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2 登泰山记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泰安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多平方,少圜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二、填空题
5.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 , 。
6.《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 , 。
7.在《登泰山记》中,“ , , ”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8.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 ”。
三、语言表达
9.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
漫步西湖,苏轼。
10.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酔。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其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②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僇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眨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②培塿:本作“部娄”,小土丘。
文本二: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是一种庄重而守礼的坐法。
B.造物,古人以为天造万物,因此用以称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C.阳、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
D.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意在突出游赏的愉悦之情,以此作为铺垫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游乐。
B.文本一第二段连用“过”“缘”“斫”“焚”“穷”等五个动词,表达了作者迫切想要登上西山观景的心情。
C.文本二以“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若带然”等细节特征的刻画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这与文本一第二段异曲同工。
D.文本二语言简洁明快,先是粗笔勾勒泰山的概貌,后再写登山的过程和山顶之所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0.柳宗元为何说以前未真正游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西山开始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项,“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C项,“动摇”,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D项,“平方”,古义:平整,方形。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指平方米;
B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指时间短暂。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词语的意义。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D项,“桐城”为籍贯。故选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题中,①动词,等到;②介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动词,磨灭。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5.【答案】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苍、烛。
故答案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6.【答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稍、若、樗、蒱。、
故答案为: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7.【答案】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赤、摇、承。
故答案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8.【答案】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绛皓、驳、偻。
故答案为: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9.【答案】(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本题根据提供例句,所仿写的句子句式为:“……写下+‘诗文名句’,表达了……。”
省略号处应该是名句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故答案为:(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10.【答案】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第3段扩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写作时,筛选第三节内容,注意抓住“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展开想象进行描写。注意语言表达连贯得体有文采,避免错别字。注意字数在200左右。故答案为: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点评】
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微写作已经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而在考场上,学生的解答却问题百出:有的没有中心,有的空发议论,更有甚者只是将材料翻新,摘抄。本题①属于微作文中的评论类题目,我们称之为微评论。每一则微评论都涉及一定的评论对象,一般包括时事、人物、读书、影视评论,有时也有事物、思想、现象等其他评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评论,考生答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承转合有秩序,引议联结讲道理。议论文体观点一定要明确。
【答案】11.C
12.D
13.B
14.①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②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
15.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及日出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②色彩鲜明,“白若樗蒱”“正赤如丹”“须臾成五采”,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壮美动人。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皆若偻”赋予山峰人的感情,形象生动,写出了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特点,显示出日观峰的雄峻。
④动静结合。云雾弥漫,山峰矗立,写了日出前的静态景观;“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瞬间的变化;“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日出时红光的浮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赏析写景句子,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还要注意从炼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11.译文:(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郦道元”是后句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复循西谷”的意思是“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句意完整,句中不能断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12. D.有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故答案为: D。
13.B.“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分析有误,应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是日出前之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是日出时之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日出后之景。故答案为:B。
14.重点字词:①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谓:叫。云:语气助词,不译。
②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否:没有;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②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
15.由原文可知,“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是日出前之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是日出时之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日出后之景。这是按照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及日出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画线句写到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这些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壮美动人。“皆若偻”采用了拟人修辞,说山峰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写出了日观峰的雄峻。另外写景动静结合。写云雾弥漫、山峰静立是静态呈现,写云彩的瞬息变化是动态描写。写太阳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是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及日出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②色彩鲜明,“白若樗蒱”“正赤如丹”“须臾成五采”,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壮美动人。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皆若偻”赋予山峰人的感情,形象生动,写出了日观峰以西山峰的特点,显示出日观峰的雄峻。
④动静结合。云雾弥漫,山峰矗立,写了日出前的静态景观;“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天边云彩瞬间的变化;“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日出时红光的浮动。
【答案】16.D
17.A
18.A
19.①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②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0.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于言表,沉醉于自然之美中,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平时要对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职官等文学常识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整体阅读诗歌文本,把握主体内容,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最后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文本二: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16.句子翻译为:(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日之入”为“知”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能愿动词“欲”和动词“归”组成一个能愿词组,中间不可分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17.A.“是一种庄重而守礼的坐法”错误,箕踞,是指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前伸,身体形似簸箕,是一种轻视对方、傲慢无礼的举动。
故答案为:A。
18.A.“意在突出游赏的愉悦之情”错误,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
故答案为:A。
19.①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应为“有异态之山水”;是:这;皆我有也:被动句;始:曾经。句子翻译为: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②循:沿着;少半:不到一半;遂:就;其:代词,泰山;巅:山顶。句子翻译为: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故答案为:
①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②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0.根据“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酔。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可知,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未始”与“始”结构全文。
故答案为: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于言表,沉醉于自然之美中,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