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4: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前线的医务人员仍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工作。
B.高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中德高望重。
C.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国队都略胜一筹。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3.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二、语言表达
4.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5.读书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历史、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书。
要求:①写出两点你的读书体会;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③不少于60个字。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7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2 000余种好书,通过20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
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明确】
段落 大致内容
引论(提出问题) 第1段 ①   
本论(分析问题) 第2段 ②   
结论(解决问题) 第3~8段 ③   
8.《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9.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④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⑤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⑥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录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例如克劳迪乌斯的一首诗或者赫贝尔和豪夫的一篇小说什么的,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选自《黑塞说书》有删改)
10.对文中“杰作”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
C.杰作是人类的文化结晶,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
D.阅读杰作是培养个性和人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1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我读书只为赚钱谋生。”这样的人读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教养的。
B.赵括饱览兵书而仍遭长平之败、丢了性命的原因,或是读书虽多却脱离实际。
C.一些网络文学,以低俗内容获得市场,读这样的文学不能算真正意义的阅读。
D.现代世界五彩斑斓,信息传输迅速方便,与读书风气的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1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A.第③段末尾
B.第④段末尾
C.第⑤段末尾
D.第⑥段末尾
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_________
13.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改为“读书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语言更为简洁。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间,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4.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篇文章,题目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肯定态度。
B.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作者最后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结论。
C.《读书苦乐》语言简洁、平实,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
D.《读书苦乐》一文中作者认为的读书之“苦”指带着功利读书,被读书所累。
15.《读书苦乐》一文第4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意是什么?
16.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17.《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读书可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那么,试结合《读书苦乐》一文,谈一谈杨绛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看出来她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正确。
B.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该成语用来形容学生不恰当,错误。
C.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正确。
D.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该句中只问而没有回答,答于问中,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选项,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选出正确答案。
3.【答案】C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4.【答案】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解析】【分析】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
5.【答案】示例:高尔基的《童年》是一本值得收藏并认真阅读品味的书。人的童年,有快乐、美好的;也有烦恼、悲伤的。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艰辛的;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多学知识长本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字数要求,其次要选择阅读的对象,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然后具体写作时注意重点写出感悟和体会,不能以摘抄或者叙述为主,最后还要体现出修辞手法,至少一种,可用修辞有: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双关、引用、互文、顶针等等。例如:经过几天的阅读,我终于把“老人与海”读完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不能被任何困难压倒,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主人公桑提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着我。
故答案为: 高尔基的《童年》是一本值得收藏并认真阅读品味的书。人的童年,有快乐、美好的;也有烦恼、悲伤的。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艰辛的;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多学知识长本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书,再结合题干对于修辞手法、字数的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6.【答案】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故答案为: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答案】7.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必须读杰作
8.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研读世界文学。
9.并不矛盾。这里的“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有功利企图地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脉络的梳理和探究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表格的示意进行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提取相应的信息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7.抓住“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等分析,课文第一段主要讲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结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分析,第2段,结合“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等分析,主要讲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第3-8段,主要讲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故答案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必须读杰作。
8.作答本题,首先阅读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的区域,然后进行筛选概括。通过阅读,考生可以发现,问题集中在文章第二段和第五、六两段。依据第二段“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知作者认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另外,通过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我"读书的经历,可知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总之,《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研读世界文学。
故答案为: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研读世界文学。
9.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指“修养"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它不追求“具体目的”,追求的是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是人生存的境界,这是广义的“追求"。而“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也是属于广义的“追求"。因而二者并不矛盾。
故答案为:并不矛盾。这里的“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有功利企图地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
【答案】10.D
11.D
12.C
13.原句中,作者连续用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要……”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要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不可质疑的说服力。改句只是简单陈述,缺乏强烈的说服力。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作用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行文脉络,再分析题干中的句子放在哪里合适,最后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10.A.“杰作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错误,原文“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可见,关键在于要有“可教养的客体”即“个性或人格”。
B.“杰作的阅读会使我们有崇敬之心,可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错误,原文“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可见,作者认为阅读杰作并不一定要因为杰作的“伟大”,有“崇敬”才去读,而是自然而然产生喜爱地去读。
C.“只要不断地阅读,就能够有所收获”错误,从“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可见,如果没有产生爱和生命,那么阅读杰作也未必就能够有所收获。
故答案为:D。
11.D.“与读书风气的衰弱有着直接的关系”错误,这中间并无直接关系,信息传输方便更有助于人轻松获取读物。
故答案为:D。
12.第五段“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就是在“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第六段写善于阅读的人把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则是我们发现的“杰作的真正价值”,故放在第五段末尾衔接最恰当。
故答案为:C。
13.改句显得确实简洁,但也缺乏了原句中的表达艺术。原句中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前句写出人们对于读书的误解,后句点出读书的真正作用,“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这种句式,使得论证更严密,更富有说服力。
【答案】14.A
15.①通过读书,作者可以透过表象甚至假象,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②作者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而是明白自己立身于世的责任。
16.《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第⑤段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苦乐》一文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跟读者分享读书之乐具体“乐在何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
17.杨绛先生认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
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作者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可谓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注意分析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使用比喻论证方法的句子,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4.A项,“持肯定态度”错误,应为“持否定态度”。结合“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分析,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否定态度。
故答案为:A。
15.结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只要翻开一页书”“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通过读书,作者可以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结合“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分析,作者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
16.《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结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分析,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读书苦乐》,用“隐身的串门儿”比喻读书,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几点快乐:可以不受时空和礼节的限制,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可无拘无束地与历代的、各民族的文化大师对话;可随意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可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用“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来比喻书中境界,生动表现了书中境界的丰富、精彩和令人神往。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17.结合“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感受别样的人、事、物,提升心智。
结合“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的孟夫子”“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佛说‘三千大千世界’”等分析,作者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