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11:49: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已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商业:①形成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材料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是(  )
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重农抑商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朝一统全国后,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据题干关键信息“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并结合所学,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A项正确;
大力发展商业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不再征收赋税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帮的活动 D.商品贸易的兴盛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商帮的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商品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3.明清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D项正确;
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4.下图所示是清朝开荒执照,反映了清朝前期推行(  )
A.垦荒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清朝的开荒执照。可知图片反映清政府鼓励百姓垦荒,A项正确;
轻徭薄赋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休养生息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5.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B.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C.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发展尤为快速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了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清代前期江宁的著名手工业机户李扁担、李东阳运用的生产组织形式是手工业工场。“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说法错误,C项正确;
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说法正确,排除A项;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说法正确,排除B项;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发展尤为快速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6.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不是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说法正确,排除A项;
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说法正确,排除B项;
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说法正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7.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盛世滋生图》”可知,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商业的繁荣,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D项正确;
图片反映了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农村和边境无关,排除A项;
宋代突破了古典坊市分离制度,开始“坊市合一”,清朝的城市不可能实行坊市分置,排除B项;
边境贸易繁荣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注意清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地域性 B.政府大力支持
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货币广泛流通为条件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徽商、晋商这样地域性的商业组织,我们要明确他们是初在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并不意味着政府大力支持他们的发展,B项正确;
晋商和徽商分别是山西和安徽的商业组织,因此具有地域性,说法正确,排除A项;
他们的商业活动都是跨地域的往来,说法正确,排除C项;
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就是白银,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帮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商业发展的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
9.阅读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B.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C.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D.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观察题干表格可得,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耕地面积大大扩大,C项正确;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题干不能体现,排除A项;
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题干不能体现,排除B项;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图表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由此可见戏曲发展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相关(  )
A.皇帝的扶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家创新和改进 D.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著名的商帮,材料反映出戏曲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B项正确;
皇帝的扶持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艺术家创新和改进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民间艺人口口相传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化艺术取得很大成就。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红楼梦》于乾隆晚期排印面试 B.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逐渐形成京剧
C.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D.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养鸟斗鸡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养鸟斗鸡清代文化艺术无关,排除D项;
《红楼梦》于乾隆晚期排印面试是清代文化艺术成就,排除A项;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逐渐形成京剧是清代文化艺术成就,排除B项;
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是清代文化艺术成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文化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1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上述材料说明(  )
A.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薯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B选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内容与农业无关,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商业发达,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长问题,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3.清朝前期,最为著名的商帮是(  )
A.晋商、浙商 B.徽商、闽商
C.晋商、徽商 D.闽商、苏商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晋商、徽商等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C项正确;
晋商、浙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徽商、闽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闽商、苏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确时期晋商、徽商相关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晋商、徽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14.清雍正帝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了《耕织图》中的一幅(如图),其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祺和福晋的容貌。这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C.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双季稻种植技术得到推广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从题干信息“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并联系所学可知,《耕织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双季稻种植技术得到推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谚语”的变化折射了(  )
A.经济重心不停地向南移 B.湖广地区粮食产量提高
C.种植技术得到大幅改进 D.经济作物种植有大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民谚的变化折射了湖广地区耕地面积扩大和粮食高产,B项正确;
经济重心不停地向南移不符合题意,爱出A项;
种植技术得到大幅改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经济作物种植有大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湖广地区耕地面积扩大和粮食高产的相关史实。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如图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乾隆末年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的看法。
【答案】(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晋商。徽商。
(3)3亿。
(4)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据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有北京、广州。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山西的票号是晋商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徽商。
(3)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人口1亿多。乾隆末年大约有人口3亿。
(4)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和材料三的图片可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理念,为我国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1)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过度实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应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答案】(1)垦荒措施。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2)主张:工商资本;工商业具有与农业同等重要地位。评价:这一主张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一种进步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垦荒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垦荒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依据材料信息“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黄宗羲提出了工商业具有与农业同等重要地位,工商皆本;依据所学可知,工商皆本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一种进步思想;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关注自然问题、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见下图
图一 图二昆曲脸谱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要概述图二这种戏曲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导致当时文学、戏曲发展繁荣的共同经济原因
【答案】(1)曹雪芹。是清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2)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又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3)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 (1)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图1中的历史人物是曹雪芹。他的小说《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2)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图2这种戏曲——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
(3)结合所学知识,导致当时文学、戏曲发展繁荣的共同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红楼梦》和昆曲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
——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农业的什么现象?试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可知,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试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
【答案】(1)表现:大都会商业的行业类别多;市场增多;商业区相当繁华;票号出现;商帮出现;市镇经济繁荣;等等。
(2)现象:耕地面积增加。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皇帝:乾隆。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大都会商业的行业类别多;市场增多;商业区相当繁华;票号出现;商帮出现;市镇经济繁荣等等。
(2)根据材料二可知,顺治十八年-乾隆三十一年,耕地面积逐年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知,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因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故答案为:(1)表现:大都会商业的行业类别多;市场增多;商业区相当繁华;票号出现;商帮出现;市镇经济繁荣;等等。
(2)现象:耕地面积增加。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皇帝:乾隆。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已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商业:①形成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材料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是(  )
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重农抑商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帮的活动 D.商品贸易的兴盛
3.明清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4.下图所示是清朝开荒执照,反映了清朝前期推行(  )
A.垦荒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
5.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B.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C.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发展尤为快速
6.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7.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8.《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地域性 B.政府大力支持
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货币广泛流通为条件
9.阅读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B.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C.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D.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0.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由此可见戏曲发展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相关(  )
A.皇帝的扶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家创新和改进 D.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1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化艺术取得很大成就。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红楼梦》于乾隆晚期排印面试 B.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逐渐形成京剧
C.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D.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养鸟斗鸡
1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上述材料说明(  )
A.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
13.清朝前期,最为著名的商帮是(  )
A.晋商、浙商 B.徽商、闽商
C.晋商、徽商 D.闽商、苏商
14.清雍正帝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了《耕织图》中的一幅(如图),其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祺和福晋的容貌。这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C.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双季稻种植技术得到推广
15.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谚语”的变化折射了(  )
A.经济重心不停地向南移 B.湖广地区粮食产量提高
C.种植技术得到大幅改进 D.经济作物种植有大发展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如图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乾隆末年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的看法。
1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理念,为我国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1)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过度实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应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见下图
图一 图二昆曲脸谱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要概述图二这种戏曲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导致当时文学、戏曲发展繁荣的共同经济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
——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农业的什么现象?试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可知,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试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