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哦,香雪
一、单选题
1.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车厢 斟灼 分辨 委屈 B.皱褶 给于 怜悯 欢腾
C.顾忌 脊梁 黯然 吸吮 D.弛骋 闺女 捶打 磨蹭
2.对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香雪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B.表现了香雪的朋友们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她要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朋友们。
C.表现了香雪的强烈的自尊心,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
D.表现了香雪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她终于不畏艰难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铅笔盒。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铁凝写的《哦,香雪》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生动,情节真切感人,读后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B.部分父母认为国外那种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做法近乎无情、不足为训,因此,在生活中为子女考虑得特别周到细致。
C.阅读有些像搏斗,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极力想寻出其中的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人他的模具中。
D.晴朗时,常常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有成群的白鹤,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吉光片羽,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不已。
二、填空题
4.注音
铁轨 纤细 隧道 娇嗔 虔诚
惆怅 悸动 吸吮 窸窣 战栗
三、语言表达
5.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一个,再写一个句子。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泥土里长出的百合,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抉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 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B.文本一中,“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通过文本二,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
D.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既有物质生活方面,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好笔盒,道出香雪渴求进取的心理。
C.小说以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起笔,写出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
D.“被感动得战栗”意蕴丰富,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8.文本一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讲简要分析。
9.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意 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地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的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尽管本文作者没有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照相是本文的线索,可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来既层次清晰,过程又有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最终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12.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13.说谎显然不好,山杏明知道撒谎不好,为什么还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斟灼”,应写作“斟酌”;
B项,“给于”应写作“给予”;
D项,“弛骋”应写作“驰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题干要求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2.【答案】A
【解析】【分析】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A无误
B.“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分析不准确。
C.“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分析不当。
D.“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分析不全面,“铅笔盒”具有象征义,已经不仅仅只是物体铅笔盒。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读懂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项,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使用正确。
B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
C项,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使用正确。
D项,吉光片羽: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4.【答案】guǐ;xiān;suì;chēn;qián;chàng;jì;shǔn;sū;lì
【解析】【分析】
铁轨( guǐ )纤细(xiān)隧道(suì)娇嗔(chēn)虔诚(qián)
惆怅(chàng)悸动(jì)吸吮(shǔn)窸窣(sū)战栗(lì)
故答案为:
guǐ ;xiān;suì;chēn;qián。
chàng;jì;shǔn;sū;lì。
【点评】 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此类题目多考査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5.【答案】(示例一)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示例二)一株乌黑干枯的瘦梅,竟能在凛冽的寒冬开出火一般绚烂的花朵
【解析】【分析】 划线句的结构是“数量词+定语+名词,竟+动词+定语+名词”;内容上“夏荷”“开出”“花”,“萤火虫”“发出”“光”有事理上的逻辑关系,“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星星般闪亮的光”运用了比喻修辞,所写的句子要与划线句的结构形式一致,内容合乎事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示例二)一株乌黑干枯的瘦梅,竟能在凛冽的寒冬开出火一般绚烂的花朵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题仿写的是内容和结构,要求仿句的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协调。仿写时,一定要关注内容、形式、修辞、格调等几个方面。仿写应追求“形似”和“神似”,前者要求句式、修辞一致,后者要求内容、主题、情感一致。
【答案】6.B
7.C
8.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9.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对主要人物形象、主题、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文本一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B.“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错误,“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接受检阅”,是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关注、认可,而非把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谦卑好客。故答案为:B。
7.C.“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错误,从全文来看,矛盾冲突并不激烈,情节较为简单,并不多变。故答案为:C。
8.“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故答案为: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9.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要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小说对“人性美”的讴歌,要从人物形象分析,“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自尊自强的人性美。
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答案】10.B
11.B
12.写“烙饼”,一写时间长,二写数量多,都是写“照相”前的准备工作的周密繁复,显示出山杏家里穷困的程度,表明“照相”的不容易;也表现出山杏一家人对“照相”的极度期待。有了这些充分的铺垫,后面的“意外”就顺理成章了,更能制造“意外”效果。
13.主要原因有:首先山杏把照相看做过年一样,不想让这份美好立刻消失;其次接到的照片虽然不是“全家福”,很无奈,但她还是很高兴;再就是他们家可以和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总之,在那个艰苦闭塞的山村里,山杏内心追逐着美,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她要把美留在身边,留在山村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文章中勾画出相关情节,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0.B项,“充分感觉到……人们思想的守旧”不当,去县城要“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显示的是偏僻,发展落后,与“镇上没有照相馆”互相映照,无论是山杏的父母还是村民,并不反对“照相”,而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故答案为:B。
11.B项,“过程又有着一波三折”错误。整个过程都是写照相的相关准备,并没有意外和波折,只是结尾部分情节突转,颇有意外奇效。
故答案为:B。
12.文中第④段“妈正弯着腰烙饼……妈还弯着腰烙饼……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山杏的妈妈烙了一晚上的饼,持续时间很长,同时饼的数量也很多。这是妈妈为了第二天的“照相”做的准备,考虑周密,工作繁复。“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可以看出山杏家里非常穷困,面临如此的“大事”家里的庆祝方式也只有烙白面饼。妈妈烙饼烙了一晚上,而“我”一晚上没睡好,表明“照相”的不容易,也能看处山杏一家人对“照相”重视和极度期待,这毕竟是家里从未有过的大事,也是村里少有的大事。在“照相”前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按理来说,照相的事情应该会圆满完成,可后面情节中好不容易收到的照片却不是自己的全家福,这就更有“意外”效果了。
13.根据原文第④段“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可知,山杏觉得照相就跟过年一样,说明她十分重视这次的照相,因此不想让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立即消失。根据原文第⑨段可知,虽然寄来的照片不是自己家的,但是山杏依然把照片挂在了墙上,这说明一家人还是为拥有了照片而感到高兴。根据原文第⑩段可知,虽然生活在艰苦闭塞的山村里,但是山杏内心追逐着美,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她想把美留在身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