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新课标)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1.A、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分布跨越多条等高线,没有沿等高线分布,A错误;
B、读图1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大多沿溪流分布,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B正确;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读图1可知,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大部分传统民居分布在公共建筑上游河段,C错误;
D、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并未沿公路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B。
2.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吊脚设计,通风透气,人住上层可以避免潮湿,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A错误;
吊脚楼以竹木结构为主,在当地建造可以就地取材,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B错误;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 双凤村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C正确;
视觉美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乡村公共空间,根据题干可知,其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是从事商贸活动的地方,没有体现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流经传统民居河流的下游,没有体现均衡性,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新课标)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如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如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5.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C
5.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商业区(占地最小):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环路或高速公路交汇处);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地势高、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外围;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布局。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两侧分布;布局理由:地价低;保护城区环境;交通便利。绿化带:位于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功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4.根据材料“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可知,规划容积率最高的产业园应该是楼层最高且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的产业,图中四类产业园中,II所代表的软件产业园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规划容积率应最高;III所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园的原料、产品等一般体积、质量较大,不适合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机械装备产业园的楼层应最低,规划容积率也最低,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可知,对于生活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低,那么绿化、道路、游乐设施等所占的地块比例也就越大,生活的舒适度也越高,①正确;政府部门为了使该生活居住区与城区建筑相协调,故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③正确;建筑物的质量主要与施工材料、技术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相关,与容积率关系较小,②错误;城市土地价格主要受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规划低容积率对土地出让价格影响相对较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新课标)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如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从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气温较高 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 D.夏季降水较多
7.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土层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8.如图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A
7.B
8.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该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根据材料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相对高差较大,冬季时该地区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
B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所以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
C、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
故答案为:A。
7.B、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广布,易被流水侵蚀,地表水不易保存,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
A、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
C、该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
D、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地形相对封闭,相对高差较大,冬季时该地区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②④正确;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③错误;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水热条件差异大的条件,即纬度较低且垂直差异明显的地区,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新课标)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a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10.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量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A
10.B
11.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成土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9.A、根据材料可知,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土壤深度最浅,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
B、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
CD、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和波动最大的都是Ⅲ曲线,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BCD、根据上题分析可知,I曲线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则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
A、降水量差异不大,A错误。
故答案为:B。
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使得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石子覆盖土壤,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56分。
12.(2024·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促使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在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开设。然而,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东京中心城区的活力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进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如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
(1)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布局对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响。
(3)指出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说明大型购物中心向东京中心城区再集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在2000年前,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00年后,向外围地区扩散。
(2)交通布局完善,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更容易到达购物中心;交通线路多样,使得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更广;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相邻,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
(3)特点:集中在外围地区。原因:地价较低,降低企业成本;土地面积较大,利于大型仓库的建设,满足仓储需求;交通便利,提高物流效率。
(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际大都市,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市场广阔;服务业发达,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城市功能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的大型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东京市的中心城区。而2000年以后,其大型购物中心的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范围开始向外逐渐拓展,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尤其是外围地区增加数量较多,中心城区增加数量相对较少。
(2)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了交通线路布局,提高了交通的可达性,促进了人口向该地区流动的可能性,更容易达到购物中心;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这也加大了购物中心向外的辐射范围,扩大了其客源市场;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相邻,促使配送条件的改善,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
(3)读图可知, 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原因可以从低价、土地面积、交通条件等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外围地区在公路沿线或沿公路交通线发展,交通便利,可以题干物流效率;仓储的规模相对较大,其占地面积大而外围土地用地空间大,且土地成本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4) 大型购物中心向东京中心城区再集聚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配套服务、政策条件等角度分析。材料提及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促使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政府引导都市圈再城市化,其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并且逐渐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使其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东京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强大的消费水平,市场广阔;读图可知,东京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便利;东京中心城区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
【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②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③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④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⑤地价:大型综合购物中信一般布局在地价高的地方,零售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地价低的地方。
13.(2024·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答案】(1)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分解缓慢,利于泥炭的积累;降雪多,增加湿地水量;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湿地水体清澈,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2)差异:典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高向低,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低向高;典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小。
(3)地势平坦的台地,保证水流在局部洼地汇聚;周边需要有较高的地形,在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
(4)雨养型泥炭湿地形成后,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湿地与外界水体的交换减少,导致水中营养元素难以得到补充;湿地水中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利用,导致水中营养元素减少;雨养型泥炭湿地以藓类为主,藓类植物能够吸收并储存水分和营养元素,进一步减少了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
(5)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能够保持湿润状态;雨养型泥炭湿地中的水流由低处流向高处,水分容易积聚,形成过湿的环境。
【知识点】成土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影响泥炭湿地发育的因素可以从气温、降水、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分解速度更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可以增加湿地水量。
(2)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典型的泥炭湿地位于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3) 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可以从地势起伏、水流方向、营养物质等角度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地势平坦的台地,保证水流在局部洼地汇聚;读图可知,周边地区,地势较高,在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
(4)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养物质减少;湿地水中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利用,导致水中营养元素减少;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吸收并储存水分和营养元素,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
(5)垫状泥炭藓类生长的地区,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能够保持湿润状态;雨养型泥炭湿地是地势平坦的台地,水流由高处流向低处,水分容易积聚,形成过湿的环境。
【点评】沼泽或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如我国主要湿地的成因总结如下:①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 / 1【高考真题】202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新课标)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新课标)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如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如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5.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新课标)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如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从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气温较高 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 D.夏季降水较多
7.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土层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
8.如图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新课标)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据图a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10.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量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56分。
12.(2024·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促使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在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开设。然而,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东京中心城区的活力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进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如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
(1)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布局对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响。
(3)指出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说明大型购物中心向东京中心城区再集聚的有利条件。
13.(2024·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1.A、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分布跨越多条等高线,没有沿等高线分布,A错误;
B、读图1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大多沿溪流分布,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B正确;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读图1可知,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大部分传统民居分布在公共建筑上游河段,C错误;
D、读图1可知,传统民居并未沿公路分布,D错误。
故答案为:B。
2.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吊脚设计,通风透气,人住上层可以避免潮湿,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A错误;
吊脚楼以竹木结构为主,在当地建造可以就地取材,不是转角设计的目的,B错误;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 双凤村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C正确;
视觉美观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乡村公共空间,根据题干可知,其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是从事商贸活动的地方,没有体现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流经传统民居河流的下游,没有体现均衡性,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4.C
5.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商业区(占地最小):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环路或高速公路交汇处);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地势高、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外围;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布局。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两侧分布;布局理由:地价低;保护城区环境;交通便利。绿化带:位于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功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4.根据材料“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可知,规划容积率最高的产业园应该是楼层最高且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的产业,图中四类产业园中,II所代表的软件产业园能够适应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规划容积率应最高;III所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园的原料、产品等一般体积、质量较大,不适合在高楼层进行生产,因此机械装备产业园的楼层应最低,规划容积率也最低,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可知,对于生活居住区来说,容积率越低,那么绿化、道路、游乐设施等所占的地块比例也就越大,生活的舒适度也越高,①正确;政府部门为了使该生活居住区与城区建筑相协调,故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③正确;建筑物的质量主要与施工材料、技术和施工要求等因素相关,与容积率关系较小,②错误;城市土地价格主要受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规划低容积率对土地出让价格影响相对较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A
7.B
8.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①纬度位置—热量—温度带。②海陆位置—水分—植被类型及长势情况。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热—植被类型、数量及长势。④土壤—水分、肥力、类型。⑤水文—水源。
(2)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陆分布范围)①地形:如由于处在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温带荒漠带;②洋流:西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③水源:如荒漠地区出现绿洲;④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该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根据材料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相对高差较大,冬季时该地区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
B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所以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
C、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
故答案为:A。
7.B、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广布,易被流水侵蚀,地表水不易保存,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
A、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
C、该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
D、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地形相对封闭,相对高差较大,冬季时该地区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②④正确;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③错误;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水热条件差异大的条件,即纬度较低且垂直差异明显的地区,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A
10.B
11.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成土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9.A、根据材料可知,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土壤深度最浅,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
B、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
CD、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和波动最大的都是Ⅲ曲线,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BCD、根据上题分析可知,I曲线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则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
A、降水量差异不大,A错误。
故答案为:B。
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使得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石子覆盖土壤,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1)在2000年前,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00年后,向外围地区扩散。
(2)交通布局完善,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更容易到达购物中心;交通线路多样,使得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更广;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相邻,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
(3)特点:集中在外围地区。原因:地价较低,降低企业成本;土地面积较大,利于大型仓库的建设,满足仓储需求;交通便利,提高物流效率。
(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际大都市,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市场广阔;服务业发达,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城市功能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的大型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东京市的中心城区。而2000年以后,其大型购物中心的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范围开始向外逐渐拓展,空间分布范围扩大,尤其是外围地区增加数量较多,中心城区增加数量相对较少。
(2)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了交通线路布局,提高了交通的可达性,促进了人口向该地区流动的可能性,更容易达到购物中心;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这也加大了购物中心向外的辐射范围,扩大了其客源市场;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相邻,促使配送条件的改善,增加了购物的便利性。
(3)读图可知, 东京都市圈网购物流中心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原因可以从低价、土地面积、交通条件等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外围地区在公路沿线或沿公路交通线发展,交通便利,可以题干物流效率;仓储的规模相对较大,其占地面积大而外围土地用地空间大,且土地成本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4) 大型购物中心向东京中心城区再集聚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配套服务、政策条件等角度分析。材料提及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促使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政府引导都市圈再城市化,其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并且逐渐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使其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东京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强大的消费水平,市场广阔;读图可知,东京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便利;东京中心城区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能够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
【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②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③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④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⑤地价:大型综合购物中信一般布局在地价高的地方,零售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地价低的地方。
13.【答案】(1)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分解缓慢,利于泥炭的积累;降雪多,增加湿地水量;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湿地水体清澈,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2)差异:典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高向低,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低向高;典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小。
(3)地势平坦的台地,保证水流在局部洼地汇聚;周边需要有较高的地形,在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
(4)雨养型泥炭湿地形成后,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湿地与外界水体的交换减少,导致水中营养元素难以得到补充;湿地水中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利用,导致水中营养元素减少;雨养型泥炭湿地以藓类为主,藓类植物能够吸收并储存水分和营养元素,进一步减少了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
(5)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能够保持湿润状态;雨养型泥炭湿地中的水流由低处流向高处,水分容易积聚,形成过湿的环境。
【知识点】成土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影响泥炭湿地发育的因素可以从气温、降水、生物数量、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等。寒冷的气候,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相对较弱,分解速度更为缓慢,有机质的累积相对更多;气候寒冷,冬季时会有季节性冻土发育,而季节性冻土不利于下渗和淋溶作用,更有利于泥炭的累积;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可以增加湿地水量。
(2)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典型的泥炭湿地位于低洼地区,局部的洼地水流会从四周向中部汇集,同时洼地内湿生植物生长,其生物量较大;而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会从中部向四周散开,由于湿地水中氮磷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故其生物量相对较小。
(3) 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可以从地势起伏、水流方向、营养物质等角度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雨养型泥炭湿地是地势平坦的台地,保证水流在局部洼地汇聚;读图可知,周边地区,地势较高,在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
(4)材料提及雨养型泥炭湿地是指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地区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其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由于缺少了周边营养物质的汇集,其营养物质还在向外不断流失,使其营养物质减少;湿地水中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利用,导致水中营养元素减少;伴随着营养物质的贫瘠,藓类等耐贫营养的生物数量生长,吸收并储存水分和营养元素,故水中营养元素逐渐减少。
(5)垫状泥炭藓类生长的地区,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能够保持湿润状态;雨养型泥炭湿地是地势平坦的台地,水流由高处流向低处,水分容易积聚,形成过湿的环境。
【点评】沼泽或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如我国主要湿地的成因总结如下:①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的形成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