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毛主席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
第5课
中
国
古
代
的
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途径 官位世袭
标准 血缘
意义 与我国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国家治理方式相适应
局限 腐败性;无法满足战国时期选拔人才的需要
材料1 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大雅·文王》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战国形势图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途径 举荐,军功授官
标准 才能、功劳
意义 适合战时状态的官员选拔方式,打击贵族特权
局限 功利主义价值观;能力与职务不符
材料2:
材料3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 ——《韩非子·定法》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途径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标准 守法
意义 适应了秦朝以法治国的政治模式
局限 文化专制;压抑创新进取精神
材料4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宋】苏轼《论养士》
4.汉朝:察举制
途径 考察—推举
标准 乡里清议(德)、为官能力(才)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4.汉朝:察举制
科目:
根据材料,概括察举制的影响。
材料5:“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光六年》
材料6: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意义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局限 任人唯亲;后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汉末大乱,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补充 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的选官方式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途径 中正官定资品,写“状”—吏部授官
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意义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 注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实质)
材料7 (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6.隋唐:科举制确立
材料8
诏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 ——《后周书》
擢贤良……罢门资之制。 ——《通典·卷十四·选举二》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途径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吏部铨选
标准 考试成绩(才学)
意义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身(仪表气质);
言(语言表达);
书(书法遒美);
判(问题处理)。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
宋朝
隋唐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拆去糊名弥封
①籍贯信息
②三代脚色
③所习经典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
宋朝
隋唐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元朝
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恢复科举制,但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1313年,元朝颁科举诏。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中外历史纲要上》P67
明清
途径:学校(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科举(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形式:八股文(以理学为标准答案,格式固定)
政策:实现南北卷制度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小结
时期 制度 标准 影响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 荐举功劳制
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两汉 (汉武帝)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推行) 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血缘
才能;功劳
孝廉
(品德和才能)
法家思想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思想文化专制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演变趋势
①选拔方式
由重血缘、家世到重才学,日益公平、公正
由世袭、荐举到考试,日益公开
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③选官范围
②选拔标准
④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实质)
细读表格,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材料9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如何理解张居正的主张?
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韩非子》
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由此焉。
——《唐大诏令集》
考核: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的进行考察。
监察:指封建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1.秦汉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1)考核:上计制
县、侯国
郡
中央
县或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状况,上报郡国
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御史
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政绩
地方官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魏晋南北朝:虽制定了考核法规,但流于形式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1.秦汉
(2)监察
中央:
地方:
刺史制度有何特点?
刺史位卑权重;分区巡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限权力
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武帝设13州部刺史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2.隋唐
(1)考核:尚书省吏部负责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地方官向中央报告;
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品德和才能(唐朝)
确定官员升降
(2)监察
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3.宋朝
(1)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监察
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历史小知识】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4.元朝
监察机构严密:
中央
御 史 台
地方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5.明朝
依据
升迁
降调
考满
考察
(1)考核
内容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初考
再考
通考
京察
朝觐考察
结果
称职
平常
不称职
(根据现任职期)
(根据工作年数和单位)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5.明朝
(2)监察
都察院
六科
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职责
皇帝制敕;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
职责
中央
厂卫
地方
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
巡抚、巡按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6.清朝
考察外省文官
考察京官
(1)考核
京察
大计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罢软、不谨者免职
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2)监察:
清朝实行______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奏折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认识
1.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的特点
清
西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隋唐
宋
秦
元
明
上计制
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吏部
考课
考满
考察
京察
大计
官员考核
标准严格
(思考角度:方法、标准、结果等)
①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严密。
②考核重德尚能。
③根据考核结果奖励惩戒。
④监察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认识
2.中国古代官员监察的特点
清
西周
春秋战国
汉
魏晋
隋唐
宋
秦
元
明
御史大夫
监御史
十三州
刺史
御史台
道监察区(唐)
台谏合一
路监察区、
通判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六科
巡按、巡抚、按察使司
官员监察
中央
地方
科道合一
总督、巡抚、按察使司
①垂直管理,机构独立,以轻制重。
③监察法规系统完善。
②监察机构设置传承有序。
(思考角度:机构权力、方法等)
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认识
3.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①本质上为皇权服务,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实质: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本课小结】
意义: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