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 师说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
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陋之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二、填空题
5.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 在《师说》中,“ ”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7.《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 。
8.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 , , ”的情况。
9.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表达
10.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11.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语文老师送上了贺词,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送给某学科的老师。
示例:您文思泉涌,像一本无所不知的词典,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老师)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注],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
12.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13.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文中指《论语》《诗》《书》《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贻,文中指赠送,与“贻我彤管”(《静女》)中的“贻”词义相同。
C.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B.黄宗羲《续师说》开篇表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不仅仅是学生的过错,也有为师者的过错。
C.黄宗羲《续师说》批判当时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的风气:现在世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前人并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D.何北山不肯接受来求学的人的拜师之礼,他认为自己不是有学识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16.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
C.或师焉,或不焉 D.君子不齿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C.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D.木直中绳 绳:规矩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C.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复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句读之不知
B.吾尝政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则耻师焉 则群聚而笑之
21.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
A.而青于蓝 B.其皆出于此乎
C.而耻学于师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小学而大遗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师道也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非能水也 D.位卑则足羞
2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5.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2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A.“或不焉”中的“不”应读作“fǒu”;
B.正确;
C.“谄媚”中的“谄”应读作“chǎn”,“经传”中的“传”应读作“zhuàn”;
D.“李蟠”中的“蟠”应读作“pán”。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表被动;“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D
【解析】【分析】A.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代指“道”。
B.其:代词,那些/语气词。
C.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比”/句末语气助词,呢。
D.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答案】A
【解析】【分析】 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做学问的人。
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
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今义: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⑥“爪牙”:古义:指武臣或得力助手,褒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贬义。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古今异义的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二、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四、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六、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七、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八、褒贬有变。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5.【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羞、谀。
故答案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6.【答案】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嘉、道。
故答案为:余嘉其能行古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7.【答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闻、术、术。
故答案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8.【答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惑、矣。
故答案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9.【答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惑、矣。
故答案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0.【答案】首先,我认为这个观点存在着合理之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秉着开放的状态,对优秀于自己的学生也要做到不耻下问,践行终身学习。尊重学生合理质疑,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秀应该感受到欣喜。
其次,作为教师,不可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将自己的不足当作理所当然。而要积极地看到自己的薄弱之处,采用看书、学习、请教等多种方法,积极地改进,真正去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第三,我认为只有做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终身学习,才是新课标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总之,我认为韩愈的这个观点具有合理之处,当然,作为教师应该更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贤明。应该肯定,这句话即使放到当今社会,也有其合理性。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要总是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觉得自己一定比学生强。老师要明白,学生在某些方面也会强于自己,应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要抱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有些时候有些方面也需要向学生学习;
教师要知道,学生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能超越自己的,要有危机意识,要跟上学生的步伐,赶上知识更新的速度,采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学习新知识,努力做到比学生“贤明”,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要做到教学相长,就不能满足于先有的知识结构,而应当开放心态,放进活水。只有师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互相促进,才能真正打造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努力,学生更要勤奋;教师要以自己终身学习的态度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有危机意识,自己也不能懈怠。
故答案为:首先,我认为这个观点存在着合理之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秉着开放的状态,对优秀于自己的学生也要做到不耻下问,践行终身学习。尊重学生合理质疑,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秀应该感受到欣喜。其次,作为教师,不可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将自己的不足当作理所当然。而要积极地看到自己的薄弱之处,采用看书、学习、请教等多种方法,积极地改进,真正去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第三,我认为只有做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终身学习,才是新课标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总之,我认为韩愈的这个观点具有合理之处,当然,作为教师应该更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1.【答案】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历史老师) 你能歌善舞,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给我们以美的熏陶。(音乐老师)
【解析】【分析】此题注意所写的内容要和所选的学科老师特征相符,要符合学科特征,然后比喻句的喻体要得当,后面突出老师对自己的作用,注意运用“你……,像我们……"的句式。
故答案为: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历史老师) 你能歌善舞,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给我们以美的熏陶。(音乐老师)
【点评】 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答案】12.BDG
13.A
14.D
15.①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②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站着,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
16.①韩愈写《师说》是因为李蟠不被当时的风气束缚并能行古道,因此写这篇文章送给他。②黄宗羲则是因为诸君子徒盛情推选他作为他们的老师,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他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语感+答题策略。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最后借助“标志”,寻找方法。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以后,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文本,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可以结合教材,调动平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然后还可以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设置成应选答案,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默认为正确选项。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其次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最后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然后按一定思路作答,在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最后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材料二: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意: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是对称性的宾语前置句,故在“闻”和“精”之后断开,即分别应在B、D处断开。
“有惑而不能解”,“而”字连接前后内容,这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中间不断开;“不能”是“解”的状语,“解”后断开;而后面“则非师矣”是判断句,故在“则”前“解”后断开,即G处断开。
故答案为:BDG。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论语》”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六种经书。
B.正确。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送我一枝红彤管。
C.正确。
D.正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句意: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我跟从他向他学习。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能力。
D.“他认为自己不是有学识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意思是: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因此,何北山不是没有学生,更不是“做他们的老师败坏了为师之道”,而是不图师名的一种慎重态度。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徒”,类、属;“贤”,贤能。
(2)“则”,就;“若是”,像这样;“重”,看重。
故答案为:①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②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站着,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如何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的。
材料一根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即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勉励李蟠不被世俗耻学于师的风气所束缚,并且能行古道,主动向韩愈请教。
材料二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缘由“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意思是: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言下之意,黄宗羲不想被师名所累,委婉拒绝了那些想要拜他为师的人。
故答案为:①韩愈写《师说》是因为李蟠不被当时的风气束缚并能行古道,因此写这篇文章送给他。②黄宗羲则是因为诸君子徒盛情推选他作为他们的老师,写下这篇《续师说》来推辞他们。
【答案】17.D
18.D
19.A
20.C
21.B
22.B
23.C
24.C
25.B
26.D
27.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4)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认真学习课文,掌握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结合选项去分析和判断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特别是对“之其或乃即”等常见虚词的多种功能要掌握得比较熟练。
(6)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7)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8)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多巩固和消化,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烂熟于心。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17.A.“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B.“生”,通“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C.“不”,通“否”,表否定。句意:有的(句读)向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师学习。
D.没有通假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故答案为:D。
18.D.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故答案为:D。
19.A.均为“疑惑、疑难问题”。句意: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B.超出;产生。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C.道理;风尚。句意: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D.通“智”,见识;动词,通晓。句意: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故答案为:A。
20.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C.均表句中舒缓语气。句意: (古代)从师(学习 )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他们的才能远低于圣人。
D.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连词,表承接,就。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就聚在-起嘲笑他们。
故答案为:C。
21.例句,介词,从。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A.介词,比。句意: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介词,从。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C.介词,向。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介词,对于。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答案为:B。
22.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B.须臾,古今义均为“一会儿,片刻”。句意: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C.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大家。句意:现在的-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故答案为:B。
23.例句“师'是名词作动词,学习。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A.“思”,没有活用,思考。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
B."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D."“羞”,意动用法,觉得羞耻。句意: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
故答案为:C。.
24.A.状语后置句,应为“情,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假也"。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D.状语后置句,应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故答案为:C。
25.B."唐代的……曾巩"错误,曾巩是宋代散文家。
故答案为:B。
26.D."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错误。《劝学》 这篇文章-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 论点后,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师说》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然后举例论证“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述应从师学习,最后介绍写作原因。两篇文章都不是“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D。
27.非,不是;加长,增长;而,然而;疾,这里指声音加大;彰,明显、清楚。
故答案为: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