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载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以我贿迁 贿:财物
C.女也不爽 爽:直爽、爽快
D.静言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C.《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是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女其娈:面目姣好。 B.俟我于城隅:等待。
C.自牧归荑:归还。 D.洵美且异:确实,诚然。
4.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静女其姝 D.其为惑也
5.《虞美人》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下列四首诗词中画线处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藏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游赏》)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默写
6.《静女》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礼物的句子:“ , 。”
(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 , 。”
(3)《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子所赠的彤管的喜爱的句子:“ ,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的结句,是本词的主旨句,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愿,也是对他们的深情慰勉,表达了词人的爱情观。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8.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中“忍”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1.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静 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下列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⑴姝:美好。⑵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
14.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5.《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17.《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 。
18.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2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险些被野蛮芟除绝灭。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____①____。一把冲天大火,关关的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喈喈的仓庚,由哀鸣归于死寂;夭夭的桃花,滚滚的蔓草,青青的绿竹,绵绵的葛藟,被火舌舔成了灰烬。倘若《诗经》遭此劫难从此湮没亡佚,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那么,没有诗源润泽的中国文明将是多么乏味、枯瘠。
文献记载,孔子编订《诗经》后,传给弟子子夏,数度辗转由大儒荀子传给了毛亨。但到了毛亨这儿,历史之河陡起滔天巨浪,《诗》《书》被秦帝下令焚毁,而保存传承者面临身死族灭的命运。向秦始皇献此毒计的是丞相李斯,李斯与韩非、毛亨同为荀子的弟子,韩非为李斯所害,毛亨的处境也____②____,他被迫亡命他乡,一路寻寻觅觅,最后在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河间)落下脚来。民间传说他在居所挖了地窖,将《诗经》刻在四壁上。毛亨作为一代大儒、《诗经》的嫡传人,肯定将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早已烂熟于心了。
毛苌从此在河间一带广泛传播《诗经》,撒播了诗的种子。河间成为“毛诗”的发祥地,毛公最早居住并传播《诗经》的村庄被称作诗经村。这独特的名字散发出诗的芬芳,诵之令人____③____。
2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3.下面句中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曹植在建安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艺术精湛,钟嵘《诗品》誉之为“诗中之圣”。
D.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爽:过错。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说法错误。《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答案】C
【解析】【分析】C.归,通馈,赠送。故C错误。句意:静女从郊野回来,采了白茅草送我。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4.【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其”,人称代词,他,指比自己出生早的人。
A.“其”表猜测,语气词,也许,大概。
B.“其”是人称代词,他,指比自己出生早的人。
C.“其”是助词,表感叹。
D.“其”是指示代词,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A.为博喻,以烟草、风絮、梅雨喻愁之多、之众、之广。
B.比喻,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C.以白发喻愁,兼有夸张。
D.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月亮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分析,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构成。
6.【答案】(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娈、贻、彤、匪、炜。
故答案为:(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7.A
8.“忍”指怎忍、岂忍。全句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解释“忍”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意思,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7.A.“‘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错误,“弄”和“传”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故答案为:A。
8.“忍”指怎忍、岂忍,忍顾: 怎忍回头看。“忍顾鹊桥归路”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描写牛郎和织女分别之时不忍心回顾由鹊桥回去的路,运用反问修辞,更好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
【答案】9.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10.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11.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
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去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
9.如本题“‘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需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故答案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
10.如本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故答案为: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11.如本题“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现实内容和回忆的内容,然后分析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叉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答案】12.D
13.动作描写。传神,细腻地表现了小伙子热切盼望见到少女但又没见到的失望,焦灼心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以及手法的作用。描写人物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应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手法的作用。
12.D.“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郊野采荑草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没有采用借代的手法。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以及手法的作用。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姑娘故意躲藏起来,急得小伙子抓耳挠腮,徘徊不定。运用动作描写。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搔首”说明他内心充满困惑,约好了见面为何却没来?然而尽管女子没来,他却只是“踟蹰”而行,并不离去,他热切盼望和女子见面,女子不来,男子失望、焦灼。
故答案为: 动作描写。传神,细腻地表现了小伙子热切盼望见到少女但又没见到的失望,焦灼心理。
【答案】14.D
15.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答题时先说出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4.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
故答案为:D。
15.解答时需要先找到诗中写男女青年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男女青年什么特点。写女青年的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属于外貌神态描写,写女青年娴静,容貌好;“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属于行为动作描写,写女青年故意躲藏,送给男青年彤管、荑草。外貌描写表现出女青年的美丽,动作描写则表现出女青年的调皮可爱。写男青年的有“搔首踟蹰”,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男青年急得抓耳又挠腮,表现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现出他真诚焦灼的心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属于心理描写,写男青年由彤管的颜色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荑草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表现了男青年的痴情。
故答案为: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
【答案】16.B
17.赋
18.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技相关的文学常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技巧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赋比兴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使用的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景象,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诗歌,分析描绘的画面,再组织语言描绘画面。
16.B.“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错,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是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并没有选项所说“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相关信息。
故答案为:B。
17.对照“赋比兴”之间的区别: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没有比喻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只是叙述采摘芣苢的事,通过动词的变化,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来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和场面,以及采摘的芣苢由少变多过程。从排除法和句式特点可判断第一首诗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18.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本诗通过采芣苢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就是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出采摘芣苢的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等信息进行“概括描述”,便是此题答案。
【答案】19.D
20.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比兴手法,答题时分析本诗中运用到本手法的诗句,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9.D.“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错,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故答案为:D。
20.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作者用“有蕡其实”来表达,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答案】21.①首当其冲;②岌岌可危;③齿颊生香
22.①前后分句分别用四个“……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②突出了《诗经》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侧面烘托出秦始皇毁灭《诗经》的危害。
23.C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把冲天大火,关关的雎鸠,腰腰的草虫,交交的黄鸟,……被火舌舔成了灰烬”可知,本句的意思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诗经》最先受到遇到灾难,所以可用成语“首当其冲”,解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
第二空,根据“韩非为李斯所害”和“毛亨的处境也”的“也”字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毛亨的处境也非常危险,所以可用成语“岌岌可危”,解释为: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诵读诗歌时的感受;再结合“散发出诗的芬芳”可以推出,该成语的意思是诵读之后会让人产生美感,所以可用成语“齿颊生香”,解释为:吃了美味食品后,牙齿和两颊逐渐感到香甜的味道。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
故答案为: ①首当其冲;②岌岌可危;③齿颊生香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句子中共有“关关的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喈喈的仓庚”和“夭夭的桃花,滚滚的蔓草,青青的绿竹,绵绵的葛藟”两处排比句,都是由“……的……”的句式构成的,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富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旋律美。
“关关雎鸠”“喓喓的草虫”“交交的黄鸟”等排比句中列举的内容都是出自于《诗经》中的语句,作者以此突出了《诗经》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优秀的作品竟遭到了“焚书坑儒”的破坏,从侧面烘托出秦始皇毁灭《诗经》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前后分句分别用四个“……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②突出了《诗经》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侧面烘托出秦始皇毁灭《诗经》的危害。
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的称谓。
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C.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的称谓;
D.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
故答案为:C。
24.【答案】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何为“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然后分析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以秋景起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引出思慕之人。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以樱桃需要花苦功夫起兴,引出社会主义的幸福需要实干获得。
接着分析备选的内容,备选词语有“青春”“理想”“亲情”,以“青春”为内容,可以写“燃烧的青春”,可用“火红的旗帜”来起兴;如果写“理想”,可以用“鲲鹏、雄鹰”起兴;如写“亲情”,可以用“阳光、明月、清泉”等起兴。
故答案为: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何为“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