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读写结合——记叙文景物描写巧妙运用的课例研修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读写结合——记叙文景物描写巧妙运用的课例研修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6: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读写结合之
——记叙文景物描写巧妙运用的课例研修报告
研修背景
随着语文学科地位和难度上的变化,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在
语文学习中的困难。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农村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有每况愈下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我发现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 二是读的书虽然很多,但会背的很少,语言积累不足;三是缺乏兴趣,练得少。最重要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分离开来。语文课程基本上还是分两类语文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不相干,不能用阅读文本给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示范,学生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学行为的分离。使阅读教学游离于作为习作教学示范的功能之外。
这时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话:口头是“语”,书面是“文”。一节好的语文课定是“口头”与“书面”的完美结合。我们教材里面的课文都是经典文章,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怎么用好这些课文呢,正在我愁眉不展时,我非常幸运的加入了段老师的名师语文工作室,工作室的主题是:读写结合主题式课例研究,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正好帮助我解决难题。在段老师的启发引导指导下,我开始了课例尝试。
教学设计的形成
段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主题式课例研究,给我们推荐了关院长的《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这本书,给与我们理论上的指导。我利用假期时间仔细的研读了这本书,对“解读文本三层次和圈点目标三维度法”有了自己些许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段老师的指导,我认识到读写结合不应该是一篇课文的结合,而是应该形成七年到九年的一个系统,有目的,有步骤,有整体的教学系统。于是我就想从七年级就要开始读写结合的教学,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同时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这将是受益终身的。
于是我仔细研读课文,解读文本,挖掘读写结合训练点。从教材中选择借鉴点,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讲课时有意识地关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争取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为了保证研究的系统性,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做读写结合的训练,于是我选择从《散步》这篇课文开始。
《散步》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设计读写结合契合点时首先想到的是以小见大,但因为一节课的容量有限,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还处在师生磨合阶段,更主要的是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还很差,所以上课效果很差。于是我再次研读文本,想找一个更小的接入点,降低读写结合的难度,在很短的文本里尽然有两处景物描写,不言而喻这里的景物描写很重要,于是我就把切入点放在了记叙文景物描写巧妙运用上。第二次试课时感觉这个切入点很好,切实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的课堂接受性也很好,但是这次仅仅对课内做到了读写结合,不知道课外的文章学生能很好的运用吗?于是我设计了第三稿,加入了举一反三的实例,当堂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效果还是不错的。到此时已经是第三稿了。
《散步》读写结合之
——记叙文景物描写巧妙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理解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学会在读中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会悟中写,运用恰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不同情境中的情感。理解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更见人间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平平淡淡生活中的那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散文读的就是一种味道,一种精神的味道,文字的味道。好,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学生听读课文
课文听完了,我们来一个快速抢答,看谁对课文了解的最好。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二)同学们听的很认真,值得褒奖。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温馨、有爱、宽容……)
(三)聊一聊“我们” 言为心声
(四)散步的环境
1、读中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景物的内容或特点:写了······;交代时间、地点,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第二步:内容上的作用:
①与人物的关系:烘托······心情;表现····心理、性格、精神品质;暗示·····命运。②与情感的关系: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3与主旨的关系:揭示、深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结构上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或作铺垫;与上文相呼应。
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模板并不是每一项都对应,要根据写景文字的具体位置和文章的内容来合理取舍,灵活掌握。
2、从景语到情语,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巧妙穿插
总结方法:
第一步,确定描写的景物。找出前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句子。
第二步,确定补写倾向。概括文章主旨,理清作者情感倾向或变化,确定所补写的景物的特点,了解所补写景物的意境特征。
第三步,采用使用恰当的修饰词和巧用形象修辞的方法来补写符合意境的结尾,做到融情于景。
三、悟中写
1、练笔要求:请大家阅读材料四《雪一化就有路了》(2013年河北)思考: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生读并写。
2、作品展示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老师读学生有特色的作品
*.补写示例:
融情于景:示例一: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使用比喻的修辞)
示例二: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融入情感的词句)
示例三:夜深了,雪花慢慢地变小了,脚下的踩着的雪,发出吱吱生,像悦耳的音乐,在风中飘荡。
四、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学会了情景交融巧渲染,意境营造传真情的写作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记叙文写作中能巧妙的穿插景物描写,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还跟着作者一家在田野中散步,田野上的一切,使作者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而书内书外的这一切,这一切还使人想起更多———责任。爱。传承。温暖。担当。孩子们,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悟,在那阳光下,朝着我们生命中的菜花、桑树、鱼塘,走去,慢慢地,稳稳地走去吧!
我又设计了本课的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
针对本节教学设计预设了五个观察点:分组观课
分组 观察点 观察点解读细化
小组一 1.教学目标的科学化。 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立足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作文素养。准确、明确、适切地设计文本目标,课堂才能教得有数,学之有得。 教学目标贯彻落实: (1)目标1的贯彻:学习《散步》中景物描写巧妙运用的落实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实例来评价) (2)目标2的贯彻:读写结合,记叙文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练笔,能体现景物描写的作用。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3)目标3的贯彻: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景物描写所表现不同人物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落实得是否科学化(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实例来评价) (4)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是否到位:用课堂实例来评价。 (5)作品展示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语言的优美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学科教学的素养,教学语言严谨、教学术语规范、语言组织精当,语言表达优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为目标服务,教师提问指向明确,理答方式科学。 教师对学生正确灵活,鼓励性的理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答方式: 无反应:频次: (2)简单肯定: 频次: (3)简单否定:频次: (4)重复学生的回答:频次: (5)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频次: (6)鼓励与表扬:频次: (7)启发式的否定:频次: (8)追问:频次: (9)转问:频次: (统计数据,抓住课堂实例来评价总结)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学习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师生应通过相互合作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完成教学目标,这个互动模式同时也应该包括学生与学生。 (1)照顾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的教学目标): (2)提升教师主导作用(落实的教学目标) (3)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4)学生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目标)
小组二 4.课堂环节的层次化。 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操作的智慧,教学环节层层对应目标、达成目标,才是有效的设计;教学方法服务于目标,才是有效的操作。 (一)、读中悟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二)悟中写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三)评价 ①落实的是哪一项教学目标: ②用时多少分钟: ③达成的效果(用课堂实例评价) ④用的教学方法: (4)课件和板书设计是否体现层次化
5.作业设计的合理化。 作业环节,看语文魅力和师生兴趣,作业的目的一是要巩固目标,串联知识;,二是要拓展语文,延伸兴趣。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 (1)作业内容: (2)巩固本课时的哪一个教学目标: (3)串联本课的哪一个知识点; (4)课外拓展延伸的是什么:
三、课堂实践
经过两轮的修改实践,终于要正式上课了。上课前,我特意设计了导学案,在学生充分预习和对我要进行的读写结合有了一些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我的上课。在导入时我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大屏幕上播放着之前收集的学生自己跟家人散步的图片,这样的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了,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明确这是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从而引出对文中“我们”的人物形象分析。进而引出一家人散步的环境。文中的两段景物描写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叙述结合描写的美妙就在于此。反复的读中悟,读中悟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之后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步:景物的内容或特点:写了……;交代时间、地点,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第二步:内容上的作用:①与人物的关系:烘托……心情;表现……心理、性格、精神品质;暗示……命运。②与情感的关系: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③与主旨的关系:揭示、深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第三步:结构上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或作铺垫;与上文相呼应。
再读再悟,引导学生从景语到情语,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巧妙穿插总结出方法:第一步,确定描写的景物。找出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句子。第二步,确定补写倾向。概括文章主旨,理清作者情感倾向或变化,确定所补写的景物的特点,了解所补写景物的意境特征。第三步,采用使用恰当的修饰词和巧用形象修辞的方法来补写符合意境的结尾,做到融情于景。
悟中写,请大家阅读材料《雪一化就有路了》思考: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学生练笔当堂写。为了让学生读中悟的彻底,所以教学中用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导致只有一名学生当堂展示了自己的诗作。老师也没能对大部分同学在悟中写的情况有整体掌握,更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四、课例反思
此次上课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读写结合的课例研究给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解决了困恼我很久的问题。在以后的读写结合课例研究中我要多向段老师请教,不懂就问,多看书,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争取把读写结合从七年到九年做成系列,形成序列,为了农村孩子们我要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了每个家庭的希望,不断提高自己。此次上课,我的收获也是很丰富的。
1、对课例的整个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点的设计也有了自己的思路。课堂环节的
有效性是师生互动,目标落实的基点,破难解重的关键。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体现。作业设计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拓展和延续,适切合理尤为重要。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写作方法后,再适时开展拓展练习。
3、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来确定。“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文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
4、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读写结合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自觉地借助阅读拓展写作,深化写作训练。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使得文章写作不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在阅读中也启迪学生,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写作中自由想象,大胆发挥。而阅读学习也是范文学习借鉴的过程,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读写结合也带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技巧,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语文教学寓教于乐。
5、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尤其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做到说写结合,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练习的兴趣;此外,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6、加强理论学习,研读理论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主要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丁有宽与读写结合》、《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朱作仁、叶圣陶教育名家、前辈有关读写结合教学的论说,关于读写结合教学的各种论文、研究报告等。然后实践,做自己的课例,改进教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今后设想
我要在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的成长,学做课例,争取早日把读写结合的课例做成有序列性的系统课例,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改进,学会用笔说话。今后要做一个不断专研的教师,走一条研究型教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