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巩固培优学案
一、明代对外交往的方式:战争 与和平: 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倭
二、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 经过: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评价郑和: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三、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戚家军)抗倭▲▲▲
(1)倭寇: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
(2)抗倭成果:“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4)评价戚继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赶走了盘踞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 B.抵抗了辽军的大举南下
C.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威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咸继光又率军进人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2.“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郑和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爷来抵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使得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郑成功,不符合题意;
C.岳父,不符合题意;
D.郑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明朝时,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全歼浙江沿海倭寇的地点是( )
A.台州 B.苏州 C.泉州 D.下州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倭寇侵扰我国,戚继光率领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 全歼浙江沿海倭寇,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苏州,不符合题意;
C.泉州,不符合题意;
D.下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
4.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
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不是与亚欧各国,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相符”,细心辨别回答。
5.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课笔记,其中出现错误的一项是( )
目的 时间 影响 所到地区
提高明朝地位和威望;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年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到达亚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A.目的 B.时间 C.影响 D.所到地区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没有到达欧洲西海岸,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目的,不符合题意;
B.时间,不符合题意;
C.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来分析回答,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不能够印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历史发展线索的是(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
B.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交往
C.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
D.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 ,属于对外关系,不属于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
B.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交往 ,不符合题意;
D.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不能印证”的字样。
7.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获取经济效益 ,不符合题意;
C.海外移民,不符合题意;
D.殖民扩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
8.“1405—1433年、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与这些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驱逐荷夷
C.哥伦布远洋航行 D.麦哲伦环球航行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7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郑成功驱逐荷夷 ,不符合题意;
C. 哥伦布远洋航行 ,不符合题意;
D.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不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一个都不能少。
9.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取得了辉煌业绩,至今仍被后人称颂。他所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 )
A.平定内乱的斗争 B.反风统治的农民起义
C.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D.反对都走私鸦片的斗争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取得了辉煌业绩,至今仍被后人称颂,他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犯,是一场 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平定内乱的斗争,不符合题意;
B. 反风统治的农民起义 ,不符合题意;
D. 反对都走私鸦片的斗争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0.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到西洋去“取宝” ③为开辟新航路
④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⑤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船队,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信,“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黑格尔曾评论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他认为郑和的航海壮举主要是为了( )
A.加深中国对太平洋国家的了解 B.开辟“丝绸之路”海上航线
C.大力宣传君主专制 D.皇帝“施恩于海外”的政治秀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黑格尔认为远洋航行是暴行和利益,“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批评了郑和下西洋不计利益的做法。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皇帝“施恩于海外”,因此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与该诗句有关的人物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郑和 D.鉴真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元末明初,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3.“(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郑成功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据材料“(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可知,材料中的“他”是郑和,其事迹是七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规模以及作用。
1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远航主要是示中国富强。”据材料可以看出郑和这次远航的( )
A.原因和过程 B.规模和目的
C.作用和背景 D.规模和影响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可以看出“郑和这次远航”的目的和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符合题意;
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雅克萨之战体现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领导的雅克萨之战的相关史实。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由唐朝至清朝,我国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另又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之统计:唐代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全年多达4000艘,来到广州港登岸之客商,一年就有80万人次之多……唐代广州当局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
——周兴禄《广州海丝之路溯源及其发展过程研究》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所谓盛极而衰,在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后……曾经开放的海上大国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鸵鸟般但求自保的心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防范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但同时也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蕃坊和蕃学”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广州外国“商船”、“客商”众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积极推广海外贸易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增设的“机关”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答案】(1)职能: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科技文化发达等。
(2)原因:政府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机关:市舶司。
(3)事件:郑和下西洋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
【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唐代广州当局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可知“菩坊和蕃学"的职能,是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唐代广州外国“商船"、“客商"众多的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科技文化发达等。
(2)根据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积极推广海外贸易的原因,是政府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此,宋朝增设的“机关”名称是市舶司。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明朝“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1)职能: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科技文化发达等。
(2)原因:政府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机关:市舶司。
(3)事件:郑和下西洋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一带。他们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二: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2)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这种情况,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江沿海抗倭?
(3)材料二表达了这位将领的什么志向?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将领。
【答案】(1)日本;由武士、奸商组成。
(2)戚继光。
(3)表达了戚继光清除倭寇的志向;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这种情况,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江沿海抗倭;
(3)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诗句表达了 戚继光清除倭寇的志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故答案为:(1) 日本;由武士、奸商组成。
(2)戚继光;
(3) 表达了戚继光清除倭寇的志向;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8.扬帆万里第一人,扬我国威于八荒。历史小组进行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一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肩负使命】
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整装远航】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伟大壮举】
材料三: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和平使者】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的入即出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写出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
(3)材料二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造船技术;地图等。
(3)规模大、分工明确、技术先进、编队严整等。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1)依据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依据材料二的“郑和宝船”可知,郑和下西洋具备了造船技术这一条件;依据材料二的“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可知,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地图这一条件。
(3)依据材料三的“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依据材料三的“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编队严整;依据材料三的“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技术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不饶,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
材料二: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材料一中的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什么卓越贡献?
(2)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哪里?
(3)郑和的船队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运用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成果?
(4)郑和船队的远航,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什么伟大贡献?
【答案】(1)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3)指南针。
(4)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的船队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运用了我国发明的指南针,能够辨别方向;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船队的远航,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
故答案为:(1)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3)指南针;
(4)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巩固培优学案
一、明代对外交往的方式:战争 与和平: 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倭
二、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 经过: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评价郑和: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三、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戚家军)抗倭▲▲▲
(1)倭寇: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
(2)抗倭成果:“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4)评价戚继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赶走了盘踞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 B.抵抗了辽军的大举南下
C.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2.“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郑和
3.明朝时,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全歼浙江沿海倭寇的地点是( )
A.台州 B.苏州 C.泉州 D.下州
4.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
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5.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课笔记,其中出现错误的一项是( )
目的 时间 影响 所到地区
提高明朝地位和威望;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年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到达亚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A.目的 B.时间 C.影响 D.所到地区
6.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不能够印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历史发展线索的是(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
B.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交往
C.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促进南洋经济发展
D.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7.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8.“1405—1433年、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与这些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驱逐荷夷
C.哥伦布远洋航行 D.麦哲伦环球航行
9.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取得了辉煌业绩,至今仍被后人称颂。他所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 )
A.平定内乱的斗争 B.反风统治的农民起义
C.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D.反对都走私鸦片的斗争
10.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到西洋去“取宝” ③为开辟新航路
④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⑤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黑格尔曾评论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他认为郑和的航海壮举主要是为了( )
A.加深中国对太平洋国家的了解 B.开辟“丝绸之路”海上航线
C.大力宣传君主专制 D.皇帝“施恩于海外”的政治秀
12.“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与该诗句有关的人物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郑和 D.鉴真
13.“(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郑成功
1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远航主要是示中国富强。”据材料可以看出郑和这次远航的( )
A.原因和过程 B.规模和目的
C.作用和背景 D.规模和影响
15.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由唐朝至清朝,我国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另又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之统计:唐代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全年多达4000艘,来到广州港登岸之客商,一年就有80万人次之多……唐代广州当局设置了蕃坊和蕃学,以安置与管理外侨及教育其子女。
——周兴禄《广州海丝之路溯源及其发展过程研究》
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所谓盛极而衰,在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后……曾经开放的海上大国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鸵鸟般但求自保的心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防范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但同时也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蕃坊和蕃学”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广州外国“商船”、“客商”众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积极推广海外贸易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增设的“机关”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一带。他们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二: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这种情况,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江沿海抗倭?
(3)材料二表达了这位将领的什么志向?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将领。
18.扬帆万里第一人,扬我国威于八荒。历史小组进行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一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肩负使命】
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整装远航】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伟大壮举】
材料三: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和平使者】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的入即出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写出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
(3)材料二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随行的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虽失明,但百折不饶,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
材料二: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材料一中的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什么卓越贡献?
(2)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哪里?
(3)郑和的船队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运用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成果?
(4)郑和船队的远航,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什么伟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