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培优学案
(
教材知识·必会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典型代表:安徽凤阳小岗村。
4.方式: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5.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措施):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影响: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3)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注意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有什么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不同。
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重、难点突破
谈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农业经济政策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①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基础巩固·巩固
)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A.依据题干信息“改革开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的广阔天地开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城市,不符合史实;
C.外资企业,不符合史实;
D.国有企业,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2. 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品、物资、供销产品。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增加了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
C.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 D.壮大了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
【答案】C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据题干可知,四川省的这些政策减少了对企业的约束和束缚,实际上是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故C符合题意;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增加了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仅是部分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本质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
这些政策针对的是国营企业,与民营经济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经济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确立
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1992年成为中国改革分水岭的依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4.“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指(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扩大对外开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B.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属于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只在2013年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这是经济类的知识点,初中学生理解有难度,要特别注意。
5.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企业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年这些厂长,经理的呼吁体现了企业深入改革的迫切性,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6.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 )
A.翻身解放 B.对外开放 C.联产承包 D.公私合营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民生产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翻身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外国开放,与农村改革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D.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对联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7.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A项增强企业活力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8.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大力减轻农民负担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巩固人民公社 D.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由题干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判断当时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9.李明同学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公司制改革”“股 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文化大革命” B.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通过改革,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这样企业有了经济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不符合题意;
B.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符合题意;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的改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0.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 )省……。 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A.福建 B.安徽 C.湖南 D.广东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随后经验被推广到全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农村改革”,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1. 1984年,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发表《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由此可知,这55位厂长要求( )
A.为农民致富开辟新道路 B.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积极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内容可知,这是要企业的自主权,这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农民、农村乡镇企业,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农村乡镇企业,排除C项;
材料说的是1984年,而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国有企业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当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度不大,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可作答。
13.“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
C.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D项表述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包干到户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排除A;
材料信息体现不了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反映农民理论水平的提高,排除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重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解答时要注意认真研究题目含义,明确试题要求,掌握基础史实,以此分析运用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4.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新中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④“打倒走资派”“造反有理”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据所学知,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③“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反映的是1978年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打倒走资派”“造反有理”反映的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A项②①④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及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掌握这些口号、标语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出现的顺序,关键是对口号、标语的分析与解读。
15. 对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以下对联中,最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状况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自主权打通富裕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从“责任制架起幸福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D项正确;
从“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对联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该运动掀起于1958年,排除A项;
从“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对联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排除B项;
从“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对联反映的是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的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
思维进阶·培优
)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土地?国家颁布一部重要文件,名称是什么?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歌谣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首先在哪一地区实行?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 农业合作化;
(3)“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
(5)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推断出农民获得土地是通过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国家颁布的重要文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是“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措施是农业合作化,组织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由于片面强调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农业合作化的规模,党在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也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4)根据歌谣中的“吃陈粮烧陈草”、“大包干”、“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和材料的时间1979年,可以推断出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农村工作中的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请回答:
小明设计了一张“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你帮他补完未写出的A年代的一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本地情况,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A 土地改革;
(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①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②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①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 广;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准确识记,题干中的时间“1950—1952年”是解题的关键,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第(2)问,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由题干中“1953—1956年”指的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认识不足与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围绕“三农”分析归纳,如可以从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 广,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土地改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
仔细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答案】(1)平均地权。
(2)A;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三大改造。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抓住“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同盟会纲领”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同盟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平均地权指的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第(2)问,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土地政策,解题时抓住“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我国开始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准确认识,题干中B处为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点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材料中提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这主要是因为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哪两场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2)材料中的“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的改革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摘编自《国际商报》
(3)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实行改革开放;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根据题意“八大以后”的挫折可知,1958年我国提出一个“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这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处的阶段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中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造成的。
根据题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可知,改革开放的开端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题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本小题主观性较大,可以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实行改革开放;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等方面去思考。
【点评】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有过挫折和失败,最大的失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也给我们深刻了历史教训,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巩固培优学案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典型代表:安徽凤阳小岗村。
4.方式: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5.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措施):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影响: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3)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注意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有什么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不同。
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重、难点突破
谈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农业经济政策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①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
A.农村 B.城市 C.外资企业 D.国有企业
2. 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品、物资、供销产品。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增加了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
C.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 D.壮大了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
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确立
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4.“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指(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扩大对外开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
5.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6.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 )
A.翻身解放 B.对外开放 C.联产承包 D.公私合营
7.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8.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大力减轻农民负担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巩固人民公社 D.建立和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李明同学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公司制改革”“股 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文化大革命” B.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 )省……。 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A.福建 B.安徽 C.湖南 D.广东
11. 1984年,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发表《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由此可知,这55位厂长要求( )
A.为农民致富开辟新道路 B.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积极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
13.“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最能说明( )
A.包干到户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B.党是现代化建设核心力量
C.农民的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新中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④“打倒走资派”“造反有理”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15. 对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以下对联中,最能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状况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土地?国家颁布一部重要文件,名称是什么?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歌谣赞扬了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制度?首先在哪一地区实行?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请回答:
小明设计了一张“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你帮他补完未写出的A年代的一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法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本地情况,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
仔细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材料中提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这主要是因为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哪两场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2)材料中的“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的改革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摘编自《国际商报》
(3)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