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4届小升初语文5月模拟预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4届小升初语文5月模拟预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1:04:03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4届小升初语文5月模拟预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六下·海珠期末)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对学生不应存有偏见之心,应一视同仁。
B.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着足球,正玩得热气腾腾。
C.他们看到你安然无恙,一定喜出望外。
D.外国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B.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在这里形容踢足球的动作热气蒸腾,不恰当
C.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D.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2.(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下面词语或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无缘无故
B.为是其智弗若与 自愧弗如
C.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D.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故:原因。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故:原因。
B.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弗:不。自愧弗如:自感惭愧比不上他人。弗:不。
C.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现在泛指善意地帮助别人。善:好事。
D.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为悲痛。俱:一起。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俱:一起。
结合词语释义可知,C项加点字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多义字、字词解释。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3.(2024·兴业模拟)下列词语中正确的是(  )
A.焉之非福 B.司空见贯 C.无独有偶 D.死的其所
【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焉之非福”改为“焉知非福”,意思是: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B项,“司空见贯”改为“司空见惯”,意思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C项,正确;
D项,“死的其所”改为“死得其所”,意思是: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词形。平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4.(2023六下·长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侵袭(qīn) 模样(mó) 果实累累(léi)
B.瘦削(xuē) 分外(fèn) 处境(chǔ) 蛮横(hèng)无理
C.松劲(jìng) 畜养(xù) 僻静(pì) 明晃晃(huǎng)
【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模样”的“模”应读“mú”,指形状,样子。读“mó”时,指法式;标准;规范。
B.正确。
C.有误,“松劲”的“劲”应读“jìn”,指力气。读“jìng”时,指强健;有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5.(2024·来宾模拟)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ái) 石蕊(luǐ) 心平气和(hé)
B.荆棘(jí) 依偎(wēi) 翻箱倒柜(dǎo)
C.僻静(bì) 匪徒(fěi) 司空见惯(kǒng)
D.防御(yù) 搅和(huo) 锲而不舍(qì)
【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石蕊”的“蕊”读作“ruǐ”。
B.正确。
C.有误。“僻静”的“僻”读作“pì”。
D.有误。“锲而不舍”的“锲”读作“qiè”。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6.(2024·潮南模拟)下列引用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知道别人比你更加积极努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要发惊图强,为祖国贡献力量。
D.同学们的批评虽然不中听,但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B、D恰当。
C.不恰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7.(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正月(zhēng) 鸿毛(hóng) 眨眼(zhǎ)
B.宴会(yàn) 台阶(jiē) 水缸(gāng) 彻底(chě)
C.搜查(sōu) 偏僻(bì) 幼稚(zhì) 花圃(pǔ)
D.和弄(huò) 搓洗(cuō) 蒜苗(suàn) 口吻(wěn)
【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炽热”的“炽”读作“chi”。
B.有误。“彻底”的“彻”读作“chè”。
C.有误。“偏僻”的“僻”读作“p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8.(2024·罗城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表达效果不同的一句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小军在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夺冠,高兴得一蹦三尺。
C.毛主席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D.天寒地冻,他穿了厚厚的羽绒服。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抓住句子加点词“手可摘星辰”,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抓住句子加点词“高兴得一蹦三尺”,一蹦三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抓住句子加点词“排山倒海的掌声”,用“排山倒海”形容掌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抓住句子加点词“厚厚的羽绒服”,可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9.(2024·汉阳模拟)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走马观花 远走高飞 B.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C.过犹不及 望尘莫及 D.昂首挺胸 群龙无首
【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走,骑/离开。
B.热水。
C.达到/赶上。
D.头,脑袋/领袖;领导人。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10.(2024·随州模拟)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走出疫情的影响,政府实施了许多创新之举,如发放消费券、县长直播带货,真是“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这句话可以用形容政府实施的许多创新之举。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和选择。
11.(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这句话是为了阐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观点。
(2)“慷慨、慈祥、不屈、虚荣”这几个词语感彩相同。
(3)“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的意思相同。
(4)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5)《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知识点】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其他语言表达;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内容,这项对课文《为人民服务》中名言的引用作用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内容;
(2)这项中“慷慨、慈祥、不屈”都是褒义词;“虚荣”是贬义词,这项表述错误;
(3)“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都是表示获得第一名的意思;这项表述正确;
(4)结合即兴发言的相关知识,这项表述正确;
(5)结合课文《匆匆》,文中一问句结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有误;(3)正确;(4)正确;(5)正确;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理解、词语理解、即兴发言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12.(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句子加工厂。
(1)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仿写)
(2)【诗有浓情】“死去元知万事空,   ”,这是陆游永远的遗憾;“剑外忽传收蓟北,   ”,这是杜甫初听到平定叛军、收复国土消息时的喜极而泣;“   ,出没风波里,”这是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了。(修改病句)
(4)请用“……一律……清一色……都……”写出“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节目着装整齐的情境。
同学们的服装好看又整齐:   
(5)疫情压不弯中国的脊梁。(改为反问句)
【答案】(1)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起舞。
(2)但悲不见九州同;初闻涕泪满衣裳;君看一叶舟
(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4)有的班级是男生表演,一律穿白衬衣、黑裤子;有的班是女生表演,穿着清一色的公主裙;有的班男女都穿着校服,显得很精神。
(5)难道疫情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吗?
【知识点】句式衔接;遣词造句;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分析原句,从“嘲笑”“批评”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写时仿写一个拟人句即可。
(2)结合题目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 ”可知下一句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结合题目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可知下一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结合题目诗句“ 出没风波里 ”可知上一句是“君看一叶舟”;
(3)本句搭配不当,““数量”不能和“提高”搭配。删除“数量和”。
(4)“一律”“清一色”“都”表示的都是全部的意思,造句时注意。如:男生一律穿白色T恤,蓝裤子,女生穿着清一色的短裙,所有同学都穿白色球鞋,整整齐齐,很是精神。
(5)本题考查改写句子。改为反问句,其方法:给句子加上反问词“难道…吗"或“怎么.……呢",把表示否定的"压不弯"改为表示肯定的“压弯”,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如:疫情怎么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呢
故答案为:(1)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起舞。(2)但悲不见九州同;初闻涕泪满衣裳;君看一叶舟;(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4)有的班级是男生表演,一律穿白衬衣、黑裤子;有的班是女生表演,穿着清一色的公主裙;有的班男女都穿着校服,显得很精神。(5)难道疫情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吗?
【点评】重点考查的是对句子的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会变化句式,能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语造句以及修改常见的病句等。
二、快乐阅读。(30分)
(2024·新邵模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
①我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
②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但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我的叛逆。最后一次,我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
③我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我想,老师这次一定不会轻易饶我的。
④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我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杯子.”
⑤老师点点头说:“对!你再看看面盆里的水像什么?”我说:“像面盆!”“再看看塑料柄里。”我迷茫了:“像塑料柄呀!”我弄不明白,到底水像什么呢?
⑥跟着老师,我走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烂泥塘边,烂泥塘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熏人的恶臭。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
⑦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指着远方跟我说:“一路同学,你很聪明,我希望你将来能流进大海!”
⑧流进大海,人生的形状就像大海,获得了大海的丰富和博大。几年过去了,我没有流进浩瀚无垠的大海。可是,想起老师的话,我常常从梦中惊醒:不能流进烂泥塘而万劫不复!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平庸——    反义词:和颜悦色——   
14.根据意思找出词语。
①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②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15.在老师和“我”谈话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在不断地变化着,找出文中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看到老师和颜悦色时的   ,由老师问起水像什么时的   ,到在回来路上产生的   。
16.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7.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请至少用2个成语来评价一下这位老师:这是一位   的老师。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也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吧,临近毕业之际,请你写句赠言送给他(她)吧。
赠言:   
18.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相比,你赞成谁?并说说理由。
19.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
【答案】13.庸俗;恼羞成怒
14.猝不及防;浩瀚无垠
15.惶恐;迷茫;自责
16.点明文章中心;明了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17.循循善诱、兢兢业业;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祝您桃李满天下!
18.我赞成老师的做法,老师的做法更加以理服人,通过温和的态度使我认识到了错误。
1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这篇短文,记叙了“我”一个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在学校很调皮,搞一些恶作剧,气的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我”还是恶习不改。最后一次,我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的教育方式震撼了“我”,从此,“我”开始自责,明白了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健语句回答问题。
13.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平庸:普通平常,一点儿也不突出。近义词为:平凡。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反义词为:声色俱厉。
故答案为:庸俗、恼羞成怒
14.考查词语的含义。①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②浩瀚无垠: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故答案为:猝不及防、浩瀚无垠
1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结合"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 ‘我感到意外""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惶恐、迷茫、自责
16.考查句段的作用和语句的含义。句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来谈。从内容上点名文章的主题,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从结构上说收束全文。结合“如果人生像水—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没有丰功伟绩,即便平庸,但是,也要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故答案为:点明文章中心;明了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17.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和诗句积累。结合“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 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可知,对老师的语言描写,我从中感受到老师是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写出一句曾给老师的赠言即可。
故答案为:循循善诱、兢兢业业/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祝您桃李满天下!
18.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通过认真阅读领会“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 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这两句话可知,第一个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我感受到父亲是个粗暴的人。第二个句子是对老师的语言描写,我从中感受到老师是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你更喜欢老师的教育,因为老师有耐心,循循善诱,学生乐意接受。
故答案为: 我赞成老师的做法,老师的做法更加以理服人,通过温和的态度使我认识到了错误。
19.考查诗句的理解和积累,写出赞美老师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借着看书。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饿得狂叫。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一蹦三尺高,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因为我沉浸在书里。
⑦童年,我对书总是那样的痴迷,因为它带给我不少乐趣。
(作者:莫言)
20.儿时的“我”最大的乐趣是   。
21.“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为了看《封神演义》,“我”给同学家拉磨;为了看   ,“我”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为了看《破晓记》“我”   ;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读。
22.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   【夸张 比喻】的手法写出“我”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用同样手法写一句话,表达一种心情。
23.请在第⑤段横线处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话,具体表现“我”看书入迷的情形。
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   
24.下面关于短文开头和结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表达真情实感。
B.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感染力,余味悠长。
C.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加深印象,深化主题。
25.莫言在1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20.读书
21.《青春之歌》;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22.夸张。考场上十分安静,仿佛我的心跳声都要被别人听见了一样。
23.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24.C
25.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成栋梁之材做准备。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为了看书,“我”为同学家拉磨换来了阅读《封神演义》一下午的权利,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也要看书,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之情。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理解。
20.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根据第①段“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可知,儿时的“我”最大的乐趣是读书。
故答案为:读书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可知,写为看《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联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烽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可概括为: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故答案为: 《青春之歌》 ; 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一蹦三尺高”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心情的句子语言表达自然,修辞手法恰当即可。
故答案为:夸张;考场上十分安静,仿佛我的心跳声都要被别人听见了一样。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在填写句子时要写出对看书的入迷,结合自己平时看书的经历以及上下文内容进行填写,根据下文“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是“我”在他背后看书的情景,语言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24.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分析。第①段写“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是总领全文,点题,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引出下文“我”痴迷读书的几件事情。结尾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A、B两项不属于本文开头结尾的作用。
故答案为:C
25.本题考查谈感悟的能力。根据莫言读书的经历和他的成功,围绕“读书”写出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如: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成栋梁之材做准备。
(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它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出现症状,主要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和干咳。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材料二】
【材料三】
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mào dié)老人,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②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这时,钟南山院士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防治“非典”的方案,获得了1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院士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③“非典”过后,钟南山院士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坚持在看病出诊的一线工作。
④17年后,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这位八十四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老者,又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3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在前往武汉时,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高铁。到了武汉后,他又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⑤在被确诊感染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的情况下,钟南山院士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他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钟南山院士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膛热血。
⑥中国的疫情还没有过去,钟南山院士又忙于与多国视频,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走向拯救全世界的道路,他从中国的“神”成为了世界的“神”!
以上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26.结合【材料一】,对下列说法做出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并说明理由。
观点 判断 理由
老人和孩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只要带口罩,和新型冠状病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        
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死亡        
27.【材料三】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数字加以说明,这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   
28.小明从疫情的奶奶家回北京,在家过了5~6天潜伏期,就出去和同学玩去了,你觉得对不对?为什么?(至少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29.综合运用以上阅读材料,在“学习前辈”活动中做一次发言。在方格中简要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根据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给发言起个题目,写在表格中。
列出发言提纲(可以用文字、图示等形式呈现)。
具体要求:①题目与提纲相符合;②在提纲中注明详略安排;③详细发言的部分,要体现出对至少两个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
题目:《   》
提纲    
【答案】26.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错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正确;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27.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28.不对。因为一是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才会出现症状;二是钟南山院士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因此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
29.致敬钟南山;简要叙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详细介绍钟南山院士在“抗疫”第一线的突出贡献,然后呼吁人们共同抗疫,打赢这场战争。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方式、潜伏期、症状以及对身体免疫力低下者的威胁。材料二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2003年“非典”的累计病例、死亡病例曲线对比图。材料三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包括他领导科研所研究有效防治方案、担任新冠肺炎疫情统帅、不顾个人安危救治危重病人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英雄和先锋的形象。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标点是否正确。
26.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材料一】内容,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和阐述理由。观点“老人和孩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说法错误,理由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
观点“只要带口罩,和新型冠状病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说法错误,理由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观点“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死亡”说法正确,理由是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故答案为: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错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正确;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27.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防治‘非典’的方案,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这句话中“96.2%”运用了具体的数据说明了防治“非典”方案的高效性,具体形象地说明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故答案为: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28.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据材料一“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出现症状”和材料三“在前往武汉时,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高铁。到了武汉后,他又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可知,小明的做法不对。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不对。因为一是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才会出现症状;二是钟南山院士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因此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
29.考查了实践作业。根据题干要求,灵活运用材料内容,组织撰写题干内容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致敬钟南山;简要叙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详细介绍钟南山院士在“抗疫”第一线的突出贡献,然后呼吁人们共同抗疫,打赢这场战争。
三、习作(30分)
30.(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征稿通知
亲爱的同学,学校微信公众号正在火热征稿中!本期征稿主题为“味道”。生活中,我们品尝过各种各样的味道:爱的味道、眼泪的味道、成功的味道、失败的味道……“味道”一词,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请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期待你的作品能够入选!
【答案】爱的味道
我们每个人的父母亲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我的妈妈就是用简单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了甜甜的爱的味道。
那是一个炎热的正午。
收拾好琴包,走到门口,远远地望见妈妈向我招手,坐在电动车上,妈妈递给我一个塑料盒:“儿子,打开吃了,这刚切好,水分很好。”打开盒盖,水灵灵的水蜜桃正在其中,精致的白糖均匀地的铺在上面,让人垂涎欲滴。
电动车行驶在银杏大道上,路两旁的花草散发出淡淡幽香。慢慢叉起一块,轻咬一口,清脆而多汁的果肉在口中迸开,浓浓香味弥漫至全身,真舒爽。再叉起一块,果肉的美味,汁的清爽在口中荡漾,香气更加浓郁,太甜了!叉子的频率加快了,叉一块,放进嘴中,又叉一块……
甜甜的水蜜桃比得过三月的春风,盛得了冬日的暖阳!夹杂着水蜜桃淡淡香气的风缓慢吹过发梢,路旁的银杏树微微摇曳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儿子,好吃吗?”妈妈转过面含微笑的脸。“好吃!”“好吃以后再切。”妈妈的脸漾满了笑容。
水蜜桃渐渐地被吃完了,轻轻盖上了盒子,头紧紧地贴紧妈妈的后背,一股暖流,温暖脸颊后顺着脖子暖到胸与背及至全身。在这股暖流中我似乎听得到每个毛孔都在张嘴巴欢呼,心也温暖起来了。
有人说母爱如水,我说,妈妈的爱就像水蜜桃,甜在嘴里,融化在心中。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味道”为主题写一篇习作。生活中有许多味道让我们难忘:食物美味让我们难忘,亲人爱的味道让我们难忘,失败的苦涩味道让我们难忘……你对哪种味道印象最深刻,就写哪种味道。无论写哪种“味道”,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写时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及收获,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特别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文章中作者对出院后妈妈对我的细致入微的照顾进行了描写,赞扬了妈妈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爱,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有条理;对妈妈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了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1 / 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4届小升初语文5月模拟预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六下·海珠期末)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对学生不应存有偏见之心,应一视同仁。
B.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着足球,正玩得热气腾腾。
C.他们看到你安然无恙,一定喜出望外。
D.外国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2.(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下面词语或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无缘无故
B.为是其智弗若与 自愧弗如
C.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D.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
3.(2024·兴业模拟)下列词语中正确的是(  )
A.焉之非福 B.司空见贯 C.无独有偶 D.死的其所
4.(2023六下·长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侵袭(qīn) 模样(mó) 果实累累(léi)
B.瘦削(xuē) 分外(fèn) 处境(chǔ) 蛮横(hèng)无理
C.松劲(jìng) 畜养(xù) 僻静(pì) 明晃晃(huǎng)
5.(2024·来宾模拟)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ái) 石蕊(luǐ) 心平气和(hé)
B.荆棘(jí) 依偎(wēi) 翻箱倒柜(dǎo)
C.僻静(bì) 匪徒(fěi) 司空见惯(kǒng)
D.防御(yù) 搅和(huo) 锲而不舍(qì)
6.(2024·潮南模拟)下列引用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知道别人比你更加积极努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要发惊图强,为祖国贡献力量。
D.同学们的批评虽然不中听,但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7.(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正月(zhēng) 鸿毛(hóng) 眨眼(zhǎ)
B.宴会(yàn) 台阶(jiē) 水缸(gāng) 彻底(chě)
C.搜查(sōu) 偏僻(bì) 幼稚(zhì) 花圃(pǔ)
D.和弄(huò) 搓洗(cuō) 蒜苗(suàn) 口吻(wěn)
8.(2024·罗城模拟)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表达效果不同的一句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小军在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夺冠,高兴得一蹦三尺。
C.毛主席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D.天寒地冻,他穿了厚厚的羽绒服。
9.(2024·汉阳模拟)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走马观花 远走高飞 B.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C.过犹不及 望尘莫及 D.昂首挺胸 群龙无首
10.(2024·随州模拟)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走出疫情的影响,政府实施了许多创新之举,如发放消费券、县长直播带货,真是“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1.(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这句话是为了阐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观点。
(2)“慷慨、慈祥、不屈、虚荣”这几个词语感彩相同。
(3)“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的意思相同。
(4)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5)《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
12.(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句子加工厂。
(1)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仿写)
(2)【诗有浓情】“死去元知万事空,   ”,这是陆游永远的遗憾;“剑外忽传收蓟北,   ”,这是杜甫初听到平定叛军、收复国土消息时的喜极而泣;“   ,出没风波里,”这是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了。(修改病句)
(4)请用“……一律……清一色……都……”写出“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节目着装整齐的情境。
同学们的服装好看又整齐:   
(5)疫情压不弯中国的脊梁。(改为反问句)
二、快乐阅读。(30分)
(2024·新邵模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
①我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
②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但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我的叛逆。最后一次,我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
③我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我想,老师这次一定不会轻易饶我的。
④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我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杯子.”
⑤老师点点头说:“对!你再看看面盆里的水像什么?”我说:“像面盆!”“再看看塑料柄里。”我迷茫了:“像塑料柄呀!”我弄不明白,到底水像什么呢?
⑥跟着老师,我走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烂泥塘边,烂泥塘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熏人的恶臭。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
⑦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指着远方跟我说:“一路同学,你很聪明,我希望你将来能流进大海!”
⑧流进大海,人生的形状就像大海,获得了大海的丰富和博大。几年过去了,我没有流进浩瀚无垠的大海。可是,想起老师的话,我常常从梦中惊醒:不能流进烂泥塘而万劫不复!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平庸——    反义词:和颜悦色——   
14.根据意思找出词语。
①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②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15.在老师和“我”谈话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在不断地变化着,找出文中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看到老师和颜悦色时的   ,由老师问起水像什么时的   ,到在回来路上产生的   。
16.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7.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请至少用2个成语来评价一下这位老师:这是一位   的老师。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也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吧,临近毕业之际,请你写句赠言送给他(她)吧。
赠言:   
18.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相比,你赞成谁?并说说理由。
19.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
(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借着看书。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饿得狂叫。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一蹦三尺高,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因为我沉浸在书里。
⑦童年,我对书总是那样的痴迷,因为它带给我不少乐趣。
(作者:莫言)
20.儿时的“我”最大的乐趣是   。
21.“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为了看《封神演义》,“我”给同学家拉磨;为了看   ,“我”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为了看《破晓记》“我”   ;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读。
22.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   【夸张 比喻】的手法写出“我”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用同样手法写一句话,表达一种心情。
23.请在第⑤段横线处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话,具体表现“我”看书入迷的情形。
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   
24.下面关于短文开头和结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表达真情实感。
B.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感染力,余味悠长。
C.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加深印象,深化主题。
25.莫言在1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它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出现症状,主要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和干咳。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材料二】
【材料三】
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mào dié)老人,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②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这时,钟南山院士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防治“非典”的方案,获得了1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院士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③“非典”过后,钟南山院士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坚持在看病出诊的一线工作。
④17年后,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这位八十四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老者,又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3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在前往武汉时,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高铁。到了武汉后,他又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⑤在被确诊感染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的情况下,钟南山院士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他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钟南山院士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膛热血。
⑥中国的疫情还没有过去,钟南山院士又忙于与多国视频,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走向拯救全世界的道路,他从中国的“神”成为了世界的“神”!
以上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26.结合【材料一】,对下列说法做出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并说明理由。
观点 判断 理由
老人和孩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只要带口罩,和新型冠状病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        
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死亡        
27.【材料三】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数字加以说明,这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   
28.小明从疫情的奶奶家回北京,在家过了5~6天潜伏期,就出去和同学玩去了,你觉得对不对?为什么?(至少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
29.综合运用以上阅读材料,在“学习前辈”活动中做一次发言。在方格中简要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根据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给发言起个题目,写在表格中。
列出发言提纲(可以用文字、图示等形式呈现)。
具体要求:①题目与提纲相符合;②在提纲中注明详略安排;③详细发言的部分,要体现出对至少两个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
题目:《   》
提纲    
三、习作(30分)
30.(2024六下·阿克苏月考)征稿通知
亲爱的同学,学校微信公众号正在火热征稿中!本期征稿主题为“味道”。生活中,我们品尝过各种各样的味道:爱的味道、眼泪的味道、成功的味道、失败的味道……“味道”一词,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请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期待你的作品能够入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B.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在这里形容踢足球的动作热气蒸腾,不恰当
C.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D.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2.【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故:原因。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故:原因。
B.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弗:不。自愧弗如:自感惭愧比不上他人。弗:不。
C.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现在泛指善意地帮助别人。善:好事。
D.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为悲痛。俱:一起。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俱:一起。
结合词语释义可知,C项加点字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多义字、字词解释。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3.【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焉之非福”改为“焉知非福”,意思是: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B项,“司空见贯”改为“司空见惯”,意思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C项,正确;
D项,“死的其所”改为“死得其所”,意思是: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词形。平常多加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4.【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模样”的“模”应读“mú”,指形状,样子。读“mó”时,指法式;标准;规范。
B.正确。
C.有误,“松劲”的“劲”应读“jìn”,指力气。读“jìng”时,指强健;有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5.【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石蕊”的“蕊”读作“ruǐ”。
B.正确。
C.有误。“僻静”的“僻”读作“pì”。
D.有误。“锲而不舍”的“锲”读作“qiè”。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6.【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B、D恰当。
C.不恰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与语境不相符。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平时要注意多积累。
7.【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炽热”的“炽”读作“chi”。
B.有误。“彻底”的“彻”读作“chè”。
C.有误。“偏僻”的“僻”读作“p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我们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8.【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抓住句子加点词“手可摘星辰”,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抓住句子加点词“高兴得一蹦三尺”,一蹦三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抓住句子加点词“排山倒海的掌声”,用“排山倒海”形容掌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抓住句子加点词“厚厚的羽绒服”,可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9.【答案】B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A、走,骑/离开。
B.热水。
C.达到/赶上。
D.头,脑袋/领袖;领导人。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10.【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这句话可以用形容政府实施的许多创新之举。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首先要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和选择。
11.【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知识点】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其他语言表达;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内容,这项对课文《为人民服务》中名言的引用作用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内容;
(2)这项中“慷慨、慈祥、不屈”都是褒义词;“虚荣”是贬义词,这项表述错误;
(3)“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都是表示获得第一名的意思;这项表述正确;
(4)结合即兴发言的相关知识,这项表述正确;
(5)结合课文《匆匆》,文中一问句结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1)正确;(2)有误;(3)正确;(4)正确;(5)正确;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理解、词语理解、即兴发言等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12.【答案】(1)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起舞。
(2)但悲不见九州同;初闻涕泪满衣裳;君看一叶舟
(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4)有的班级是男生表演,一律穿白衬衣、黑裤子;有的班是女生表演,穿着清一色的公主裙;有的班男女都穿着校服,显得很精神。
(5)难道疫情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吗?
【知识点】句式衔接;遣词造句;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分析原句,从“嘲笑”“批评”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写时仿写一个拟人句即可。
(2)结合题目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 ”可知下一句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结合题目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可知下一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结合题目诗句“ 出没风波里 ”可知上一句是“君看一叶舟”;
(3)本句搭配不当,““数量”不能和“提高”搭配。删除“数量和”。
(4)“一律”“清一色”“都”表示的都是全部的意思,造句时注意。如:男生一律穿白色T恤,蓝裤子,女生穿着清一色的短裙,所有同学都穿白色球鞋,整整齐齐,很是精神。
(5)本题考查改写句子。改为反问句,其方法:给句子加上反问词“难道…吗"或“怎么.……呢",把表示否定的"压不弯"改为表示肯定的“压弯”,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如:疫情怎么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呢
故答案为:(1)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起舞。(2)但悲不见九州同;初闻涕泪满衣裳;君看一叶舟;(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4)有的班级是男生表演,一律穿白衬衣、黑裤子;有的班是女生表演,穿着清一色的公主裙;有的班男女都穿着校服,显得很精神。(5)难道疫情能压弯中国的脊梁吗?
【点评】重点考查的是对句子的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会变化句式,能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语造句以及修改常见的病句等。
【答案】13.庸俗;恼羞成怒
14.猝不及防;浩瀚无垠
15.惶恐;迷茫;自责
16.点明文章中心;明了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17.循循善诱、兢兢业业;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祝您桃李满天下!
18.我赞成老师的做法,老师的做法更加以理服人,通过温和的态度使我认识到了错误。
1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这篇短文,记叙了“我”一个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在学校很调皮,搞一些恶作剧,气的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我”还是恶习不改。最后一次,我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的教育方式震撼了“我”,从此,“我”开始自责,明白了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健语句回答问题。
13.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平庸:普通平常,一点儿也不突出。近义词为:平凡。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反义词为:声色俱厉。
故答案为:庸俗、恼羞成怒
14.考查词语的含义。①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②浩瀚无垠: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故答案为:猝不及防、浩瀚无垠
1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结合"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 ‘我感到意外""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惶恐、迷茫、自责
16.考查句段的作用和语句的含义。句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来谈。从内容上点名文章的主题,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从结构上说收束全文。结合“如果人生像水—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没有丰功伟绩,即便平庸,但是,也要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故答案为:点明文章中心;明了老师教育“我”的事情,对我的启发。
17.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和诗句积累。结合“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 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可知,对老师的语言描写,我从中感受到老师是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写出一句曾给老师的赠言即可。
故答案为:循循善诱、兢兢业业/老师,谢谢您这些年的教导,祝您桃李满天下!
18.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通过认真阅读领会“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 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这两句话可知,第一个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我感受到父亲是个粗暴的人。第二个句子是对老师的语言描写,我从中感受到老师是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你更喜欢老师的教育,因为老师有耐心,循循善诱,学生乐意接受。
故答案为: 我赞成老师的做法,老师的做法更加以理服人,通过温和的态度使我认识到了错误。
19.考查诗句的理解和积累,写出赞美老师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20.读书
21.《青春之歌》;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22.夸张。考场上十分安静,仿佛我的心跳声都要被别人听见了一样。
23.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24.C
25.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成栋梁之材做准备。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为了看书,“我”为同学家拉磨换来了阅读《封神演义》一下午的权利,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也要看书,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之情。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理解。
20.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根据第①段“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可知,儿时的“我”最大的乐趣是读书。
故答案为:读书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可知,写为看《青春之歌》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联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烽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可概括为:为读《破晓记》,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故答案为: 《青春之歌》 ; 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一蹦三尺高”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心情的句子语言表达自然,修辞手法恰当即可。
故答案为:夸张;考场上十分安静,仿佛我的心跳声都要被别人听见了一样。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在填写句子时要写出对看书的入迷,结合自己平时看书的经历以及上下文内容进行填写,根据下文“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可知此处填写的句子是“我”在他背后看书的情景,语言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
24.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分析。第①段写“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是总领全文,点题,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引出下文“我”痴迷读书的几件事情。结尾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A、B两项不属于本文开头结尾的作用。
故答案为:C
25.本题考查谈感悟的能力。根据莫言读书的经历和他的成功,围绕“读书”写出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如: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像莫言那样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成栋梁之材做准备。
【答案】26.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错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正确;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27.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28.不对。因为一是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才会出现症状;二是钟南山院士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因此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
29.致敬钟南山;简要叙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详细介绍钟南山院士在“抗疫”第一线的突出贡献,然后呼吁人们共同抗疫,打赢这场战争。
【知识点】图文信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方式、潜伏期、症状以及对身体免疫力低下者的威胁。材料二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2003年“非典”的累计病例、死亡病例曲线对比图。材料三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包括他领导科研所研究有效防治方案、担任新冠肺炎疫情统帅、不顾个人安危救治危重病人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英雄和先锋的形象。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标点是否正确。
26.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材料一】内容,找到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和阐述理由。观点“老人和孩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说法错误,理由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
观点“只要带口罩,和新型冠状病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说法错误,理由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观点“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死亡”说法正确,理由是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故答案为: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错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正确;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27.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防治‘非典’的方案,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这句话中“96.2%”运用了具体的数据说明了防治“非典”方案的高效性,具体形象地说明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故答案为: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28.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据材料一“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出现症状”和材料三“在前往武汉时,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高铁。到了武汉后,他又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可知,小明的做法不对。据此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不对。因为一是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才会出现症状;二是钟南山院士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因此小明的做法是不对的。
29.考查了实践作业。根据题干要求,灵活运用材料内容,组织撰写题干内容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致敬钟南山;简要叙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详细介绍钟南山院士在“抗疫”第一线的突出贡献,然后呼吁人们共同抗疫,打赢这场战争。
30.【答案】爱的味道
我们每个人的父母亲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我的妈妈就是用简单的方式,让我体会到了甜甜的爱的味道。
那是一个炎热的正午。
收拾好琴包,走到门口,远远地望见妈妈向我招手,坐在电动车上,妈妈递给我一个塑料盒:“儿子,打开吃了,这刚切好,水分很好。”打开盒盖,水灵灵的水蜜桃正在其中,精致的白糖均匀地的铺在上面,让人垂涎欲滴。
电动车行驶在银杏大道上,路两旁的花草散发出淡淡幽香。慢慢叉起一块,轻咬一口,清脆而多汁的果肉在口中迸开,浓浓香味弥漫至全身,真舒爽。再叉起一块,果肉的美味,汁的清爽在口中荡漾,香气更加浓郁,太甜了!叉子的频率加快了,叉一块,放进嘴中,又叉一块……
甜甜的水蜜桃比得过三月的春风,盛得了冬日的暖阳!夹杂着水蜜桃淡淡香气的风缓慢吹过发梢,路旁的银杏树微微摇曳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儿子,好吃吗?”妈妈转过面含微笑的脸。“好吃!”“好吃以后再切。”妈妈的脸漾满了笑容。
水蜜桃渐渐地被吃完了,轻轻盖上了盒子,头紧紧地贴紧妈妈的后背,一股暖流,温暖脸颊后顺着脖子暖到胸与背及至全身。在这股暖流中我似乎听得到每个毛孔都在张嘴巴欢呼,心也温暖起来了。
有人说母爱如水,我说,妈妈的爱就像水蜜桃,甜在嘴里,融化在心中。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味道”为主题写一篇习作。生活中有许多味道让我们难忘:食物美味让我们难忘,亲人爱的味道让我们难忘,失败的苦涩味道让我们难忘……你对哪种味道印象最深刻,就写哪种味道。无论写哪种“味道”,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写时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及收获,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特别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文章中作者对出院后妈妈对我的细致入微的照顾进行了描写,赞扬了妈妈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爱,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有条理;对妈妈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了描写,突出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