
(梳理:露珠第四层,透明、清澈、纯洁、耀眼、晶光闪闪、夺目……)
5、朗读第4小节。
6、说故事:将诗转为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故事转化的助学单。)
下水:
就在昨天, 在小路边,雷锋叔叔看到了一位大娘,路上长满了荆棘阻挡了大娘的路。雷锋背起大娘,踏着荆棘的小路,走过去了。
(设计意图:完成课后第三题)
(故事处理:课堂口头百字即可,课后可以进行百字书写,预估时间15分钟左右。)
7、书写生字:背、弯、洒
(处理:课后第二题中“年迈”“晶莹”随文处理。)
环节四:精读第5节
1、朗读第5节,四处寻觅(寻找)
(意图:完成课后题“寻觅”的理解。至此课后题全部处理完毕。)
(1)四处
问:我们去了哪里就是四处呢?
预设:雷锋叔叔还经常去学校、工厂、田地、街道、商店、医院、公交车上、铁路上、部队、公园。、马路上、菜市场……
(2)打样
引导:文中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他就出现在哪里。例如:
(样本一)
学校们口的小树倒了,雷锋叔叔就来到校门口。
瞧:一颗颗小树随风点头,那是在向雷锋叔叔致谢。
(意图:用“瞧”,诗就连上了。)
(样本二)
工厂里的货物堆积如山,雷锋叔叔就来到了工厂里。瞧,
码的整整齐齐的货物,那是雷锋叔叔一个上午的劳动结晶。
(3)学生口头表达
2、朗读全诗
课堂总结:
孩子们,我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大家向雷锋叔叔学习。让我们接过雷锋叔叔的爱心棒,争做雷锋式好少年,同学们有信心吗?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再次深情呼唤雷锋叔叔,齐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