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1 劝学
一、填空题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荀子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 , 。
4.《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二、单选题
5.课内文言知识考查
(1)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望美人兮天一方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②③⑤为古今异义,其他不是
B.①②④⑥为古今异义,其他不是
C.全都是古今异义
D.全都不是古今异义
(2)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知东方之既白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正襟危坐 小学而大遗
D.顺流而东也 崖限当道者
(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崖限当道者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
三、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君子不齿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C.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D.木直中绳 绳:规矩
8.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C.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复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读之不知
B.吾尝政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10.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而青于蓝 B.其皆出于此乎
C.而耻学于师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小学而大遗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师道也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非能水也 D.位卑则足羞
1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1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跨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可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骐骥,与《马说》中“千里马”意思相同,都是指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C.十驾,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积十天的路程。
D.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百仞,形容极广。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
C.“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设喻,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D.作者以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1.材料二如何阐述道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解析】【分析】易错字:跬、至
故答案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2.【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分析】易错字: 必
故答案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3.【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分析】易错字: 须、臾
故答案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4.【答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分析】易错字: 螯 、躁
故答案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
5.【答案】(1)C
(2)A
(3)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义:平的方的;今义:平方米。句意:石头苍黑色,很多是平的、方的,很少有圆形的。
②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怅然。句意: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③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④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⑤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遥望那美人啊,她在天的那一边。
⑥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可见这些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名词作状语,向西。/每天。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品德高尚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B.形容词作动词,泛白,变白。/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句意: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泛白。/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C.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整理。/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在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在大的方面却放弃。
D.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句意:顺着长江向东进军。/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限当道崖。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B.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有吹洞箫客,倚歌而和之。句意: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C.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
D.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世俗拘束。
故答案为:B。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辨识古今异义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区分单、双音节词:古汉语中有些单音节组合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同形,很容易被当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因此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不能依据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交/通”“妻/子”“无/论”“地/方”等;还要注意辨别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不要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二、认真辨析细微差异: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只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词语要注意仔细辨析,因为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三、注意记忆词义转移的词:一般来说,词义转移的词,其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记住它们之间的迥异。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散布”,古义为映的意思,现则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织物,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文言文中的词类的活用复杂多变,有很多类型,需要识记清楚,辨析明白。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的活用:①活用作状语 ②活用为动词 ③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①活用为名词 ②活用为动词 ③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①活用为名词 ②使动用法 ③意动用法或为动用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的一般规律,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
【答案】6.D
7.D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B
15.D
16.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4)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学习课文,掌握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结合选项去分析和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特别是对“之其或乃即”等常见虚词的多种功能要掌握得比较熟练。
(6)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7)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8)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烂熟于心。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6.A.“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B.“生”,通“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C.“不”,通“否”,表否定。句意:有的(句读)向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师学习。
D.没有通假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故答案为:D。
7.D.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故答案为:D。
8.A.均为“疑惑、疑难问题”。句意: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B.超出;产生。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C.道理;风尚。句意: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D.通“智”,见识;动词,通晓。句意: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故答案为:A。
9.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C.均表句中舒缓语气。句意: (古代)从师(学习 )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他们的才能远低于圣人。
D.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连词,表承接,就。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就聚在-起嘲笑他们。
故答案为:C。
10.例句,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A.介词,比。句意: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介词,从。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C.介词,向。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介词,对于。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答案为:B。
11.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须臾,古今义均为“一会儿,片刻”。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C.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大家。句意:现在的-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故答案为:B。
12.例句“师'是名词作动词,学习。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A.“思”,没有活用,思考。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
B."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D."“羞”,意动用法,觉得羞耻。句意: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
故答案为:C。.
13.A.状语后置句,应为“情,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假也"。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D.状语后置句,应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故答案为:C。
14.B."唐代的……曾巩"错误,曾巩是宋代散文家。
故答案为:B。
15.D."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错误。《劝学》 这篇文章-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 论点后,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师说》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然后举例论证“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述应从师学习,最后介绍写作原因。两篇文章都不是“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D。
16.非,不是;加长,增长;而,然而;疾,这里指声音加大;彰,明显、清楚。
故答案为: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答案】17.D
18.D
19.C
20.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②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来防微杜渐而保持中庸正直。
21.运用比喻论证。为了阐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旨,一连用了蒙鸠、射干、蓬茅、白沙、兰槐五个比喻,或正反对比,或前后对比,把道理说得形象、透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平时积累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等入手,结合具体语段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材料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百姓也不佩戴,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来防微杜渐而保持中庸正直。
17.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靠近,百姓也不佩戴。
“麻中”是“生”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结构完整、一致,应单独成句,“庶人不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 D。
18.D.“形容极广”错误,应为形容极深或极高。
故答案为:D。
19.C.“从而论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错误,意在阐明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答案为:C。
20.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
②“游”,交游;“就”,接近;“所以”,用来。
故答案为: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②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来防微杜渐而保持中庸正直。
21.材料二,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其中“南方蒙鸠之巢”是反例,“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为正例,“兰槐之根渐之滫”前后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从而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论证。为了阐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旨,一连用了蒙鸠、射干、蓬茅、白沙、兰槐五个比喻,或正反对比,或前后对比,把道理说得形象、透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