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探界者”钟扬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
B.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C.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D.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钟扬的母亲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B.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尽管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
C.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
D.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二、语言表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草是有记忆的, 。虽说花草的生命很短,从春到秋,但它们把春秋一世的记忆藏进了种子,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花草就这样记住了时间。树也是有记忆的,它能记住更长时间的变化。树的生命记忆不仅有春有秋,还有一年又一年的岁月。春天发芽,秋天结果,然后脱下满树的黄叶,这记忆能让我们看到。可是, ,植物学家看到这一圈圈的树纹,就知道哪年 ,哪年遇涝逢旱。
5.钟扬逝世后,他曾经工作过的复旦大学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请你为钟扬拟写一副挽联。
三、填空题
辨词义
6.雷厉风行 雷霆万钧
①现在他们和其他游客一样,一面拍照,一面惊叹这瀑布 的力量。
②赵书记做事 ,从不拖泥带水。
7.戛然而止 半途而废
①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荡;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当它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②做任何事情都不能 ,否则只能是一无所获。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____。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更喜欢____,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 ),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____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____,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B.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需要探索无数未知,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C.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D.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B.即使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C.虽然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D.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周而复始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蔚然成风
B.周而复始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蔚然成风
C.循序渐进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风靡一时
D.循序渐进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风靡一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钟扬的“暖”是____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____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而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____这所他心目中的“世界最高学府”。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引人注目 订制 转向 B.有目共睹 订制 倾向
C.引人注目 定制 转向 D.有目共睹 定制 倾向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阅读课文《“探界者”钟扬》,回答问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经佐琴成为他的行政秘书、后勤主管。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经佐琴临时给他找了一个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当经佐琴愧疚地和钟扬沟通此事时,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的职位也产生了巨大反差。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头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辞去武汉植物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一直到最后,住房条件都没有太大改善,这和光鲜亮丽的上海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和他后来担任的复旦大学的职位产生了巨大反差。
B.经过数年的寻找,钟扬自己在“无人区”——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C.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D.钟扬无论在上海还是西藏,都为国家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生命延续”这部分,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这样的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C.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D.钟扬曾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使命感,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前行,直至生命尽头。
15.“种子达人”部分为什么从钟扬的住房写起?
16.从节选部分来看,你认为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常见的字形的识记方式。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峻工”应改为“竣工”;
B项,“垫定”应改为“奠定”;
D项,“惋拒”应改为“婉拒”。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本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语段中钟扬阐述了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见解。按事理逻辑顺序排列,首句应该是③,先交代清楚话题,可以排除C、D;
⑤后面应该解释“我”不畏惧的原因,接①;④②和后面的“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构成假设推理,连接紧密。可以排除A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3.【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通过”滥用,去掉“通过”“的”。B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尽管”改为“如果”。D项,介词误用,把“以”改为“根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答案】它能记得季节的变化(它能记住较短时间的变化);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千里的年轮;风调雨顺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前文说花草有记忆,后面说记得的内容是从春到秋、春秋一世,因此第一处应填“它能记得季节的变化”;后文谈论对象由草转为树,接着谈树的记忆,“不仅有春有秋,还有一年又一年的岁月”,后面又说“植物学家看到这一圈圈的树纹”,“这一圈圈的树纹”应该指的是树的年轮,因此第②处应填“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干里的年轮”;第③处是说植物学家从树纹里能看到的东西,后句说能看到“哪年遇涝逢旱”,前一句应当是与之相对相反的内容,因此应填“风调雨顺”。
故答案为:它能记得季节的变化(它能记住较短时间的变化);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千里的年轮;风调雨顺
【点评】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5.【答案】风华五三秋,崇德育人桃李天下播种未来 雪域十六载,援藏报国胸怀西部常在路上
【解析】【分析】短文中对其生平简短介绍,53岁的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钟扬援藏16年,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学科建设中教书育人,使学科研究后继有人;学科研究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故从这两方面总结钟扬身上具有的精神。
故答案为:风华五三秋,崇德育人桃李天下播种未来 雪域十六载,援藏报国胸怀西部常在路上
【点评】 本题考查写挽联的能力。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对联,其主要作用是哀悼逝去之人,表达对逝去之人的敬意与怀念等。它既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挽联要有真实性,应概括出人物的主要事迹和经历。
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答案】6.雷霆万钧;雷厉风行
7.戛然而止;半途而废
【解析】【点评】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选择最恰当的成语。
6.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两者都有“大”的意思。“雷厉风行”指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强调声势大,行动迅速。“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强调威力大。(1)依据语境“惊叹这瀑布”选择“雷霆万钧”(2)依据语境“从不拖泥带水”,选择“雷厉风行”。
7.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二组:两者都有“中途停止”的意思。“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多用来形容声音。“半途而废”指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多用来形容人。(1)依据语境“乐曲”选择“戛然而止”(2)依据语境“做任何事情”,选择“半途而废”。
【答案】8.C
9.D
10.B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语句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重点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考生需要把握几个成语之间的区别,如侧重点,如情感色彩,如使用对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
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搭配不当,“空白”与“增填”不搭配,可以改为“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排除AB两项;②句式不一致,结构不对称,“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与“需要勘测万千新路”两句应该保持一致的句式,改为“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排除D项;③“开拓创新”语序不当,“开拓创新”应为“创新开拓”,排除AB两项。
故答案为:C。
9.本题注意语境,由前一句“水滴在牺牲的瞬间”可知,括号中的句子应该以“水滴”为主语,而C项的主语变成“自身的价值和成果”,这就是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据此排除C项;由后一句“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中“但”可知,这里表转折关系,而“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这就排除A、B两项。
故答案为:D。
10.第一组,“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第一处语境强调如四季循环,适用“周而复始”。
第二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功利。“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第二处根据“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急功近利”。
第三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第三处能与“粉身碎骨”搭配的只能是“前仆后继”。
第四组,“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褒义词。“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强调钟扬精神形成一种风气,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适用“蔚然成风”。
故答案为:B。
【答案】11.D
12.A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11.第一组,“引人注目”指吸引人们注意。“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语境的意思是钟扬的“暖”谁都看得见,此处应选择“有目共睹”。
第二组,“订制”中的“订”,有约定购买或租用(有的要预先付款)的意思。“定制”跟“定做”的意思相同。结合上文的“量身”以及下文的“规划”的语境,此处应选择“定制”。
第三组,“转向”指“转变方向或改变政治立场”。“倾向”有“偏于赞成;偏向”的意思。他的招生名额偏向了“世界最高学府”,应选“倾向”。
故答案为:D。
12.本题首先注意文中“暖”的引号表示强调。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
B.“厚壁障”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膜,这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
D.反语,表示讽刺和否定。
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A
15.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16.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文本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文本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文本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13.B项“钟扬自己……”梳理错误,由文中“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麹雪兔子”可知,“钟扬自己”采摘到错误。
故答案为:B。
14.A项“种子达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钟扬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种子,这里的表述过于拔高。
故答案为:A。
15.①从内容上看,“住房”是“毛坯房”“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为了供孩子上学,钟扬夫妻把唯一的房产卖了,如今的住所是岳父岳母的房子。这个小屋紧挨着一片工地,却住着钟扬一家四口和他的岳父岳母”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衬托出他一心科研,不注重物质追求的性格特点;
②从结构上看,物质上的平凡与他在研究上的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他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16.本题作答首先注意主要从普通人和科学家两个角度来谈钟扬的优秀品质即可。
①作为普通人,“没想到他毫无怨言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十几年过去了,钟扬和家人的住房仍没有太大改善,只是从毛坯房搬进了一套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屋”他在生活上十几年如一日,不追求物质享受,“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②作为科学家,他又精益求精,“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甚至有时“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却仍旧坚持继续攀登,可见他热爱科研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奉献。
故答案为: 个人生活(普通人):不计较得失,对生活品质不讲究。
理想追求(科学家):不怕吃苦,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勇于奉献,用生命在高原行走、攀登,用满腔热忱投身科研一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