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巩固培优学案
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政治腐败;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李自成农民起义。
2、李自成农民起义
(1)、口号: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2)建立政权: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结果: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满洲兴起(1)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改国号大金为清。
清军入关: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李自成失败。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为清 D.崇祯帝登基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知,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紛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农民起义。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背景。
2.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发生在( )
A.隋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明朝末年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卡片信息“均田免赋”“大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该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朝末年,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李自成农民起义。
3.“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后期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后期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根据材料从“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可以看出,明朝后期(从万历皇帝到崇祯帝)朝廷赋税沉重。故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的发展缓慢,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军事实力的增强,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农民支持朝廷剿匪,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需要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解答此题。
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次农民起义( )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末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李自成起义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D符合题意;
隋末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唐末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
元末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5.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权
C.陕西连年大旱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据“根本原因”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A项正确;
宦官专权是导致政治腐败的原因之一,此题意在强调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排除B项;
陕西连年大旱,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以上是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大起义,难度较易,学生识记明末的社会背景即可作答。
6.下列各项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B.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 D.提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末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后,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因为这一口号, 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B项正确;
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的说法是对“均田免赋”口号的片面理解,排除A项;
“均田免赋”口号没有明确规定分配土地的办法,排除C项;
在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均田免赋”口号未涉及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理解“均田免赋”的内涵,并综合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7.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匈奴军队侵扰而建 B.为防止女真人南下而建
C.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 D.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天下第一关”可知,其指的是山海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D项正确;
明末,匈奴族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排除A项;
山海关修建的目的主要是明朝为了防止蒙古族南下而建立,排除B项;
张骞出使西域是由西北地区的玉门关、阳关出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兵入关的相关知识,难度较难,学生要知道“天下第一关”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8.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吴三桂 B.李自成 C.皇太极 D.黄巢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 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并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推翻了。B项正确;
吴三桂是投降清朝并引清军入关的明末将领,而非推翻明朝的人物,排除A项;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他不是推翻明朝的人物,排除C项;
黄巢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灭亡相关知识,难度较易,学生识记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即可作答。
9.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明神宗20年不上朝听政
B.政府巧立名目加派赋税
C.1627年陕北大早,官吏照旧催逼税粮
D.皇室、贵族、官僚等大量侵占民田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却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即陕北大旱, 官吏照旧催逼税粮,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C项正确;
明神宗20年不上朝听政 、 政府巧立名目加派赋税 、 皇室、贵族、官僚等大量侵占民均属于明末政治腐败的表现,政治腐败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即导火索,难度较易,学生识记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即可作答,但需要注意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
10.明末李清在《三垣笔记》中说道:“宁(远)锦(州)之溃,北边精锐几尽,而中州寇祸正张、上意亦欲以金币姑缓北兵,专力平寇。”文中的“北兵”是指( )
A.后金军队 B.蒙古军队
C.倭寇 D.李自成起义军
【答案】A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根据“明末”“宁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即“北兵”是指后金军队,A项正确;
蒙古军队虽然也对明军构成威胁,但此时兴起的是满洲的后金政权,与蒙古军队无关,排除B项;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其在明末已被基本肃清,排除C项;
题干中未涉及“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军队势力也不是从北边兴起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满洲兴起的相关知识,难度较难,学生要理解清楚材料中古文的含义,找到关键词并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11.小王同学最近在读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中最有可能出现关于李自成的情节是( )
A.考科举名落孙山 B.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在西安建立政权 D.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选项A科技考试名落孙山与李自成无关,排除;
选项B 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是陈胜吴广,排除;
选项C在西安建立政权,符合史实,正确;
选项D 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的是吴三桂,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古代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在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均田免赋”口号是李自成起义中提出的,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3.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消灭各地反清力量 B.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加快全国商业发展 D.稳定对西北地区统治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朝前期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 社会经济 ,是“国之大计”,B项正确;
消灭各地反清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加快全国商业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想;
稳定对西北地区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相关史实。
14.据史书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由此,直接导致了( )
A.元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满洲的兴起 D.吴三桂降清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根据“据史书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及所学知识可知,由此,直接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B符合题意;
A,元末农民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
C,材料没有体现满洲的兴起,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吴三桂降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的相关史实。
15.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 B.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攻入北京 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北京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 (1368年- 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案】(1)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赋”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
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即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联系:根据材料二的“李自成”可知,他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许多农民的土地早已被达官显贵所兼并,所以他的队伍提出“均田免赋(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即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联系是: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情况、原因:根据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可知人民热烈欢迎“闯王”李自成,因为李自成军队提出了“均田免粮” 的口号, 符合人民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土地早已被兼并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而“均田免粮” 这一口号提出,受到农民的欢迎,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明末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在理清明末的社会背景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关系后,即可作答。其中要重点关注对于“均田免粮”这一口号的理解,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即明末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社会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使得口号应运而生。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径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答案】(1)①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②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贞观之治”;李自成起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税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以民为本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的力量推翻统治。故拟定主题为以民为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史论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统治与贞观之治、李自成农民起义等知识。
18.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西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实
新疆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A 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设B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C ,监督西藏政务。
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1684年,设置D ,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外来侵略有三次,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有两次。
(1)请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D处应填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历史事件各一例。
【答案】(1)A伊犁将军;B宣政院;C驻藏大臣;D台湾府
(2)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一点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一点即可)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 (1)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在内的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时期,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批准;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故A填伊犁将军;B填宣政院;C填驻藏大臣;D填台湾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明清时期平定地方分裂势力的叛乱的史实有:
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等。
故答案为:(1) A:伊犁将军;B:宣政院;C:驻藏大臣;D:台湾府。
(2)抗击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答出其中一例即可)平定叛乱: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
卓叛乱。(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对新疆、西藏、台湾的管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集》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摘自《豫变纪略》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皇帝 在位时间 皇帝特点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6 年 好神仙
明穆宗 1566-1572 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 年 奢侈
明光宗 1620年 在位约一个月
明熹宗 1620-1627年 好木工
明思宗 1627-1644年 多疑惑
材料二:远近饥民荷旗而往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摘自《豫变纪略》
材料三:
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怎样的状况?
(2)写出材料二中明末农民起义的名称。“一呼百万”主要是哪一口号的作用?“其势燎原不可扑”,请列举史实说明这次起义取得的成果。
(3)列举材料三中①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材料三②中的“他”指谁?
【答案】(1)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官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生活困苦。皇帝沉迷享乐,政治腐败。
(2)李自成起义。“均田免赋”的口号。成果:建立大顺政权,进军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3)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的文字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地可种;各种税收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难。从表格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沉迷享乐,政治腐败。
(2)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
内,明朝未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本题考查满洲兴起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材料三中改族名和国号的皇太极。
故答案为:(1)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官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生活困苦。皇帝沉迷享乐,政治腐败。
(2)李自成起义。“均田免赋”的口号。成果:建立大顺政权,进军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3)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的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归纳分析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巩固培优学案
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政治腐败;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李自成农民起义。
2、李自成农民起义
(1)、口号: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2)建立政权: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结果: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满洲兴起(1)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改国号大金为清。
清军入关: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李自成失败。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为清 D.崇祯帝登基
2.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发生在( )
A.隋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明朝末年
3.“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后期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后期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次农民起义( )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末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李自成起义
5.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权
C.陕西连年大旱 D.土地兼并严重
6.下列各项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B.反映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C.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办法 D.提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
7.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匈奴军队侵扰而建 B.为防止女真人南下而建
C.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 D.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8.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统治的是( )
A.吴三桂 B.李自成 C.皇太极 D.黄巢
9.明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明神宗20年不上朝听政
B.政府巧立名目加派赋税
C.1627年陕北大早,官吏照旧催逼税粮
D.皇室、贵族、官僚等大量侵占民田
10.明末李清在《三垣笔记》中说道:“宁(远)锦(州)之溃,北边精锐几尽,而中州寇祸正张、上意亦欲以金币姑缓北兵,专力平寇。”文中的“北兵”是指( )
A.后金军队 B.蒙古军队
C.倭寇 D.李自成起义军
11.小王同学最近在读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中最有可能出现关于李自成的情节是( )
A.考科举名落孙山 B.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在西安建立政权 D.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
12.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古代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口号是在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陈胜、吴广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13.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消灭各地反清力量 B.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加快全国商业发展 D.稳定对西北地区统治
14.据史书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由此,直接导致了( )
A.元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满洲的兴起 D.吴三桂降清
15.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 B.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攻入北京 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北京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径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当时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有人认为,国以民为本。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18.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西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史实
新疆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A 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设B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C ,监督西藏政务。
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1684年,设置D ,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材料二: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外来侵略有三次,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有两次。
(1)请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D处应填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历史事件各一例。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集》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摘自《豫变纪略》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皇帝 在位时间 皇帝特点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6 年 好神仙
明穆宗 1566-1572 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 年 奢侈
明光宗 1620年 在位约一个月
明熹宗 1620-1627年 好木工
明思宗 1627-1644年 多疑惑
材料二:远近饥民荷旗而往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摘自《豫变纪略》
材料三:
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怎样的状况?
(2)写出材料二中明末农民起义的名称。“一呼百万”主要是哪一口号的作用?“其势燎原不可扑”,请列举史实说明这次起义取得的成果。
(3)列举材料三中①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材料三②中的“他”指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