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读写结合之
——白描、工笔写作手法运用的课例研修报告
研修背景
沈阳市第六十中学是于洪区中远郊的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不高已是我校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顽疾,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面对语文教学在初中整个教学过程中分量的逐渐加重,尤其是作文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区教研员潘虹老师围绕“研训一体”,开展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宗旨在于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形成交流、合作、共享的教学氛围。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学习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同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平衡发展,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非常幸运成为段老师的语文工作室中的一员。在段老师的引导我有幸走上研修语文的道路。疫情期间,认真研读了《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又多方请教段老师,并参考工作室其他成员的课例,以“读写结合”为主题,我进了一次课例尝试。
教学设计的形成
首先是选课。接到上一次“读写结合”的课时,我就一直在琢磨,选择哪一课会效果更好,会更能突出“读写结合”的教学重点呢?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能入选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写作的范例。基于此,我选课就更难了。正在此时,段老师把她的“《周庄水韵》读写结合之——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的课例研修报告”发给了工作室的成员,作为参考。我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文章最好有典型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才能有抓手,从而完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过渡。刚好,前段时间刚参加了区无生授课活动,我讲的《湖心亭看雪》受到较高的评价,因此我决定就选这一课。
然后是设计这节课。《湖心亭看雪》是我的参赛内容,轻车熟路,我把教学目标做以改动,再在教学设计后加上一小段练笔,就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第一次上课过程中,我就发现了致命的问题:我完全没有领会“读写结合”的本质。犯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把一节课割裂为:前,分析课文;后,写作练笔,简单粗暴地在一节课后,加了一个练笔,根本就没有把“阅读”和“写作”融合为一体,没有做到:阅读为前提,写作为提升的目的。第一次上课的失败,促动我再一次对“读写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请工作室成员为我指导,静下心来,研读《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找到理论支撑,然后看课标要求,我本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对待我的这节课。课上以“写景——抒情”“写法——写作”为主线,把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及学会悟中写,能运用白描、渲染写作为重点。为了突出“读写结合”,我大胆改进,勇于尝试,我把这节课改为复习课,这样,在文言文词语积累、总结文言现象和诵读上,既会节省许多时间,又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再者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乏味中,所以教学中我本着“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进行,抓住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教学活动更加充实而又效率。这一次教学读、写真正结合,让学生理解白描之后仿写,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写作”的教学目的。第二次教学,我请来语文组的老师,让他们再帮我提提宝贵意见。课后我自己都觉得整体效果不错,同仁们也给与了中肯的评价,但其中一位老教师的一句“渲染在初中写作中用的不多”使我陷入了深思。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它的两大特点,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初中生写作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的灵魂又是以情动人,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工笔细描。这不也是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强调的“重中之重”吗?一句话点醒了“当局者”。我又把教学重点中“学会悟中写,能运用白描写作”修改为“学会悟中写,能运用白描、工笔手法练笔”。我确立在课文阅读中找到写法,然后认识、比较白描与工笔两种写法,最后运用写法练笔设计教学。我又找到段老师,她给我提些建议,我又对自己的设计修改,到此时已经是第三稿了。
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读写结合之
——白描、工笔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借助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反复诵读,细心品读,体会白描写法,并能运用白描、工笔手法练笔。
二、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字词,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3.学会悟中写,能运用白描、工笔手法练笔。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二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但学生在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上还有欠缺,只有平时积累丰厚 ,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所以,文言文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总结文言现象。
另外文言文教学就是以诵读为主,可学生进入九年级,反而不爱读,所以教学中我坚持诵读教学,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防止学生从概念出发,离开真情实感解读文本。
再者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乏味中,所以教学中应本着“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进行,抓住每一篇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教学活动更加充实而又效率。所以我采用了读写结合形式,让学生理解白描之后仿写,并区别平时作文中的工笔细描,让学生能够实现“在阅读中写作”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创设情境: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天的西湖杨柳依依、生机盎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的西湖明艳妖娆、婀娜多姿;“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深秋的西湖别具韵味、美不胜收。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诵读指导
明确: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回顾课文,熟读成诵
明确:学自读。回顾文章内容。
3.通文顺字,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组内解决。(教师展示重点句子的翻译。)
(2)学生归纳积累,把握文言现象。(学生反馈,教师总结。)
(3)齐读课文,感受情感。
(三)精读课文 深入探究:
1.“一词”——“雾凇沆砀”
(由“雾凇沆砀”的字形、字义引出对西湖雪景的分析)
(1)这个词是作者所见之雪景,请找出文中集中写雪景的句子,齐读。
(2)从这一句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感受到什么样的境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
白描
(由水墨画引出白描)
2.“二人”——奇遇
(1)体会作者心情。
(2)理解作者心态。
3.“三痴”
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呢?
痴于行:
痴于景:
痴于情:
所以舟子说他“痴”,他是真的傻吗?
不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四)总结写法 运用练笔:
品读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作者眼中的雪景,年过半百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眼中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只剩下寥寥几笔就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
1.初识写法
除了古诗文,我们在现代文中其实也接触了不少白描手法。例如:
(举例,展示何为白描)
引出工笔细描(展示何为工笔,举例)
2.辨析写法
展示例子,学生辨析
3.运用写法
学生练笔
(五)总结提升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他的“痴”。我们既理解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趣,痴迷于感伤怀念的故国,还初步领会了会了白描和工笔的运用,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与绘画一样,无论白描还是工笔,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根据作文需求灵活运用。
我又设计了本课的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针对本节教学设计预设了五个观察点:分组观课
分组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细化
小组一 1.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立足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作文素养。准确、明确、适切地设计文本目标,课堂才能教得有数,学之有得。 教学目标贯彻落实: (1)目标1的贯彻:学习《周庄水韵》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落实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实例来评价) (2)目标2的贯彻:读写结合,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练笔,写出家乡地区景物特色文化。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3)目标3的贯彻: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4)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是否到位:用课堂实例来评价。 (5)作品展示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语言的优美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学科教学的素养,教学语言严谨、教学术语规范、语言组织精当,语言表达优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为目标服务,教师提问指向明确,理答方式科学。 教师对学生正确灵活,鼓励性的理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答方式: 无反应:频次: (2)简单肯定: 频次: (3)简单否定:频次: (4)重复学生的回答:频次: (5)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频次: (6)鼓励与表扬:频次: (7)启发式的否定:频次: (8)追问:频次: (9)转问:频次: (统计数据,抓住课堂实例来评价总结)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学习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师生应通过相互合作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完成教学目标,这个互动模式同时也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 (1)照顾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的教学目标): (2)提升教师主导作用(落实的教学目标) (3)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4)学生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小组二 4.课堂环节的层次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操作的智慧,教学环节层层对应目标、达成目标,才是有效的设计;教学方法服务于目标,才是有效的操作。 (一)、读中悟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二)悟中写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三)评价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4)课件和板书设计是否体现层次化
5.作业设计的合理化。 作业环节,看语文魅力和师生兴趣,作业的目的一是要巩固目标,串联知识;,二是要拓展语文,延伸兴趣。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 (1)作业内容: (2)巩固本课时的哪一个教学目标: (3)串联本课的哪一个知识点; (4)课外拓展延伸的是什么:
课堂实践
2022年5月20日,疫情原因,我们刚回到校园,久违了的风和日丽,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美好,我想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于是我采用了抒情味十足的开篇导语: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的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天的西湖杨柳依依、生机盎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的西湖明艳妖娆、婀娜多姿;“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深秋的西湖别具韵味、美不胜收。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湖心亭看雪》。接着,我以复习课的方式,解决本课“文”和“言”的内容。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真正的走入课堂,接触学生,发现很多现实突发的现象都与我事先预想的不一样。学生长时间线上听课,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大不如以前,而且对于《湖心亭看雪》这课,遗忘过半。所以我又带领学生仔细回顾本课内容,再引导他们认识白描手法与工笔细描。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这两边种写法,接着我又从课文中找出两种描写手法的语段,让学生判断,甚至可以让学生再举例,以避免出现练笔时无从下手的状况。练笔过程中,我及时巡视,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适当指导学生白描与工笔的写作技巧,发现写得好范读,并给予肯定,学生立刻有了兴趣,有了思路,随时调整策略让我的课堂顺利完成了教学预设任务。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没有注意到“三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行找到答案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不讲。),以致耽误了我的课堂时间,另外,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没有落到实处。
课例反思
上课结束之后,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也从此次磨课中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1、实践出真知,一节课只有细节精细推敲,环节认真琢磨,才是好课的基础。
2、课程不仅备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3、尽管课程已教过好多遍,但面对的学生永远是新的,课上的灵活应变,大胆取舍更能体现教者的智慧。
4、例子尽量从课文中选取,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也许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6、对于学生优点应及时鼓励表扬,但错误更应及时纠正。
每一次用心上课,都有收获,教师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之中,不断进步的。学无止境,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机会,认真对待,就是机遇。此次上课让我自己有了质的飞跃。
1、懂得课例的整个流程,会设计观察点了。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真正明白:动力来自压力,多动脑、多动心,没有做不好的事,没有上不好的课。
3、对课例研修有了更新的认识,思路更加清晰,从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及改进工作都有了自己的理念。
4、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习,而且能走出去,并带回来,这样进步才更显著。
五、今后设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段老师语文工作室各位同仁的带动和引领下,我将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