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百合花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百合花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4: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百合花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掂脚 隧道 诞生 跨步
B.扒车 笼罩 刹那 臂弯
C.装饰 张篁 踌躇 嘟囔
D.尴尬 衣襟 安祥 稚气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____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②《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
③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____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C.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3.对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两条长脚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里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动作描写)
B.“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C.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动作描写)
D.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肖像描写)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二、填空题
5.易混字形
①(àn)   然神伤 饱(ān)   世故
②笑(xī)    文恬武(xī)   
晨光(xī)   微
③张灯结(cǎi)    兴高(cǎi)   烈
不理不(cǎi)   
④(zhì)   气未脱 (zhì)   鸡(zhuī)   骨
6.填空。
(1)《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她还有代表作《   》等。她的女儿   也是当代著名作家。
(2)《百合花》运用   的写作方法,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作品整体呈现出   的美学风格。
(3)《哦,香雪》的作者是   ,她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有代表作《   》和《   》等。
(4)现当代文坛上,有一种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人们称之为   。代表作家有   和   等。
7.《百合花》 课文内容理解
“我”对通讯员:
细节一:   
细节二:   
8.《百合花》 课文内容理解
新媳妇对通讯员:
细节一:   
细节二:   
三、语言表达
9.以“哦,香雪,你……”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1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1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2.《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以下对这种精神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牺牲自己,照亮世界的牺牲精神。
B.面对黑暗,勇敢抗争的抗争精神。
C.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D.心灰意冷,充满矛盾的挣扎精神。
13.“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的这杆笔。她努力地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六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六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着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15.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16.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A项,掂脚—踮脚;
C项,张篁 一张皇;
D项,安祥一安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掌握情况。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考纲在作文部分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形近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意思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语境指反右斗争处于紧张时刻,用“紧锣密鼓”。
第二空:“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语境指《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令看到的人感到新鲜,用“耳目一新”。
第三空:“贯串”,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贯穿”,意思指通达,贯通。“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词义重点是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语境指假洋缎被面是全文的线索,用“贯穿”更好。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描写方法的能力。
C.“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应是神态描写,而非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描写方法的能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小说情节变化,然后仔细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的能力。
C.“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5.【答案】黯;谙;嘻嘻;嬉;熹;彩;采;睬;稚;雉;椎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和辨析形近字字形的能力。
此题要注意“黯然”(心情低落)的写法;同时“嘻”“嬉”“熹”三字,许多考生如果平时对字义不加辨析,写汉字的难度会较大;“椎骨”一词考生解题难道较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和辨析形近字字形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6.【答案】(1)茹志鹃;静静的产院;王安忆
(2)以小见大;温馨秀美
(3)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大浴女
(4)乡土小说;沈从文;汪曾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故答案为:(1)1、茹志鹃 2、静静的产院 3、王安忆 (2)1、以小见大 2、温馨秀美 (3)1、铁凝 2、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3、大浴女 (3)1、乡土小说 2、沈从文 3、汪曾褀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答案】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描写“馒头”的细节,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表现战争中“我”对通讯员的担忧、关心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8.【答案】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看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气汹汹”是因为伤心和愧疚,新媳妇内心十分痛苦,情绪难以控制,愈是“气汹汹”,愈表现出她的善良质朴,表现出人民对解放军的热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9.【答案】(示例一)哦,香雪,你真美!你的白皮肤是美,洁如水晶的眼睛是美,纯洁与善良也是美,但更为重要的是你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美。你的善良与质朴,自尊与刚强,坚定与执着,无不凸显着你的精神之美。
(示例二)哦,香雪,你真纯洁。你就像从山村流淌出的汩汩清泉,一点一点涤净了我久已蒙尘的心。那洁如水晶的眸子,那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那与人交往中的毫无心机,无不倾诉着你的纯洁。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以“哦,香雪,你……”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首先要对香雪这个女孩在作品中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展有所了解。同时,采用第二人称,相当于面对面抒情,直抒胸臆,对香雪的勇敢追求新生活要用赞美的语气。
故答案为:(示例一)哦,香雪,你真美!你的白皮肤是美,洁如水晶的眼睛是美,纯洁与善良也是美,但更为重要的是你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勇气美。你的善良与质朴,自尊与刚强,坚定与执着,无不凸显着你的精神之美。
(示例二)哦,香雪,你真纯洁。你就像从山村流淌出的汩汩清泉,一点一点涤净了我久已蒙尘的心。那洁如水晶的眸子,那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那与人交往中的毫无心机,无不倾诉着你的纯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续写语段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轨迹、性格特征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等等。
【答案】10.D
11.A
12.D
13.①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②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③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或:她善良、无言的悲伤以及对因借被子撕裂的破洞而产生的歉疚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的能力。D.“‘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的理解有误。文中“灰”应该是“烧成灰”的意思。诗中“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是歌颂红烛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理解有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D.“心灰意冷,充满矛盾的挣扎精神”错误。从全诗内容看,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由此可见,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选项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结合句子所在语境,找出相关的修辞手法,并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
本句“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角度看,“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动作、细节描写。
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
同时结合前文我们知道,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与她有关,是借被子时在她家门口的钉子上刮破的,此刻,小通讯员已经牺牲,新媳妇庄重地为他缝补破洞,也有愧疚的成分在内;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明知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但却庄重地为他缝补破洞,其中有疼惜、有崇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
【答案】14.C
15.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16.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要根据故事情节、事件,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肖像)入手分析。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文中写了和牛有关的三个场面:怀孕的牛,牛与孕妇的亲昵,牛的形象描绘。这三个场景都有孕妇在场,可从二者的关系中发现牛对表现孕妇性格的作用。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4.C.结尾说“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错误。“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由于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有牛的相伴,更有对孩子的希冀。
故答案为:C。
15.由文中“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等语句可以看出,孕妇心软,不忍骑怀孕的母牛,体现出她善良、温和的性格。“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孕妇为了孩子,不辞辛劳,以怀孕之身坚持描字,体现出她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有毅力的性格特点。“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这几段话体现出孕妇心中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希望,这种积极的心态也是她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
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16.文章第三段中“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将怀孕的母牛和孕妇并置,体现出孕育新生命的幸福。“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这几句话写出了孕妇和牛相处的温馨和谐,通过她们之间亲昵感人的关系,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怀孕的牛只能平静地等待孩子的降临,但孕妇却可以为孩子描字,这种对比反衬出孕妇作为人的特殊之处:理性和感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