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2: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次设计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读诗的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又以读悟情,以读悟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 闻官军收河南河 》 是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责任” 主题下杜甫的一首 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杜 甫 的诗深刻反映唐朝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变化 ,被后世称为 “诗史 ”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 诗圣 ”。他一生写了 1400 多首诗 ,风格深沉、悲壮,而今天这首 《 闻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却被称为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 ”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没有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首诗感情充沛,为后人所推崇。掩藏在诗歌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伟大诗人杜甫的浓浓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他的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四年的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诗词中蕴含的感情的理解,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其他作品、诗人的人生际遇等资料综合学习,才能准确把握。在这方面,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情感体验不深入,需要老师引导,才能深切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律诗特点,通过停顿、韵脚的把握,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诗歌。
2.通过借助注释、学习单,展开想象等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诗歌,理解诗人“喜”从何来、在何处、往何方的情感历程。
3.借助背景资料了解杜甫生平,拓展相关诗句,充分感受诗人对国家、故土深沉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重点:抓住诗眼“喜欲狂”,体会诗人听闻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难点:能在朗读中收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在王昌龄的笔下,报国情怀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豪言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的爱国情深则是秋夜将晓出篱门时的无尽悲叹---遗民......而杜甫与家国故土的休戚与共,则在今天要学的诗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2.一起读标题。
二.初读
1.自由朗读这首诗,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感觉去读。
2.找生读,评价学生所读。
3.这首古诗的韵在哪里?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地图,借助地图和注释同桌之间说一说讲了什么事呢?
2.古诗既可明志,亦能抒情。当时杜甫听说了这个消息,内心无比的--高兴,喜悦,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喜。
3.你是从哪句诗中能读出来诗人的喜悦的呢?同学们自由这首诗,把表现作者喜悦的词句画出来。
4.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结合注释,你能不能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此时此刻,杜甫竟然泪流满面,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泪?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离开洛阳来到四川,不仅壮志未酬,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还与家乡相隔四千多里,如今战乱平息,诗人心中山河破碎之愁,个人思乡愁绪都已散尽,怎能不欣喜若狂。齐读,
(2)你还从哪里体会喜悦?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想象情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怎能不喜?读—从此以后,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能不喜?读—从此以后,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读古诗想画面,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3)(A)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指名读,三位同学都读出“放歌纵酒”的感觉。
(B)这里的青春是现在我们口中的青春吗?是呀,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春风为友,有妻子做伴,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全班读。过渡:多么高兴呀!那他回家的路又是如何?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谁来给大家指一指还乡的路线?
B.给你什么感觉?——这一路走得很快,急速归乡。为什么?——“即”表示立即、就。作者还在这里连用了三个动词,穿(穿过巴峡直接就到了巫峡,峡险而穿);下(从巫峡走水路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向(又从水路改为陆路,向洛阳走去)。这三个不同的动词连用,浓缩了几千公里的行程。说明他归乡心切。齐读。
5.小结:杜甫的喜悦在哪里?喜悦在杜甫的眼泪里——引读;喜悦在漫卷的诗书里——引读;喜悦在再也不见愁云的妻子和孩子的眼睛里——引读;喜悦还在归心似箭的春日畅想里——引读。当他听闻消息的那一刻,内心没有别的,只有--喜悦。
6、满怀喜悦之情,配乐朗读。
四.总结
1.想一想,诗人只是在为自己感到高兴吗?因为他可以从此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人民也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2.还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爱国之情。在这“喜”里,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板书:忧国忧民。是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结束战争。他的诗多数都在写愁,而这首写的却是喜,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像杜甫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第一快诗——
五.作业布置
课下,读杜甫的《春望》,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不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听闻祖国统一而无比喜悦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喜欲狂”。这堂课中,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教学中,我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理解学习其他诗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其次,我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的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互相交流,理解透彻,课堂效果较好。纵观整个课堂,我也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老师不急躁,学生才能安心思考,当学生在舒适放松的课堂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优化。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应该耐心等待学生发言,用引导和评价代替重复学生的话。我还要把握自己的课堂节奏,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古诗,学习语言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情景,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和教师正确的引导理解表达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