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 能 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内 能 习题课件(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26 12:53:34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3节 比 热 容
第1课时 认识比热容
第十三章 内 能
一、 填空题(每空4分,共28分)
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
吸收的热量 。
2. (2023·合肥瑶海期末)“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
大。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其物理意义是

3.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
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 。
相等 
1kg的水温
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将相同质量的水与煤油比较,若它们都放出相同热量,则 的
温度会降低得更多些。
5. 质量相等的铜块、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块的温度
升高最多;假如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 块放出的热量最多。(c铜
<c铁<c铝)
6. (2023·安庆潜山期末)A、B两种物质,A吸收的热量是B的;B的质
量是A的2倍;A升高的温度是B的4倍,则A、B的比热容之比
为 。
煤油 
铜 
铝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7. 水的比热容c=4.2×103J/(kg·℃),关于水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
A. 比热容的单位读作“焦耳千克摄氏度”
B. 它表示1℃时水的内能为4.2×103J
C. 水升高10℃需要吸收4.2×103J的热量
D. 1kg的水升高(或降低)1℃时需要吸收(或放出)4.2×103J的热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 )
A. 水凝固成冰 B. 把铁块加工成铁屑
C. 一杯水倒去一半 D. 10℃的水变成15℃的水
9. 下列物理量中,能在鉴别物质种类时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的是
( B )
A. 热量、密度 B. 密度、比热容
C. 质量、比热容 D. 比热容、内能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常德中考)如表所示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根
据表中数据和生活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铁、钢 0.46×103
沙 石 约0.92×103 铜 0.39×103
D
A. 不同种类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
B. 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C. 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的末温更低
D.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 实验题(共20分)
11. (14分)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所示。
第11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1) 实验过程中,加热时间反映的是 。
吸收热量的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实验中应称取质量 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
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
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在实验中除图中所示的器材
外,必须使用的测量工具有 和天平。
(3) 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
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Q乙。
(4)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相同 
升高的温度 
停表 
小于 
甲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填字母)。
A.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B. 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C. 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
D. 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小明同学用两个不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
甲、乙两杯水同时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
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如图(a)所示。根据图象,小明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甲升
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小明同学的判断
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依据:



12. (6分)
第12题
正确 
两个不相同的
电加热器,相同的加热时间,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因为两
杯水质量相同,比热容相同,由Q=cm(t-t0)可知,温度变化量大的
吸收热量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小芳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丙、丁两杯不同的液体
加热(不计热量损失),m丙<m丁,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
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
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丙、丁两种液体的比热容关系:c丙
(填“>”“<”或“=”)c丁。
> 
第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四、 计算题(20分)
13. (蚌埠段考)一瓶中盛有温度为100℃的某种液体4kg,在液体
的温度降到60℃的过程中,放出3.36×105J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
热容是多少?
解:2.1×103J/(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3节 比 热 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 热量的计算
第十三章 内 能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
1. (2023·河北)“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
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比沙石的 大,楼房中的
“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
管道中500kg的水从6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为 J。[c水
=4.2×103J/(kg·℃)]
2. 质量为0.5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5℃,则水吸收的热量
是 J,水的内能增加 J。[c水=4.2×103J/
(kg·℃)]
比热容 
6.3×107 
1.05×104 
1.05×10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水稻是喜温植物,早春育秧时,农民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
放出,以防霜冻。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若某秧田中水的温度
降低了2℃,放出了3.36×107J的热量,则该秧田内的水的质量
为 kg。[c水=4.2×103J/(kg·℃)]
4. (2023·黄山期中)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若它们的质量之
比是2∶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1∶2,则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
是 。
5. 当出现如图所示的风向时,通常发生在 (填“白天”或“夜
晚”)。
比热容 
4×103 
1∶4 
夜晚 
第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滁州来安期末)将200g、80℃的热水和0.4kg、20℃的水混合后,
不计热量损失,达到热平衡时,混合的水的温度为 ℃。[c水=
4.2×103J/(kg·℃)]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 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7. (成都三模)下列所举实例中,不属于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个特性的
是( A )
A. 夏天房间内洒水降温
B. 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C. 春天农民育秧时,傍晚向秧田里灌水
D. 城市在郊区建造人工湖调节气温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恩施中考)冬季,某供热系统中有质量为10kg的水,当温度降低
1℃时,可给房间放热[c水=4.2×103J/(kg·℃)]( C )
A. 4.2×102J B. 4.2×103J
C. 4.2×104J D. 以上都不对
9. 一壶水由20℃升高到30℃,吸收的热量为Q1,由80℃升高到90℃,吸
收的热量为Q2,则( B )
A. Q1<Q2 B. Q1=Q2
C. Q1>Q2 D. 无法比较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放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 A )
A.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
B.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
C.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
D. 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
A
11. 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互相接触(c铜<c铁),则
( D )
A. 热量从铜块传递到铁块 B. 热量从铁块传递到铜块
C. 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 无法确定热量的传递方向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如图甲所示,在三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两种固态物质中的一种
物质,再将它们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熔化。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关于试管中的固态物质,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D )
A. 试管a和b中物质的质量相同
B. 试管a和b中固体的比热容相同
C. 试管b和c中物质的质量相同
D. 试管b和c中固体的比热容相同
第12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 计算与推导题(共37分)
13. (21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质量为2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
500℃后,立即投入质量为1kg、温度为20℃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
最终水的温度升高到80℃。[c水=4.2×103J/(kg·℃)]
(1) 求水吸收的热量。
解:(1) 2.52×105J
(2) 求金属块的比热容。
解:(2) 0.3×103J/(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取出金属块后,给80℃的水继续加热,水又吸收了1.05×105J的热
量,求水的末温。
解:(3)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16分)(杭州模拟)小明家在北方,冬天集中供暖,已知:每天
需要给房间供热4.2×107J,流进房间散热器的水温是60℃,流出的水温
是56℃。[c水=4.2×103J/(kg·℃)]
(1) 若不计热损失,则每天需要流经散热器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1) 水的温度变化Δt=t0-t=60℃-56℃=4℃,根据Q放=cmΔt
得,流经散热器的水的质量m水===
2.5×103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如果每天房间需吸收的热量为Q,流进房间散热器的水温是t1,流
出的水温是t2,已知散热器的效率为η,那么请用上述物理量表示出每天
需要流经散热器的水的质量m(写出简要的推导过程)。
解:(2) 根据题意可知,每天流经散热器的水的质量为m,水的温度
从t1变为t2,水放出的热量Q放=c水m(t1-t2),散热器的效率η=
×100%=×100%,则每天需要流经散热器的水的质量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13张PPT)
第2节 内 能
第十三章 内 能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苏州模拟)某物体具有的动能为aJ,分子总势能为bJ,机械能为
cJ,弹性势能为dJ,内能为eJ,则它的重力势能为 J,分子
的总动能为 J。
2. (2023·合肥模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
烟”,这是通过 (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
香炉峰的内能。
c-a-d 
e-b 
热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3·宣城期末)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
高速旋转的铜件,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
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这是通过 来改变物体
内能的。
第3题
做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小李在学习了内能知识后,突发奇想,在家自制了一个内能演示仪,
由压力式喷壶、电子温度计、小风车组成。电子温度计的探头内置于喷
壶中,喷壶穿线孔处密封,电子温度计的仪表盘外置,如图所示。
第4题
(1) 当小李开始向壶内打气时,温度计示数 (填“升高”或“降低”)。
(2) 小李向壶内压缩完气体后,按下喷气开关时,风车转动,其做功原理 是 (填“气体对外界做功”或“外界对气体做功”)。
升高 
气体对外界做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该物质在t2时刻的内能 在t3时刻的内能。该物质在t4时刻的分子
动能 在t1时刻的分子动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第5题
小于 
大于 
6. 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
热”中的“热”是指 增加;“冰熔化时要吸热”中的“热”是
指 。
内能 
热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7. 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有内能
B. 分子势能越大的物体内能也越大
C. 没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有内能
D. 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8. 下列情况中,物体内能减小的是( D )
A. 冰块化水 B. 钻木取火
C. 压缩气体 D. 开水冷却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关于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热水比冷水含有的热量多
B. 一大桶水比一小桶水含有的热量多
C. 一个物体的内能越大,它具有的热量越多
D. 热量等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龙东地区中考)下列关于同一物体的内能、热量、温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C )
A.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D. 物体内能增大,一定吸收了热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
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D )
A. 甲中水的内能大于乙中水的内能
B. 丙中水的内能大于丁中水的内能
C. 甲中水的内能大于丙中水的内能
D. 丁中水的内能大于丙中水的内能
第11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 实验题(共30分)
12. (15分)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入一小团处理
过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可使棉花燃烧。
第12题
(1) 棉花燃烧是因为压缩气体做功, 能转化为 能,温
度 ,达到棉花的燃点。由此得出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
能 。
机械 
内 
升高 
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小红发现用打气筒打气时同上述过程相似,打气时筒壁温度会升
高,且筒底温度更高,那么你认为筒底温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填字母)。
A. 打气时活塞与筒壁之间摩擦生热B. 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15分)如图所示为“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
第13题
(1) 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
能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
(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内能。
增大 
做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是瓶
内气体对外做功后,内能 (填“增大”“减小”或“不
变”),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的缘故。
(3) 我们发现,用这种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时,能量是在
之间相互转化的。
减小 
降低 
内能和机
械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12张PPT)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内 能
一、 填空题(每空4分,共28分)
1.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 构成的,人们通常以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 (2023·大连)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食粽的风俗由来已久。煮粽子时闻到粽子的香味是 现象。
3. (2023·合肥二模)味道奇美的客家酿豆腐是梅州人民“舌尖上的
美食”,煎酿豆腐时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
引起的。
原子 
10-10 
扩散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3·合肥瑶海二模)如图所示为高温油炸之后的臭豆腐,色墨
黑,外焦里嫩,鲜而香辣,初闻时臭气扑鼻,细嗅时浓香诱人。臭豆腐
经过高温油炸之后,这种“臭气”会更加浓烈,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解
释,是因为 。
第4题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3·安庆潜山期末)如图所示,在“天宫课堂”的一次授课中,
王亚平把纸做的小花放在水珠上,花朵竟然神奇地绽放了,从分子动理
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 。
第5题
引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安徽二模)如图,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随分子
间距离变化的图象,以斥力为正值,以引力为负值,图中实线是分子间
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将两个铅柱
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且重物不掉落
时,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 (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r0。
大于 
第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 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7. 老师在引导同学们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同学们
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情
景分别对应的是( A )
A. 固态、液态、气态 B. 气态、固态、液态
C. 固态、气态、液态 D. 液态、气态、固态
A
   
第7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青岛中考)下列词语中,能体现分子热运动的是( C )
A. 骏马奔驰 B. 尘土飞扬
C. 花香满园 D. 水滴石穿
C
9. (绵阳中考)如图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注入一些水,用力压
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小。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 C )
A. 有空隙 B. 没有空隙
C. 存在斥力 D. 存在引力
第9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D )
A. 分子间的作用力因镜子被打碎而消失
B. 镜子表面太光滑
C. 镜子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 镜子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 实验题(共32分)
11. (16分)如图所示为我们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甲: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界面一开始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就
混合均匀了。
图乙: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丙: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丁: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
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
明: 。
(2) 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
明: 。
        
第11题
乙和丁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甲和丙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16分)如图所示的装置是演示气体扩散现象的,其中一瓶装有密
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
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填“A”或“B”)瓶。
抽掉玻璃板后A瓶颜色变 ,B瓶颜色变 ,说明彼
此进入 ,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第12题
B 
深(或红) 
淡 
对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四、 推导题(8分)
13. 盛油的厚壁钢瓶,只要瓶内压强足够大,油就会从钢瓶壁渗出,你
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分子很小且钢瓶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