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11:15: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1、农业的发展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种植茶树。棉花
2、手工业的兴盛
(1)制瓷业:北宋的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2)造船业:①造船业发达地区: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造船业最为精良的是泉州。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商业贸易的繁荣
(1)表现:①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 ②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
③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④纸币:商贸的繁荣使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路线: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技术因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政治因素: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④自然条件: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这样的剧情,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主人端茶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B.市民在瓦子中观看艺人表演
C.日本商人在长安街市购买丝绸 D.印度游客回国时带走唐三彩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不可能发生在唐朝。ACD都符合贞观年间的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瓦子出现于宋朝。
2.英语单词China既是“中国”的意思,还有个意思表示的是“瓷器”。那你知道是什么时候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大量制作精美的陶瓷品出口世界,为中国赢得称赞的?(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中国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称为“瓷之国”。C项正确;
西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明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3.某地兴起于北宋,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其生产的产品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这一地区是(  )
A.景德镇 B.泉州 C.宜兴 D.广州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在明代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其生产的产品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A项正确;
泉州是著名海港,排除B项;
宜兴出产中国著名陶器,排除C项;
广州 是著名海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4.“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规,”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该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正确;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分散宰相权力”“强化君主专制”无关,也不能“加强军事实力”,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关键是知道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领域,掌握其变法措施,理解其内涵。
5.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纸币“交子”的出现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宣得人而久任”说明南宋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C符合题意;
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纸币“交子”的出现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南宋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
6.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一部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下列不同朝代的货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五铢钱是汉代的,半两钱是秦朝的,交子是宋代的,所以不同时代的货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顺序有误,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货币的发展历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文化的发展
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B项正确;
题干提到的是文化方面,没有涉及民族融合。排除A;
材料对唐宋两朝南北方文化发展进行对比,不是两朝文化发展进行对比。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社会控制的强化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可知从汉至宋,南方户数猛增,远远超过了北方户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户数的猛增原因之一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故可用来佐证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户数的增加不能佐证国家疆域的开拓,也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沿革,也无法体现社会控制的加强,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反映的实质性问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9.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  )。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交子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会子,不符合题意;
B.瓦子,不符合题意;
C.关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10.“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它称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青铜器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 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丝绸,不符合题意;
C.茶叶,不符合题意;
D.青铜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1.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农业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其原因有: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引进了越南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故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
12.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
A.洞庭湖流域 B.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洞庭湖流域,不符合题意;
C.鄱阳湖流域,不符合题意;
D.洪湖流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
13.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小麦产量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宋代时期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进步,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期已经推广到东南地区,水稻也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而非题干中的小麦,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
宋代时, 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棉花种植也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即AB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相关史实,难度适中,学生要代入宋代的历史情境,结合所学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即可作答。
14.下面图片直接反映了宋代繁荣的(  )
A.农业 B.手工业 C.文化 D.商业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出现了“会子”,纸币逐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即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D项正确;
宋代农业、手工业、文化均有较大的发展,但题干中所示的图片为宋代的纸币,与农业、手工业、文化无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难度较易,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15.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临街建造,街市、早市、夜市以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一类的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甚至早市、夜市规模也很大,整个城市因商业活动的繁盛而充满了活力,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增强了,A项正确;
题干并未涉及经济结构的转变,排除B项;
题干意在强调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未涉及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但题干强调是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分析选项即可作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剧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材料二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名称,列举其中的两项娱乐活动。
(4)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基本完成于什么时期?
【答案】(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
(3)瓦子:说书、唱曲等。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知识点】“贞观之治”;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瓷都”指的是景德镇;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与很高的水平;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其中的娱乐活动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说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故答案为:(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景德镇:广州、泉州、明州。
(3)瓦子:说书、唱曲等。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7.宋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材料二:“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见下图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下面是宋代经济发展表现简表,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项目 表现
农业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海外 贸易 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②加以管理。
(3)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从材料二中可以发现出现了什么和什么景象?
(4)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这个过程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5)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南迁。
(2)占城稻;市舶司。
(3)早市、夜市。
(4)南宋。唐朝中期。
(5)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的偏安;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占城稻,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所以①处是占城稻,②是市舶司。
(3)根据材料“...............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①是南宋。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量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等知识。
18.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开凿的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图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图四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四: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材料一中的图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3)写出材料三图三中纸币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管理海外贸易机构是什么?
(4)据材料指出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曲辕犁;筒车。
(3)交子;市舶司。
(4)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等。
(5)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水利工程的兴建;生产技术的革新;统治者的政策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隋朝开凿的某水利工程示意图”可知,材料一中图是隋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是指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一是曲辕犁、图二生产工具是筒车。
(3)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既有铜钱,也有铁钱,但是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纸币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根据材料四“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得出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根据“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得出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根据“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得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水利工程的兴建;生产技术的革新;统治者的政策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运河、曲辕犁、筒车、北宋交子、市舶司、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知识。
19.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一清)人口分布变化表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 280年 742年 1102年 1208年 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经 24.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一秦岭一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表(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料刀”,谓之“开荒裂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 举此(铁搭)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从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项目,说明其对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答案】(1)总体趋势: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也逐步南移。
(2)[项目一]生产工具:宋代对唐代的曲辕犁进行改进,加装了钢刃犁铧“料刀”,还发明了刨土翻地用的“铁搭”。料刀和铁搭的使用,提高了耕作和垦荒的效率。.
[项目二]水利技术:宋代在丘陵地带,修筑中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以设置堰闸来提高灌溉水位,以疏浚手段解决积水的问题。这些水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改善了生产条件。
[项目三]种植技术:宋代时从越南传入了新品种_占城稻,其成熟早,抗寒力强;宋代还大面积推广冬麦、晚稻两熟制,这种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其他因素:①政治: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支持经济发展,为经济的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北人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自然条件:宋代气候条件好,人类活动破坏较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也逐步南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项目一]生产工具:宋代对唐代的曲辕犁进行改进,加装了钢刃犁铧“料刀”,还发明了刨土翻地用的“铁搭”。料刀和铁搭的使用,提高了耕作和垦荒的效率。.[项目二]水利技术:宋代在丘陵地带,修筑中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以设置堰闸来提高灌溉水位,以疏浚手段解决积水的问题。这些水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改善了生产条件。[项目三]种植技术:宋代时从越南传入了新品种_占城稻,其成熟早,抗寒力强;宋代还大面积推广冬麦、晚稻两熟制,这种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有①政治: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支持经济发展,为经济的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经济:北人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自然条件:宋代气候条件好,人类活动破坏较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故答案为:
(1)、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也逐步南移。
(2)、[项目一]生产工具:宋代对唐代的曲辕犁进行改进,加装了钢刃犁铧“料刀”,还发明了刨土翻地用的“铁搭”。料刀和铁搭的使用,提高了耕作和垦荒的效率。.[项目二]水利技术:宋代在丘陵地带,修筑中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以设置堰闸来提高灌溉水位,以疏浚手段解决积水的问题。这些水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改善了生产条件。[项目三]种植技术:宋代时从越南传入了新品种_占城稻,其成熟早,抗寒力强;宋代还大面积推广冬麦、晚稻两熟制,这种复种技术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①政治: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政府支持经济发展,为经济的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经济:北人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自然条件:宋代气候条件好,人类活动破坏较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1、农业的发展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种植茶树。棉花
2、手工业的兴盛
(1)制瓷业:北宋的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2)造船业:①造船业发达地区: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造船业最为精良的是泉州。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3、商业贸易的繁荣
(1)表现:①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 ②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开封的繁荣景象。
③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④纸币:商贸的繁荣使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路线: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技术因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政治因素: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④自然条件: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这样的剧情,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主人端茶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B.市民在瓦子中观看艺人表演
C.日本商人在长安街市购买丝绸 D.印度游客回国时带走唐三彩
2.英语单词China既是“中国”的意思,还有个意思表示的是“瓷器”。那你知道是什么时候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大量制作精美的陶瓷品出口世界,为中国赢得称赞的?(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某地兴起于北宋,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其生产的产品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这一地区是(  )
A.景德镇 B.泉州 C.宜兴 D.广州
4.“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规,”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强化君主专制
5.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纸币“交子”的出现
6.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一部古代钱币的发展史。下列不同朝代的货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7.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文化的发展
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8.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社会控制的强化
9.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  )。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交子
10.“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它称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茶叶 D.青铜器
11.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农业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了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
A.洞庭湖流域 B.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域
13.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小麦产量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14.下面图片直接反映了宋代繁荣的(  )
A.农业 B.手工业 C.文化 D.商业
15.北宋完全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临街建造,街市、早市、夜市以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一类的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自由繁华的街市贸易突破了市的界限。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材料三: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剧场。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材料二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名称,列举其中的两项娱乐活动。
(4)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基本完成于什么时期?
17.宋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材料二:“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见下图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下面是宋代经济发展表现简表,请将下列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项目 表现
农业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海外 贸易 宋代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②加以管理。
(3)宋代商业贸易繁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从材料二中可以发现出现了什么和什么景象?
(4)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这个过程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5)宋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18.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开凿的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图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图四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四: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材料一中的图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3)写出材料三图三中纸币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管理海外贸易机构是什么?
(4)据材料指出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汉一清)人口分布变化表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 280年 742年 1102年 1208年 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经 24.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一秦岭一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表(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料刀”,谓之“开荒裂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 举此(铁搭)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从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项目,说明其对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