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
B.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
C.除了表现主题的独特外,诗人的抒情手段也是其诗歌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D.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经营得风生水起。
B.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C.艺术评论,特别是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评论,由于人们的视角不同,往往通过争论能发展和提高文艺理论。
D.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
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二、填空题
5.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彷徨/徘徊)
②一个人应当 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摈弃/抛弃/放弃)
③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了 的生命;爱是酷暑里的清泉,滋润了干涸的灵魂;爱是蓝天上的彩虹,装点了苍白的青春。(黯淡/暗淡)
6.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韦庄,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因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C.“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等都是词牌名。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③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④!
【注】①卢家少妇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诗句“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②辽阳:在今辽宁省境,为当时边防要地;下句的白狼河(今名大凌河),即在这里。③丹凤城: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④流黄:一种帷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她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彩。
10.本诗言愁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感,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城 市
昌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1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树弯曲的形状,又写出了树的沧桑和坚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连绵不断:形容连续而不中断。也作“连绵不绝”。符合语境。
B.亢奋: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符合语境。
C.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符合语境。
D.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B
【解析】【分析】
A项,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放到主语前面,即将“一方面”提到“传统书店”前。B无误;
C项,“提高文艺理论”搭配不当。
D项,“不好的恶果”中“不好”和“恶”表意重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4.【答案】D
【解析】【分析】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5.【答案】①徘徊;②摈弃;③黯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的能力。
①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可知具体的动作,也可指焦虑不安、犹豫不决的情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有犹豫、焦虑、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感觉。句中指没有书,“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显然是用比喻写历史像人一样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没有前进,故用“徘徊”更好。
② “摈弃”,很坚决地抛弃旧观念;“抛弃”,扔掉不要,可指具体人、事、物,也可指家园、旧观念;“放弃”,丢掉或不坚持。句中指坚决地抛弃杂念,要“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用“摈弃”最准确。
③ “黯淡”指阴沉、昏暗;也比喻没有希望,不美好。“暗淡”, 指光线昏暗或色彩不鲜明。句中指爱照亮了原本阴沉、没有希望的生命,故“黯淡”才准确。
故答案为:①徘徊|②摈弃|③黯淡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6.【答案】耳朵很从容,能听到各种声音;;它又很刻薄,容不得一句讥讽;;板擦很宽容,能装下整个教育;;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个错字。
【解析】【分析】本题仿写首先注意在内容上列举的事物应是身体上的某种器官,语意中要体现转折关系,要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体现在句式结构上;其次是手法上用拟人手法;第三是在形式上注意仿写句式的结构特点,即“事物(身体器官)怎么样/达到效果/又怎么样(转折、相反的角度)/达到效果”。如: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故答案为:耳朵很从容,能听到各种声音;|它又很刻薄,容不得一句讥讽;|板擦很宽容,能装下整个教育;|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个错字。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①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②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
【答案】7.D
8.D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7.D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赏析错误。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故答案为:D。
8.D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错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近体诗。
故答案为:D。
【答案】9.B
10.①衬托。首联“海燕双栖玳瑁梁”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不见之愁。④以景结情。以“明月照流黄”之景作结。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的,首先应了解诗句意思,然后明确抒情方式有哪些,再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作答。
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
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等;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等。
9.B.“拟人”错,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B。
10.首先明确题干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要求写出抒情的方式,应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海燕双栖玳瑁梁”是借助海燕这个意象去事情,注意抓住关键词“双栖”,“海燕双栖玳瑁梁”中的“海燕双栖”与“少妇”守着空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思妇内心的孤独惆怅之情。“九月寒砧催木叶”和“丹凤城南秋夜长”这两句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点明选取什么景,景物营造的氛围,抒发了什么愁,是借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中直接提到“愁”,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不见之愁苦。尾联下句是写景句,注意结尾处的写景句是以景结情,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给人愁上添愁。
故答案为:①衬托。首联“海燕双栖玳瑁梁”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不见之愁。④以景结情。以“明月照流黄”之景作结。
【答案】11.A
12.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把握诗眼的能力。“诗眼”顾名思义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诗中的诗眼我们往往能够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篇的内容旨趣。“诗眼”要么揭示旨趣,要么反映作者的情感。
11.A项“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赏析错误。“夸张手法”错,“一个大胆的欲念”,赋予城市以人的情感,是拟人。
故答案为:A。
12.总体上分析,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城市的变化,诗人从“玻璃窗叶”“街谷”“垃圾停放场”“钢筋和混凝土”等具体体现了“城市”的变迁以及诗人的情感态度“一个大胆的欲念”,据此确定诗歌的诗眼应是“颤动”。
原因需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分析,“颤动”就是指城市的变化,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也就是说以上的“颤动”是实写,“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也就是城市的各种变化;作者又说,“颤动”的更是人心中的“欲念”,此处虚写,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故答案为: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