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巩固培优学案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就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诚“厂卫”)
5、思想上: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科举考试的变化:①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②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 : 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ACD选项均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瓷器的著名代表,且景德镇生产青花瓷,B信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识记并掌握明超经济发展的表现。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八股取士的危害。
3.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B.开创殿试
C.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D.八股取士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D项正确;
明朝的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进行答题,不允许发表个人见解,A项不正确;
武则天开创殿试,B项不正确;
唐朝的科举考试, 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制的记忆,难度容易。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扩大录取范围
C.采用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 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 C 项符合题;
选项ABD 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①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不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选项 AB说法错误,排除;
选项C明代内阁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内阁大臣权力虽大但地位不高, C 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选项D根据所学,明代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但并无实际决策权力,它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象征,所以 D 项符合;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大量的农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之上,由此形成农民安土重迁,社会性人口流动减少,促进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 )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商业的大规模扩张
C.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保护封建小农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 材料大意是明清时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形成了安土重迁观念,人口流动减少,政治局势更稳定,由此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为了保持人民稳定性,维护封建统治,故 C 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唐太宗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把握明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都城。
11.明朝中后期由于实行重点防御北方民族的政策,在注重加强对北方民族防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葡萄牙殖民者,不必担心其为害中国。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
A.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B.蚕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C.取得澳门居住权的影响 D.建立起殖民霸权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大意是明朝中后期重点防御北方民族,因此轻视了葡萄牙殖民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明朝统治者的轻视,故 A 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导致的,为此,对地方和中央官制进行改动。你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C.大大提高官僚机构决策效率 D.机构精简,大大削减财政开支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于是他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这些改动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A符合题意。BCD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是( )
A.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B.中断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C.使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D.打击了汉族知识分子
【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的传承没有中断,B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没有使科举考试失去公平性,C不符合题意;
D,八股取士没有打击汉族知识分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
14.下列选项中,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A.盛世繁华与危机潜伏 B.帝国统一与儒术独尊
C.民族交融与政权并立 D.国门洞开与危机深重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的相关史实。
15.据《太祖实录》记载,明朝丞相胡惟庸常“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视之”。这些行为在洪武十年以前都属于丞相分内职权,但之后却被定为越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加强舆论控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专制皇权 D.缓解丞相压力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因此,在洪武十年以后,“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视之”被定为越权。C符合题意;
加强舆论控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
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无关,排除B;
缓解丞相压力,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难度适中,掌握明太祖强化皇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它们均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从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并简要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写出两点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为加强统治,所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请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答案】(1)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行省制度。
(3)A:锦衣卫、东厂。B:军机处。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1)根据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可知,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为加强管理,忽必烈推行行省制度。大都及其周围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全国其他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我国省级行政建制开始于元朝。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设立的锦衣卫和东厂,是特务组织,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清朝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它的设置标志着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
故答案为:
(1)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行省制度。
(3)A:锦衣卫、东厂。B:军机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知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这三种机械发明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琴之谜与中国的兴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培根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什么?分别对应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哪个领域?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你得到什么启示?
(3)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或对外关系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答案】(1)文学方面是印刷术;战争方面是火药;航海方面是指南针;
(2)中国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教育制度: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中文字方面指的是印刷术,战争方面是火药,航海方面是指南针;
(2)根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二显示的是中国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启示类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制度: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故答案为:(1)文学方面是印刷术;战争方面是火药;航海方面是指南针;
(2)中国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教育制度: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根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紧贴材料信息,看材料显示的是那些内容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材料信息,在结合课本基础知识,按照题干提示,从教育、政治和对外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科举制是哪个朝代正式确立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创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归纳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及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
(4)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请你从唐朝、宋朝和清朝三个朝代选择一个皇帝,说说其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措施。(要求:参照以下示例仿写,列出皇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示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1)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区划】(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
(2)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强化权力】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3)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
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1)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隋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可知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 (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可知, 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行省制度 ,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根据材料“ 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 ”可知, 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分散地方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废除了丞相。
(4)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故答案为:
(1) 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 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我国古代制度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 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摘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 )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王克商”后,西周推行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和及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限制行省权力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个朝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机构进行哪些创新?并概括其影响。
【答案】(1)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主要作用:巩固周朝统治。
(2)举措: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和军政,必须呈报中书省和枢密院;没有上级的诏旨,行省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去觐见皇帝述职;行省官员受监察机构等监督。
(3)史实: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既分割了相权,有提高行政行政效率。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掌控六部;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设特务机构监视官民。清朝创设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进一步强化皇权)。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西周的分封制;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1)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可知,元朝限制行省权力的主要举措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和军政,必须呈报中书省和枢密院;没有上级的诏旨,行省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去觐见皇帝述职;行省官员受监察机构等监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初创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唐朝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故答案为:(1)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主要作用:巩固周朝统治。
(2)举措: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和军政,必须呈报中书省和枢密院;没有上级的诏旨,行省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去觐见皇帝述职;行省官员受监察机构等监督。
(3)史实: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既分割了相权,有提高行政行政效率。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掌控六部;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设特务机构监视官民。清朝创设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进一步强化皇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度,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清朝加强君权等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巩固培优学案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就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诚“厂卫”)
5、思想上: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科举考试的变化:①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②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 : 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3.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B.开创殿试
C.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D.八股取士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扩大录取范围
C.采用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7.“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9.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大量的农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之上,由此形成农民安土重迁,社会性人口流动减少,促进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 )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商业的大规模扩张
C.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保护封建小农的利益
10.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唐太宗
11.明朝中后期由于实行重点防御北方民族的政策,在注重加强对北方民族防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葡萄牙殖民者,不必担心其为害中国。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
A.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B.蚕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C.取得澳门居住权的影响 D.建立起殖民霸权的过程
12.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导致的,为此,对地方和中央官制进行改动。你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C.大大提高官僚机构决策效率 D.机构精简,大大削减财政开支
13.“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是( )
A.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B.中断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C.使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D.打击了汉族知识分子
14.下列选项中,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A.盛世繁华与危机潜伏 B.帝国统一与儒术独尊
C.民族交融与政权并立 D.国门洞开与危机深重
15.据《太祖实录》记载,明朝丞相胡惟庸常“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视之”。这些行为在洪武十年以前都属于丞相分内职权,但之后却被定为越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加强舆论控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专制皇权 D.缓解丞相压力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它们均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从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并简要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写出两点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为加强统治,所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请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这三种机械发明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琴之谜与中国的兴衰》请回答:
(1)材料一中,培根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什么?分别对应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哪个领域?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你得到什么启示?
(3)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或对外关系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科举制是哪个朝代正式确立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创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归纳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及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
(4)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请你从唐朝、宋朝和清朝三个朝代选择一个皇帝,说说其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措施。(要求:参照以下示例仿写,列出皇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示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9.我国古代制度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 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摘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要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 )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王克商”后,西周推行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和及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限制行省权力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个朝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机构进行哪些创新?并概括其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