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4: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 琵琶行并序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
B.使快弹数曲 钟山只隔数重山
C.命曰《琵琶行》 命如南山石
D.商人重利轻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轻
3.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诗 乐曲,歇唱的遍数
B.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D.贬官 词句 乐 曲,歌唱的遍数
4.下列关于《琵琶行(并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了双关的手法。
B.“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语音形式和所描写的内容有一致性。
C.“梦啼妆泪红阑干”中的“阑干”有“纵横错落”的意思。
D.“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点明“青衫湿”的原因。
5.下列对《琵琶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啼叫着从花下轻盈自如地飞过一样。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终结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幽恨,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曲子弹奏结束时琵琶女非常用心地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四弦依次奏响发出撕裂绢帛之声。
二、填空题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   。
7.《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   ,   。
8.《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   !
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   ,   。
10.《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   。
三、语言表达
11.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他调离江州后,当地百姓建祠纪念他。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表达了九江百姓对白居易的深情厚谊。
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将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12.请结合《琵琶行》中的有关内容和知识,补写出“白居易祠”的下联。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有一联:“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   ”既包含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3.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1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15.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1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答题。
春 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18.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①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0.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省略句的能力。
A.正确。句意: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B.正确。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C.错误。“沉吟放拨插弦中”“拨”是拨片,将拨片插入了弦中,“弦中”做插的地点状语,应补充介词“于”,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句意:琵琶女深思片刻,将拨片插入弦中。
D.正确。句意:对这个人的话十分感慨。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动词,说。②名词,字
B.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C.①命名。②名词,性命。
D.①动词,轻视。②形容词,轻柔。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
“左迁”:贬官,降职。与课文中后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长句”:指七言诗。
“言”:字。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意为: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我们知道,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4.【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运用了双关的手法”错误。不是双关,是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一起从马上下来来到船上。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错误。“错杂弹”意思是大弦小弦有序交错地弹奏。
C.“终结”错误。只是演奏过程中短时间休止。
D.“非常用心地”错误。“当心”并非“非常用心”的意思,而是“在弦中间”;且“依次奏响”表述错误,诗中说的是“一声”,应是四弦和鸣。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6.【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分析】易错字:乍、迸
故答案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7.【答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分析】易错字:浸
故答案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8.【答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分析】易错字:涯
故答案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9.【答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分析】易错字:始
故答案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10.【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分析】易错字:浔、荻
故答案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11.【答案】【示例1】浔阳江头琵琶语;海角天涯沦落人。
【示例2】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解答本题要结合白居易的文学地位以及《琵琶行》的艺术魅力来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故答案为:【示例1】浔阳江头琵琶语;海角天涯沦落人。
【示例2】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点评】 此题考查写作对联的能力。与古代对对联的不同的是,此题可以从课文中选取词语组成一副对联;另外,情感与主旨完全依据课文,不必另立意。因此,对联的难度相对降低。写作对联,首先要弄清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大体相同。其次,注意对联要符合课文情感与主旨。
12.【答案】(示例)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结合白居易《琵琶行》的内容,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所以在考虑对联要求的同时要能结合《琵琶行》的内容来写。
“枫叶”为名词,仄声收尾,可对“浔阳”,平声收尾;“四弦秋”为数量词+名词形式,平平声收尾,可对“千尺水”,仄仄声收尾;“怅触”为动词,仄声收尾,可对“勾留”,平声收尾;“天涯”为名词,平声收尾,可对“江上”,仄声收尾;“迁谪恨”为动宾短语,平仄声收尾,可对“别离情”,平平声收尾。
故答案为:(示例)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答案】13.D
14.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15.“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16.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解析】【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13.D.对第五句的理解不正确,“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对第六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应是“烘托”,而不是“反衬”。
故答案为:D。
1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的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这是过渡句,承接诗歌的上一层内容,为下面写琵琶曲作品做铺垫。
故答案为: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15.这几句从诗人和琵琶女两方面落墨,写他们出场相见的情景,诗人是“寻声暗问”“千呼万唤”“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而琵琶女“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中大量的动词体现出他们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找出关键词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16.《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高度凝练而又手法多样,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共14句,98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琵琶声音阶音色的变化,这主要得力于诗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拟声词、叠音词的使用。
故答案为: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答案】17.B
18.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
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考生作答此类题,首先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抓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赏析,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参考译文:
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翻飞黄莺欢叫,全不管别人心情怎样。
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 酒樽前花儿已经凋谢,激不起诗的联想。
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
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
17.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故答案为:B。
18.“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一“想见”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虚写,结合前文“归去来兮一钓丝”,这幅想象的美景充分表现诗人思归之情,借景抒情;“篱东”用了东篱采菊的典故,抒发归隐之情。
故答案为: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答案】19.D
20.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A正确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B正确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正确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D错误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此处以声写声,描写琵琶演奏的高潮,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