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古诗三首》是三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 【学习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能默写古诗。 阅读与鉴赏:能借助注释、图画等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表达与交流:能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说一说人们是如何过节的,以及过节有哪些习俗。 梳理与探究:能梳理总结活动途径和材料的记录方式,搜集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关系建构】 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三上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下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资源拓展】 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寒食》《端午即事》。了解不同古诗中所描述的节日习俗,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查阅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有一点涉猎 2.已有策略经验:学生有对于古诗的理解方法的基础,能知道预习,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且通过预习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情况较好,对自身元认知有较好认识,并能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生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活动。 3.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有过节的经历,孩子对于节日有一定理解,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经历,而且节日氛围生活中非常常见,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会提到,学生对清明、新年等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阳节生活中经历较少。 未知: 对于传统节日中表达的内涵和节日习俗知之尚浅。 大部分学生对节日附加情感价值只停留在浅层认知,对于节日的来源和风俗及演变过程非常陌生,重阳节等节日孩子只有概念,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练习,可能会出现不知习俗,不了解诗人心情的情况。 结合背景、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意以及传统文化的习俗有所欠缺。 三、困难与障碍 个别学生对春节了解较多,对于其他节日了解少,所以只能联想起《元日》不能想起清明节和重阳节,说不出名称;对于元日的元有歧义理解;孩子们在讨论作者所见所思所闻时由于生活经验缺乏或者对于当时时代背景理解不到位,故而出现重点偏移情况,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会浮于表面。 四、突破措施 1.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熟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再结合背景、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领略了解习俗文化。 2.引导学生调查、访问、查阅、收集有关传统节日资料,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课时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瞳、屠、苏"等7个生字,读好停顿和节奏,运用节奏朗读法读出古诗韵味美,并能完成吟诵小达人挑战。 2.借助注释、图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 重难点 重点:运用节奏朗读法读出古诗韵味美,并能完成吟诵小达人挑战。 难点:借助注释、图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 准备 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级部将举办一次主题为“争当传统节日小使者”评选活动,向我校师生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时 评价 任务 中华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基点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哪些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呢?请你为它们设计一场推介会吧! 驱动性任务: 子任务1:朗读传递文化节日。(目标一) 子任务2: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目标二)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整体感知,用朗读传递文化节日(目标1) 任务一:整体感知,用朗读传统文化节日之美 活动 1: 交流分享,初步了解。 (1)学生分享所了解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或习惯。 (2)说一说自己过节的体会。 活动 2 :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读,同桌相互听读。 (2)指名读,相机集体正音。 活动 3: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范读。 (4)比赛读。 (5)打着节拍读 评价任务1:传递文化之美挑战 【二次修改】 问题预设:难读字“屠”的读音读不准。 补救措施:学习常用词语组词确定读音 问题预设:依据图片吗,回忆不出故事名称。 补救措施:教师补充讲解。
环节二 理解诗意,用语言描述传统节日目标2) 任务二: 理解诗意,用语言描述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节气的独特生活方式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活动 1: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次修改】示例:《元日》带给人的感受是喜气洋洋的、欢乐的。 活动 2: 勾画理解,讨论解答 (1)勾画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组内先讨论并尝试解答。 (2)学生对诗句中词语作交流,并点拨。 活动 3: 总结学法,理解诗意。 回忆理解诗句词语的方法,运用方法自己试讲诗句,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二次修改】教师总结:①注释:对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②插图:插附在书中的图画,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③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情境带入,调动感官,丰富想象,描绘画面。④查资料:通过查字典了解它有哪些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选择适切的解释。 1.学生能简单介绍传统节日及习俗,说清诗句大意。 问题预设:学生不能说清诗句大意。 补救措施:借助课下注释、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感受诗句大意。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自主学习主题丛书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了解更多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节日场景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 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古诗三首》是三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 【学习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能默写古诗。 阅读与鉴赏:能借助注释、图画等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表达与交流:能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说一说人们是如何过节的,以及过节有哪些习俗。 梳理与探究:能梳理总结活动途径和材料的记录方式,搜集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关系建构】 教材单元语文要素三上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下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资源拓展】 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寒食》《端午即事》。了解不同古诗中所描述的节日习俗,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查阅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有一点涉猎 2.已有策略经验:学生有对于古诗的理解方法的基础,能知道预习,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并且通过预习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情况较好,对自身元认知有较好认识,并能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生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活动。 3.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有过节的经历,孩子对于节日有一定理解,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经历,而且节日氛围生活中非常常见,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会提到,学生对清明、新年等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阳节生活中经历较少。 未知: 对于传统节日中表达的内涵和节日习俗知之尚浅。 大部分学生对节日附加情感价值只停留在浅层认知,对于节日的来源和风俗及演变过程非常陌生,重阳节等节日孩子只有概念,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练习,可能会出现不知习俗,不了解诗人心情的情况。 结合背景、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意以及传统文化的习俗有所欠缺。 三、困难与障碍 个别学生对春节了解较多,对于其他节日了解少,所以只能联想起《元日》不能想起清明节和重阳节,说不出名称;对于元日的元有歧义理解;孩子们在讨论作者所见所思所闻时由于生活经验缺乏或者对于当时时代背景理解不到位,故而出现重点偏移情况,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会浮于表面。 四、突破措施 1.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熟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再结合背景、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领略了解习俗文化。 2.引导学生调查、访问、查阅、收集有关传统节日资料,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描述古诗中的节日情景,根据表格梳理概括要点为转盘作介绍并能联系查找资料谈谈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制作节日海报,创设情境”设计节日民俗馆文创展区,运用“读说演展“回顾并迁移运用古诗,内化方法;自主完成节日文创展区的设计并绘制模拟图片。
学习 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描述古诗中的节日情景,根据表格梳理概括要点为转盘作介绍并能联系查找资料谈谈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难点:制作节日海报,创设情境”设计节日民俗馆文创展区,运用“读说演展“回顾并迁移运用古诗,内化方法;自主完成节日文创展区的设计并绘制模拟图片。
课前 准备 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级部将举办一次主题为“争当传统节日小使者”评选活动,向我校师生展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时 评价 任务 中华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基点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哪些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呢?请你为它们设计一场推介会吧! 驱动性任务: 子任务1:意象感悟传统节日之情。(目标一) 子任务2情境炼字体味传统文化之深。(目标二)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精读诗,用意象感悟传统节日之情目标1) 任务一: 品悟意象,赏传统文化之趣 活动 1: 学方法,品读意象 (以“酒”为例) 意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借助意象抒发感情和抒写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酒”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它是《元日》中的“春风送暖入屠苏”,也是《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 《元日》之屠苏酒 (1)创设情境:(图片、音乐)顾况的《岁日作》里的诗 :“不觉老将春共至 ,手把屠苏让少年 。”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 ,唯独在饮这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 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酒守岁,晚辈会跟长辈说些什么?长辈又会跟晚辈说些什么呢? (2)此情此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屠苏酒”是一杯象征什么酒? 《清明》之杏花村酒 (1)这里诗人喝酒又是为了什么?请你结合背景资料和诗句理解。 背景资料卡: 诗人被外放江南、独在异乡,不能回到远隔千里的故园,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此情此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杏花村酒”是一杯象征什么酒? 活动 2: 悟方法,寻找意象 (1)请你仿照“酒”意象,继续勾画,补充表格。找一找还有哪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其实是暗含了节日的情思,你又体悟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2)小组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圈画习俗,描述场景 圈画始终描写节日习俗的词语,用自己画描述古诗中的节日情景 问题预设:学生将酒的两个意象联系不起来。 补救措施:教师补充讲解。 【二次修改】 问题预设:学生体会诗人想要的表达内心情感不到位。 补救措施:教师补充讲解。
环节二 品读诗,情境炼字体味传统文化之深目标2) 任务二: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诗人常对某个字、词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其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活动 1: 借助资料,寻找诗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1)从诗中哪个字可以感受到的诗人表达的感情?独 (2)想象填空: ①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_______。 ②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 ③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____。 ④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__。 活动 2: 品悟诗眼,寻根文化: 一个独字,是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这便是节日的文化。 这就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中华儿女的永恒的主题 ,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当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重阳节仍然传递出团聚、思念的滋味。 (1)想象画面: 结合诗句,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 (2)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重阳节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二次修改】③小组合作,情境演一演。 活动3: 围绕诗眼,传承文化: 借助饼状图和框架图,合作补充你从其他诗中感受到的内涵与场景 【二次修改】教师补充 《元日》 传统寓意:欢庆、祈盼 诗句之景:“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述之景: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畅饮屠苏酒。 想象之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喝着屠苏酒,这种感觉太妙了,孩子们会说:“____”,老人家会说:“____” (2)三首小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不同的传统节日场面,请同学们试着把场面演一演。 能围绕节日活动的场景或表达的风俗习惯把一段话说清楚。 问题预设:学生无法体会王维想要寄托的感情。 补救措施:借助课下注释、生活经历引导学生。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开拓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创作品,试着写一一段话做介绍,也可以录制视频 拓展性作业 目标3 10分钟
板书 设计(共30张PPT)
传统节日小使者
任务一:品千古佳节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基点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哪些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呢?请你为它们设计一场推介会吧!
要求:1.可采用转盘、海报、文创作品等形式。
2.能围绕一个意思,从诗句角度,描述节日场景。
古诗三首
9
朗读传递
文化节日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语言描述传统节日
想一想,这几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
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勾画理解,讨论解答。
1.用“○”勾画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
2.组内先讨论并尝试解答。
诗意: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去
一年
习俗:放爆竹
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意: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习俗:喝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
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桃符
诗意: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习俗:换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细雨不停地下。
心中有强烈的哀伤。
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指向远方。
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意: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思念。
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我)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加倍,更加。
总结学法,理解诗意。
回忆理解诗句词语的方法,运用方法自己试讲诗句,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意象感悟
传统节日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
借问酒家何处有
·学方法,品读意象
岁日作
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 ,手把屠苏让少年 。
资料:古人合家聚饮屠苏酒,一家人年纪最小的先喝,因为小孩长一岁,表示祝贺;年长的在后,表示延年益寿。
1.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酒守岁,晚辈会跟长辈说些什么?长辈又会跟晚辈说些什么呢?
2.此情此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屠苏酒”是一杯象征什么酒?
背景资料卡:
诗人被外放江南、独在异乡,不能回到远隔千里的故园,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这里诗人喝酒又是为了什么?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和诗句理解。
2.此情此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杏花村酒”是一杯象征什么酒?
请你仿照“酒”意象,继续勾画,补充表格。找一找还有哪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其实是暗含了节日的情思,你又体悟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悟方法,寻找意象
诗题 关联比较的内容 传统节 日 节 日风 俗 背 景资 料 主要意象 表达情感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情境炼字体味传统文化之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1)从诗中哪个字可以感受到的诗人表达的感情?独
(2)想象填空:
①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_______。
②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
③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____。
④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__。
·品悟诗眼,寻根文化
(1)想象画面:
结合诗句,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
(2)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重阳节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围绕诗眼,传承文化
(1)借助饼状图和框架图,合作补充你从其他诗中感受到的内涵与场景
示例:《元日》
传统寓意:欢庆、祈盼
诗句之景:“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述之景: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畅饮屠苏酒。
想象之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喝着屠苏酒,这种感觉太妙了,孩子们会说:“____”,老人家会说:“____”
(2)三首小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不同的传统节日场面,请同学们试着把场面演一演。
一星作业(必做作业:巩固提升)
背诵古诗,完成节日转盘,丰富转盘内容
二星作业(分层作业:拓展运用)
自主学习主题丛书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了解更多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节日场景
三星作业(选做作业:拓展提升)
开拓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创作品,试着写一一段话做介绍,也可以录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