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5:15: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童年的水墨画》是三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 “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 【学习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表达与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梳理与探究: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要素的落实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与之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分布如下: 【资源拓展】 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童年的水墨画(节选)》。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量的生字,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些基本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了基础的语文素养。 2.已有策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童年中,对童年中的趣事感兴趣,乐于分享童年趣事。 3.已有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对部分生活场景很熟悉,有很直观的了解。 未知: 在正楷字书写、鉴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词句、把新奇有趣内容写清楚、运用多种媒介呈现探究所得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三、困难与障碍 读书、写字、收集资料等能力还有待加强和培养。理解难懂的句子有难度,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大多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剃头、钓鱼、采蘑菇、戏水难共情。 四、突破措施 1.注重课堂趣味化,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字形分析,创设认字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欲望。 2.通过分析精读课文,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回顾、梳理课文相关段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学习 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课前 准备 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感受童年之趣,举办故事大会,诉说童年之趣。
课时 评价 任务 观童年之趣 驱动性任务: 子任务1:体验童年之趣。(目标三) 子任务2:聚焦《溪边》,欣赏画面。(目标二)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 2.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次备课】 问题预设:同学们对水墨画不了解。 补救措施:老师结合图片讲解水墨画的特点。
环节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目标1)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 墨水 溅起 浪花 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二次备课】 小朋友们在这些常经理都干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1.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3.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虾都写了哪些内容? 问题预设:前鼻音“溅”学生读不准字音。 补救措施:小老师范读。
环节三 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目标2、3)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3)欣赏图片(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②教师总结: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 (3)交流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 ②教师总结:这里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交流语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二次备课】 “给”是“被”的意思,溪水的颜色足够绿,才能够把人影染绿。 教师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交流语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二次备课】 这一句体现出在钓鱼时环境足够安静。 ③教师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6)交流语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②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③教师总结:这句话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扑腾”“碎”和“蹦跳”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由听觉转为视觉,画面由“静”变“动”,动静结合。 ④教师组织有感情朗读。 4.教师提出问题: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5.抓关键词,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背诵:学生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背诵。 用自己的话总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同桌交流交流。 3.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问题预设:画面概括不完整。 补救措施: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参照课文,介绍自己童年难忘的一幕。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 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童年的水墨画》是三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 “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 【学习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表达与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梳理与探究: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要素的落实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与之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分布如下: 【资源拓展】 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童年的水墨画(节选)》。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量的生字,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些基本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了基础的语文素养。 2.已有策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童年中,对童年中的趣事感兴趣,乐于分享童年趣事。 3.已有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对部分生活场景很熟悉,有很直观的了解。 未知: 在正楷字书写、鉴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词句、把新奇有趣内容写清楚、运用多种媒介呈现探究所得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三、困难与障碍 读书、写字、收集资料等能力还有待加强和培养。理解难懂的句子有难度,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大多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剃头、钓鱼、采蘑菇、戏水难共情。 四、突破措施 1.注重课堂趣味化,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字形分析,创设认字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欲望。 2.通过分析精读课文,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回顾、梳理课文相关段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学习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课前 准备 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观童年之趣 驱动性任务: 子任务1:想象画面,理解难懂词语。(目标一) 子任务2:读诗品悟,体会童真、童趣。(目标二)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教师导入: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溪边》的? 2.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呢?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另外一幅“童年的水墨画”。 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环节二 想象画面,学习《江上》《林中》目标1) 1.教师过渡: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2.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江上》,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再次默读《江上》,说说你从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抓住关键词“拍水”“拨动”“你拨我溅”“钻入”,就能体会到小朋友的快乐。 4.交流语句: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戏耍”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 (2)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 (3)教师总结: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5.交流语句: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教师提出问题: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6.交流语句: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是指什么吗? 【二次备课】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头露出水面的孩子。 (2)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7.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8.教师总结:瞧,一群孩子在江上快乐地戏水呢---引读前四行,其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可爱--引读后两行。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9..教师过渡: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10.教师提出问题:找一找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1.学生小组之间汇报,班内交流。 (1)交流语句: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交流语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所以这里运用了你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顶着菌盖比作头戴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3)交流语句: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教师提出问题:轻声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师生交流:写出了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③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④教师提出问题: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 12.教师总结: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13.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3.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次备课】 问题预设:关键动词把握不准确。 补救措施:结合文章内容和插图,体会戏水的动作。 问题预设:修辞作用概括不准确。 补救措施:结合文章和修辞手法的作用,总结修辞在文中作用。
环节三 读诗品悟,体会童真、童趣 目标2) 1.总结提升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充满了童真、童趣。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3.学生活动:学生仿写小诗。 4.结构梳理 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问题预设:模仿小诗无从下笔。 补救措施:借助图片,搭建支架。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街头》《花前》《树下》。。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 设计(共53张PPT)
童年的水墨画
18
语文 三年级 下册
第一课时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初读课文
染绿
水墨画

rǎn
破碎
suì
拼音开关
学认字
溅起
浪花
lànɡ
jiàn
破碎
溅起
墨水
染绿
浪花
小船溪水行
识字游戏
溪边
江上
林中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互动课堂
朗读《溪边》,说说你在溪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溪边钓鱼
垂柳
山溪
人影
钓竿
红蜻蜓
鱼儿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山溪,就是 两旁都有 。山是 的,溪水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小溪
青翠
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染”更凸显了溪水 的特点。
绿
(课后第3题)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 。
安静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画面由 变 。


听觉
视觉
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
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前四行,小溪、垂柳、红蜻蜓,应该读得( ),后两行,扑腾,碎了,蹦跳着,应该读得( )。
A.安静舒缓 B.活泼欢快
A
B
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一下,这首诗前四行和后两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______的柳树垂下一条条______的柳枝。______的水面就像一面大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 呢!小溪的水 的___________,像一条长长的 。
高大
翠绿
平静
梳妆打扮
碧绿碧绿
绿玉带
试着说一说
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 ,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 了。一只_______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水中的人影 了,原来是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 ,小溪边传来一阵阵 。
染绿
垂钓
欢蹦乱跳
红蜻蜓
欢笑声

抓关键词,背一背。
垂柳
山溪
人影
钓竿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江上戏水
画出孩子们戏水的动作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画出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 ,
溅起 。
1
不停地挥动
一片片浪花
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 ,
互相 。
2
追逐
泼水
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 。
3
撞击的声音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 。
4
清脆的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为什么要加引号?
指孩子露出的牙齿。
说一说:“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孩子们像水中鸭子一样快乐地用双手拨动着浪花,还钻入水中,钻出水面时,露出银白的牙齿。
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学写字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竿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框架结构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成为本字最宽的部分。“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rǎn
上半部分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半部分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suì
“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shuǎnɡ
注意笔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四个撇点要收紧,最后写竖撇和捺。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葫( ) 拨( ) 蘑( ) 菇( )
胡( ) 泼( ) 磨( ) 姑( )
胡乱
拨动
活泼
蘑菇
磨坊
蘑菇
姑妈
葫芦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课堂演练
二、根据课文填一填。
垂柳把溪水当作( ),
山溪像( )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 ),
钓竿上立着( )。
忽然( )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 )和( )。
梳妆的镜子
绿玉带
染绿了
一只红蜻蜓
扑腾一声
鱼儿
笑声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溪边》《江上》两首小诗的?
朗读
想象
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一幅“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利用插图等
溪 边
把 当作梳妆的 ,
像 一样平静。
给溪水 了,
上立着一只 。
忽然 一声 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 和 。
垂柳
溪水
镜子
山溪
绿玉带
人影
染绿
钓竿
红蜻蜓
扑腾
人影
鱼儿
笑声
背一背
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溪边,感受到乡村孩子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一群水乡孩子在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那漫步雨后的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找一找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孩子们在林中采蘑菇。
林中采蘑菇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顶着菌盖比作头戴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
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几个有趣的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展现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无穷趣味。
总结提升
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树下嬉戏
街头看书
林中漫步
树下嬉戏
感觉不到炙热的阳光,
只听见百灵鸟在枝头歌唱,
孩子们欢快地做着游戏,
嘴角露出了一丝丝甜美的微笑。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江上戏水:鸭子 孩子戏水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童真、童趣
结构梳理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
拓展延伸
花 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 下
黄桷(jué)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
被雨水冲洗后的样子
太阳向上一蹦,就跳出了地平线
一、优美语言我欣赏。
课堂演练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A.表示反语,具有讽刺否定的意思。
B.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C.表示特指,特指水性好的孩子。
C
二、关于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草地放风筝
运动场上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