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巩固培优学案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 并立、“战”与“和”
1、辽的建立:916年;建立者: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都城上京。
2、西夏建立:1038年; 建立者:党项族元昊; 都城:兴庆,
3、宋辽战与和(1)战:澶州之战北宋胜辽军败,皇帝:宋真宗;宰相:寇准
(2)和: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内容:辽军撤回,北宋给辽岁币
4、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5、澶渊之盟和宋和西夏议和影响:保持了和平局面,但加重了北宋经济负担。
6、北宋和西夏以及南宋和金议和共同点:北宋给辽、西夏、金岁币。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静画,在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排除;
B.题干材料中,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学习辽人的生活习俗,辽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体现了民族交融日益加深,符合题意;
C.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而非民族仇恨扩大,与题意不符,排除;
D.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未体现“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2.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该故事流传至今己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和辽的争战 B.北宋和金的争战
C.南宋和辽的争战 D.南宋和金的争战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依据材料杨家将四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北宋与辽对峙时期。
A项,根据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双方休战进入和平时期,澶渊之盟订立之前是北宋与辽的争战时期;
B项,北宋与金的争战是在澶渊之盟之后的事情,宋金争战时辽已被金所灭;
C项,南宋时期,辽早已亡国,与南宋对峙的是金;
D项,杨家将传奇故事和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与辽的和战时期,而非南宋与金;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杨家将传奇故事为材料切入设题,起了一定的干扰性作用,实际考查的是澶渊之盟,考生解答时,要具备有关杨家将的一般故事常识,及所处时代环境,最关键还是要把握题干设问“澶渊之盟”,明确其发生在北宋与辽对峙时代,问题即得到了解决。
3.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母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我们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A项正确;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4.图1-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澶渊之盟”和宋朝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5.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B.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描述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描述的是南宋和金并立的历史,C项正确;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元朝拓展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政权对峙,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
6.西夏是哪个古老民族建立的王朝(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汉族 D.女真族
【答案】B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B项正确;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政权,有时称辽,排除A项;
汉族北宋政权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与辽、西夏政权并立,排除C项;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辽、西夏、金、元政权的相关知识。
7.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三上八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
宋辽之间有战有和,材料没有宋辽之间民族矛盾加剧的信息,排除C项;
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但材料没有提及海外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8.“由于双方关亲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可见,“榷场”是宋朝( )
A.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 B.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C.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D.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
【答案】A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榷场”是宋朝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9.下表所示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皇帝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集·卷四十六》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941年在延安出版)
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并非全部是积极的,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发表于2008年)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材料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导致宋真宗、苏轼、范文澜和赵永春对渊之盟的评价也不同,C符合题意;
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但不能决定,B不符合题意;
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说法过于绝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评价,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宋太宗时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D.南宋与金的榷场贸易额高于北宋与辽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材料“ 宋太宗时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 ”可知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C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宋太宗时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 ”可知宋太宗时就设立了榷场,澶渊之盟是在宋真宗时期,A不符合题意;
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南宋与金的榷场贸易额高于北宋与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榷场设立的影响 ,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可知,澶渊之盟后,宋与辽之间保持了和平的局面,双方开始进行一系列交流,这说明宋辽和议带来双赢局面,C项正确;
“岁币支出负担沉重”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澶渊之盟后,宋与辽之间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只是长间没有爆发战争,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没有体现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辽与北宋之间的和与战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和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和中国,这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说明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D项正确;
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体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加强,而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排除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辽和金对“中国”的认同,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排除B;
题干只是说明“辽人”和“金人”以“中国”自居,没有涉及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时期的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3.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的内容反映了宋与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的时间大于战争的时间,故可得出两宋时期,宋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互有战争,但双方之间的和平交往是主流。C符合题意;
辽、金、西夏都不是汉族政权,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排除B;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应熟练掌握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4.为了写一篇论文,李强翻阅了《辽史》、《陈桥驿兵变》和《西夏史》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的论文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辽史》是辽国的历史;《陈桥驿兵变》是关于北宋的历史;《西夏史》是西夏的历史。这三个政权在历史上处于民族政权的并立的时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北宋时期,北宋和辽、西夏并立。
15.如下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C项符合题意;
双方从此交恶,与史实不符,排除A;
导致北宋灭亡,与史实不符,排除B;
实现全国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根据材料二中“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特点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辽与西夏的相同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有:仿照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法律,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注重发展农耕生产等。
(3)根据材料三“第一种模式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元政权就是攻灭中原政权,进入中原统一中国。“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边疆民族强大,形成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对峙并立局面。根据“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所以答案为:第一种,元朝;第二种,宋朝;第三种,唐朝。
(4)本题具有开放性色彩,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可结合当前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新型民族关系,作出解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故答案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元:第一种;宋:第二种;唐:第三种。
(4)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点评】本题为材料解读题,考查古代中国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命题套路多方面,既有概念性设问,也有比较类、评价意义类问题,具有一定综合性,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水平,也突出了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运用,第(4)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基础知识,结合相关材料,紧扣材料中的有效直接信息,充分地检测考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1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材料二:真宗景德二年,令雄、霸州置榷场(宋辽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以通其贸易。自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互不交侵。辽人多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宋之绢。彼此利之,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中的“上”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其赢得了怎样的称号?这位皇帝是如何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试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提到的“辽”是中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写出促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的盟约名称?该盟约的订立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它在地方上通过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辽阔的疆域?山东地区当时归属哪个机构管辖?这一时期形成了哪个新的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机构设置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契丹;澶渊之盟;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3)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回族;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对方的习俗。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贞观年间”可知“上”是唐太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正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赞誉,被尊为“天可汗”。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保进了唐蕃关系的发展,说明唐太宗践行开明民族政策的方式是和亲。唐蕃之间的和亲,加强了汉藏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2)第一问是基础史实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所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第二问,材料二反映宋辽边境设置榷场,开展边境互市贸易,说明宋辽关系进入和平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是宋辽澶渊之盟,宋辽和议。第三问关于盟约的积极意义,是评价类解答,结合材料二中“能通其贸易”“互不交侵”“易宋之绢”“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保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促成宋辽和平对峙局面形成。
(3)根据材料三图1“湖广行省”“江西行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元朝的疆域图。为加强对地方上的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第三问,从图1信息可知,山东省在元朝时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第四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以来,至元朝,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第五问,从图2文字信息看出是元朝中央宣政院的印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中央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说明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是历史上的民族交往对当今的认识与启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材料和所学,今天要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要切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
故答案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天可汗;践行: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作用: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民族;契丹;盟约:澶渊之盟;意义:维持了和平局面;促进了宋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3)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度;机构:中书省;民族:回族;意义: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处理: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对方的习俗。
【点评】本题是综合性的材料分析题,纵向跨度较大,涉及几个朝代,考查唐宋辽元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第(1)(2)(3)题的各前三个小问,主要是最基础的史实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能有效地解答,比较容易。第(1)(2)(3)题的最后一小问,是评价类设问,包括作用,意义探析,解答这些方面,考生应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点,作出理解性的分析、运用。第(4)题,解答具有开放性,考生可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放原则来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唐太宗时唐朝和吐蕃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材料反映出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盟约”历史上称什么?该“盟约”的签订有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指哪个朝代?该朝代统一全国有怎样的意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2)“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3)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回族。
(4)民族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和亲战争、同化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1)根据材料一《步辇图》可知,唐太宗时唐朝和吐蕃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根据材料三“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可得出是元朝。根据材料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可知,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是民族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和亲战争、同化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往的史实、澶渊之盟以及积极影响、元朝的建立和民族政策等知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有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呈快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元朝定鼎中原,疆展城辽阔,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宋金无时期,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常频繁,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金元阶段: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相融》
请回答: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起政权的首领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两宋”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并举一例元朝管辖西北边疆的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区的变化趋势。据材料指出唐至宋茶树种植的特点。
(3)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是哪一个新民族 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1)耶律阿保机;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2)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
(3)回族;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起政权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据材料一“全国有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呈快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可知,“两宋”的历史地位是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元朝管辖西北边疆的措施是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棉花种植区的变化趋势是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据材料“由唐至宋,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宋代南方地区普遍种植茶树,茶叶产量大幅提高”可知,唐至宋茶树种植的特点是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
(3)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据材料三“宋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常频繁,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是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综上所述可知,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故答案为:
(1)耶律阿保机;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2)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
(3)回族;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宋代的农业发展、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的民族交融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巩固培优学案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 并立、“战”与“和”
1、辽的建立:916年;建立者: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都城上京。
2、西夏建立:1038年; 建立者:党项族元昊; 都城:兴庆,
3、宋辽战与和(1)战:澶州之战北宋胜辽军败,皇帝:宋真宗;宰相:寇准
(2)和: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内容:辽军撤回,北宋给辽岁币
4、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5、澶渊之盟和宋和西夏议和影响:保持了和平局面,但加重了北宋经济负担。
6、北宋和西夏以及南宋和金议和共同点:北宋给辽、西夏、金岁币。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静画,在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2.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该故事流传至今己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和辽的争战 B.北宋和金的争战
C.南宋和辽的争战 D.南宋和金的争战
3.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母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4.图1-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5.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B.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6.西夏是哪个古老民族建立的王朝(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汉族 D.女真族
7.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三上八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海外贸易的兴盛
8.“由于双方关亲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可见,“榷场”是宋朝( )
A.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 B.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C.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D.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
9.下表所示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皇帝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集·卷四十六》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941年在延安出版)
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并非全部是积极的,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发表于2008年)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10.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宋太宗时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D.南宋与金的榷场贸易额高于北宋与辽
11.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12.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13.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14.为了写一篇论文,李强翻阅了《辽史》、《陈桥驿兵变》和《西夏史》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的论文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15.如下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1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材料二:真宗景德二年,令雄、霸州置榷场(宋辽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以通其贸易。自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互不交侵。辽人多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宋之绢。彼此利之,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中的“上”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其赢得了怎样的称号?这位皇帝是如何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试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提到的“辽”是中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写出促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的盟约名称?该盟约的订立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它在地方上通过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辽阔的疆域?山东地区当时归属哪个机构管辖?这一时期形成了哪个新的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机构设置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8.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唐太宗时唐朝和吐蕃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材料反映出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盟约”历史上称什么?该“盟约”的签订有什么积极影响?
(3)材料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指哪个朝代?该朝代统一全国有怎样的意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有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呈快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元朝定鼎中原,疆展城辽阔,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宋金无时期,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常频繁,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金元阶段: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相融》
请回答: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起政权的首领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两宋”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并举一例元朝管辖西北边疆的措施。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区的变化趋势。据材料指出唐至宋茶树种植的特点。
(3)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是哪一个新民族 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