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巩固培优学案
1、金的建立:1115年,建立者: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1125年金灭辽
2、靖康之难”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建立者:赵构(赵高宗)都城:临安(杭州)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军队:岳家军。(2)抗金成果:收复失地,有望收复中原;取得郾城大捷,
(3)岳飞被杀原因: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岳飞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昏君:赵高宗 奸臣:秦桧 忠臣:岳飞
(5)岳飞死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线,并向金纳岁币,
(6)宋金议和影响:标志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母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我们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A项正确;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下表是某班同学为用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根据材料“2.取得郾城大捷;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题干材料与南宋的岳飞抗金有关。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岳飞率军在郾城大战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B项正确;
卫青是西汉时期将领,他多次北击匈奴,为汉武帝时大败匈奴做出巨大的贡献,排除A项;
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元军南下攻宋时文天祥誓死抗元,排除C项;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掌握岳飞抗金的性质和评价。
3.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有些诗词也是对历史的记载或反映。下面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
A.描写杭州的美丽景色 B.讽刺北宋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C.讽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D.歌颂汴州的繁华富庶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C项正确;
诗中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不是描写杭州的美丽景色,排除A项;
诗中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不是讽刺北宋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排除B项;
诗中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不是歌颂汴州的繁华富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静画,在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排除;
B.题干材料中,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学习辽人的生活习俗,辽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体现了民族交融日益加深,符合题意;
C.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而非民族仇恨扩大,与题意不符,排除;
D.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未体现“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对抗 B.宋夏议和 C.宋金对峙 D.南宋偏安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宋偏安江南的相关史实。
6.下图中①②政权分别是什么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党项族 B.汉族、女真族
C.女真族、蒙古族 D.女真族、汉族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据图表可知:政权①建立于960年,与辽、西夏并立,应是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汉族人赵匡胤。政权②建立于1115年,与南宋和西夏并立,应是女真族建立的金。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辽、西夏、金、元政权的相关知识。
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诗词中“靖康耻”指的是( )
A.金灭辽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西夏 D.元灭南宋
【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据所学可知,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所以“靖康耻”指的事件是金灭北宋,选项B正确;
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金灭北宋的史实。
8. 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A项,阿保机为契丹族领袖,建立的是契丹国;
B项,元昊是党项族,建立西夏;
C项,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女真政权,国号金;
D项,铁木真为蒙古族大汗,即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国;
所以,C项正确,AB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比较容易,考生只要熟悉这几位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活动即可迎刃而解。
9.女真族原本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但在建立金并统治中原地区后,多位皇帝开始尊崇儒家思想,甚至设立译经所,把儒家经典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金国科举考试需要,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这说明女真族( )
A.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B.完全放弃传统习俗
C.正为反元积蓄力量 D.重视边界贸易互市
【答案】A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根据材料“ 女真族原本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但在建立金并统治中原地区后,多位皇帝开始尊崇儒家思想,甚至设立译经所,把儒家经典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金国科举考试需要,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 ”可知女真族深受汉族文化影响,A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女真族完全放弃传统习俗,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正为反元积蓄力量,C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边界贸易互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的汉化,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B.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描述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描述的是南宋和金并立的历史,C项正确;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元朝拓展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政权对峙,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
11.如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辽宋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南宋与金的对峙,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不符合史实;
B. 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不符合史实;
D. 辽宋对峙局面形成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识记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下列战役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
A.建立契丹国 B.创制西夏文
C.统一女真族 D.郾城大败金军
【答案】D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据所学知,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打败金军的主力,D项符合题意;
建立契丹国的是阿保机,排除A;
创制西夏文字的是元昊,排除B项;
统一女真的是阿骨打,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岳飞的事迹,要知道岳飞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的是( )
A.辽与西夏的对立 B.宋辽的盟约
C.北宋的灭亡 D.南宋的偏安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哥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批评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没有吸取北宋亡国教训,苟安江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A项,诗歌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时代,不是辽与西夏;
B项,宋辽盟约是《澶渊之盟》,而材料诗歌是讽刺南宋苟安;
C项,诗歌体现的是南宋时期,北宋早已灭亡;
D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南宋建立后,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不思收复北方河山,而偏居江南;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诗歌材料题,考查的是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考生解题时要紧扣关键“杭州”“汴州”,杭州为南宋的临安,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于此,汴州是北宋都城汴京,即东京。
14.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和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和中国,这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向心力,说明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D项正确;
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体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加强,而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排除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辽和金对“中国”的认同,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排除B;
题干只是说明“辽人”和“金人”以“中国”自居,没有涉及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辽宋夏金时期的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表》的内容反映了宋与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的时间大于战争的时间,故可得出两宋时期,宋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互有战争,但双方之间的和平交往是主流。C符合题意;
辽、金、西夏都不是汉族政权,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排除B;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应熟练掌握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宋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材料二:“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见下图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下面是宋代经济发展表现简表,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项目 表现
农业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海外 贸易 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②加以管理。
(3)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从材料二中可以发现出现了什么和什么景象?
(4)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这个过程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5)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南迁。
(2)占城稻;市舶司。
(3)早市、夜市。
(4)南宋。唐朝中期。
(5)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的偏安;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占城稻,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所以①处是占城稻,②是市舶司。
(3)根据材料“...............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①是南宋。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等知识。
1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向群臣宣扬。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二:
辽 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西夏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金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布女真文字,发展生产,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元朝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元朝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漠北地区,改设宜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制度进行管辖。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相终,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归纳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认识。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推行和亲通婚政策;设置机构、官职管理并允许世袭,例如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2)共同点:吸收中原王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官制和科举制)或学习汉族先进政治文化等意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国家或社会的发展。
(3)特点:因地制宜。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4)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交融汇聚成的,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历史,或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各民族要团结和谐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契丹族与党项族;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归纳可知,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推行和亲通婚政策;设置机构、官职管理并允许世袭,例如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概括可知,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是吸收中原王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官制和科举制)或学习汉族先进政治文化等。这些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国家或社会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元朝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漠北地区,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制度进行管辖。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相终,巩固了大一统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元朝边疆政策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交融汇聚成的,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历史,或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各民族要团结和谐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推行和亲通婚政策;设置机构、官职管理并允许世袭,例如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2)共同点:吸收中原王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官制和科举制)或学习汉族先进政治文化等。意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了国家或社会的发展。
(3)特点:因地制宜。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4)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交融汇聚成的,或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历史,或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各民族要团结和谐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以及影响、元朝边疆政策的特点以及影响、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认识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在汉朝,国家与商人更主要的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工商业阶层就不复存在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确立了国家与商人新的共利分利关系,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
材料二 :宋初的两位皇帝制定科举为甄选人才的办法,选出愿意支持新文官秩序的人,唐代只有15%的官吏是科举出身,到了宋代增至30%上下。
——费正清《中国新史》
材料三 : 10-13世纪,中国形成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看似是分裂时代的延续,实则中国社会在此一时期完成了深度统一。自元朝统一中国后,中国核心区再未出现分裂国家。
——蒋重跃《古代中国文明》
(1)据材料一,归纳汉、宋两朝商业政策。
(2)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对宋代选官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与宋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与所属民族。
(4)据上述材料,归纳宋朝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
【答案】(1)汉代:国家与商人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
宋代:国家与商人是共利分利关系。
(2)影响:与唐朝相比,科举出身的官吏大幅增加。(确立新文官秩序)
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3)政权:辽政权耶律阿保机—契丹族,西夏政权元昊—党项族、金政权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4)表现:商人地位提高(形成新的官商关系);
新文官秩序形成(重文轻武、文人政治);
完成国家深度统一。(任意两点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汉朝,国家与商人更主要的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确立了国家与商人新的共利分利关系,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可知,汉代,国家与商人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宋代,国家与商人是共利分利关系。
(2)根据材料二“唐代只有15%的官吏是科举出身,到了宋代增至30%上下。”可知,与唐朝相比,科举出身的官吏大幅增加(确立新文官秩序)。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政权;1038年,党项族的元昊建立了西夏;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宋代商人地位提高(形成新的官商关系);新文官秩序形成(重文轻武、文人政治);完成国家深度统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民族政权并立、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进一步交融。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宋史》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答第一种或第二种)?今天的藏族在当时叫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图一中原王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被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称呼)?
(3)图二的金政权与南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双方领土分界线划定在哪里?
(4)材料三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说说辽与北宋签订“誓书”的意义是什么?
(5)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1)图一属于第三种;图二属于第二种。吐蕃
(2)开明;“天可汗”
(3)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4)澶渊之盟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5)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加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可知,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图一属于第三种;图二属于第二种。今天的藏族在唐代叫做吐蕃。
(2)根据材料一图一“唐”“吐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原王朝是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的统治者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3)根据题干图二结合所学知识,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北对峙形成。
(4)根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加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和宋代民族交往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于各民族交往频繁,如文成公主入藏。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有战也有和,但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巩固培优学案
1、金的建立:1115年,建立者: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1125年金灭辽
2、靖康之难”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建立者:赵构(赵高宗)都城:临安(杭州)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军队:岳家军。(2)抗金成果:收复失地,有望收复中原;取得郾城大捷,
(3)岳飞被杀原因: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岳飞抗金力量壮大,威胁自己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昏君:赵高宗 奸臣:秦桧 忠臣:岳飞
(5)岳飞死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线,并向金纳岁币,
(6)宋金议和影响:标志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母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2.下表是某班同学为用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3.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有些诗词也是对历史的记载或反映。下面是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 )
A.描写杭州的美丽景色 B.讽刺北宋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C.讽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D.歌颂汴州的繁华富庶
4.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静画,在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 B.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对抗 B.宋夏议和 C.宋金对峙 D.南宋偏安
6.下图中①②政权分别是什么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党项族 B.汉族、女真族
C.女真族、蒙古族 D.女真族、汉族
8. 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铁木真
9.女真族原本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但在建立金并统治中原地区后,多位皇帝开始尊崇儒家思想,甚至设立译经所,把儒家经典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金国科举考试需要,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这说明女真族( )
A.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B.完全放弃传统习俗
C.正为反元积蓄力量 D.重视边界贸易互市
10.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B.金、西夏和南宋的对峙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11.如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辽宋对峙局面形成
12.下列战役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
A.建立契丹国 B.创制西夏文
C.统一女真族 D.郾城大败金军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的是( )
A.辽与西夏的对立 B.宋辽的盟约
C.北宋的灭亡 D.南宋的偏安
14.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15.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宋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材料二:“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见下图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下面是宋代经济发展表现简表,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项目 表现
农业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海外 贸易 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②加以管理。
(3)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从材料二中可以发现出现了什么和什么景象?
(4)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这个过程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5)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1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向群臣宣扬。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二:
辽 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西夏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金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布女真文字,发展生产,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元朝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元朝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漠北地区,改设宜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制度进行管辖。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相终,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归纳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金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在汉朝,国家与商人更主要的是对立和争利的关系。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工商业阶层就不复存在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确立了国家与商人新的共利分利关系,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
材料二 :宋初的两位皇帝制定科举为甄选人才的办法,选出愿意支持新文官秩序的人,唐代只有15%的官吏是科举出身,到了宋代增至30%上下。
——费正清《中国新史》
材料三 : 10-13世纪,中国形成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看似是分裂时代的延续,实则中国社会在此一时期完成了深度统一。自元朝统一中国后,中国核心区再未出现分裂国家。
——蒋重跃《古代中国文明》
(1)据材料一,归纳汉、宋两朝商业政策。
(2)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对宋代选官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与宋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与所属民族。
(4)据上述材料,归纳宋朝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
1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宋史》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答第一种或第二种)?今天的藏族在当时叫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图一中原王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被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称呼)?
(3)图二的金政权与南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双方领土分界线划定在哪里?
(4)材料三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说说辽与北宋签订“誓书”的意义是什么?
(5)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