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18: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七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截图);认识了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到那豪迈旷达的将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领略了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人叫——周恩来,你对他有什么了解?你通过预习知道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3.是的,周恩来从小努力读书,发奋图强,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4.课题比较长,谁来试着读一读?①字正腔圆,很准确。②这么长的题目,要读好停顿。
“崛”是本课的生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在这里应该选哪一个解释?兴起。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板书)
5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了吗?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6.是啊,让中华振兴起来就是让中华变得怎样呢?(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
让我们带着理解读好课题。
7.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96页,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大家都读完了吗?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了吗?
大家都读完了吗?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1)读准确,读得真准。
(2)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周恩来有关。
(3)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介绍一下周恩来吗?(连词成句概括)
预设:周恩来在12岁那年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校长是魏校长。
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
后来啊他随着伯父来到了东北上学,学校在——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在那上学的时候,他们的校长是——魏校长。
你看这样一说咱们就了解了周恩来的基本情况。
3.还有一组词语请大家来读一读: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志者当效此生
(1)读准确的同时,还读好了停顿,真好。
(2)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尤其关注红色的字体。
你知道“家父”是什么意思吗?(家中的父亲)
(3)你有什么发现?用词简洁,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一样。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所以这些词语带有一些文言文色彩。
(4)现在你能用自己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明理就是要明白读书的意义,太好了,我们可以拆字解词来理解。
门楣是指大门横框上的一根横木,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读书,你们家的大门才配得上门楣,它可是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换个词也叫光宗耀祖。你看,理解短语中的关键词就能明白大概意思。
当效此生,当效此生又是什么意思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可以联系前文,此生是指谁?指周恩来,效是效仿。当效此生就是向周恩来学习。
读一读,把它们牢牢地记在心中。
三、梳理文脉
读着这些文言色彩的词语,我们仿佛就回到了100多年前,看到了修身课上的场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0小节,想一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着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先和同桌试试吧。
1.说得很完整,也很具体。但是概括故事内容,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把语言说得更加简洁明了。
2.谁再来试一试?真不错,长长的课文读短了。
预设:他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还有同学们,不过一句话概括要变得再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告诉大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连赞叹。
(1)你看写了这么多人物,其实作者想要写的是谁呀?周恩来,他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2)所以他说的这句话也很重要,你看还是课题呢,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谁再来试着说一说,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说得简洁明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你看,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就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一句话,多好。
(5)同学们,周恩来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所以他是从小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所以我们就说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板贴)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啊,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这跟他耳闻目睹的故事有关。(出示后两幅图)
4.请你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11-17自然段,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11-14,15-17,同学们找的都很准。
5.时光流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周恩来12岁那年刚来东北奉天时的情景。
(1)请两位同学们分别当周恩来、伯父,其他人读旁白。
(2)同学们听,伯父说了些什么?
(3)这些事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中华不振)
(4)这是周恩来听到的,所以我们说他耳闻了中华不振。(板贴)
6.除了听到了,周恩来还看到什么呢?(板贴)
(1)中国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没有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还训斥她。
(2)是啊,周恩来亲眼所见中国女人身上的悲惨遭遇。
(3)师引读,周恩来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读一读这段话。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4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对,他看到了中国女人受到了欺侮,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7.三个小故事,三幅图,现在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清晰完整地说说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
(1)你看利用关联词,理清了关系,把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变成了一个大故事。不简单,谁也想来试试。用上了“之所以…是因为…”抓住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事情讲简洁明了。
(2)同学们,你们看文章给我们写了这样三个画面,讲了三个小故事,要是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给他排一排,你会怎么排呢?然而作者是这样安排的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先写事情的结果,再写起因和经过,这样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倒叙(板贴)
(3)把结果写在最前面有什么好处呢?(激发兴趣,引人入胜,印象深刻,体现重要)
四、精读
1.是啊,修身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刻,让我们再回到这节修身课上。
(1)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引读: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我们请三位同学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其他同学们听听他们的志向,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三位同学的回答或为明白道理,或为家人或家族,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为自己读书。
2.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什么?
(1)也许他想到了伯父的话。是啊,他想到了中华不振,言犹在耳。
(2)他脑海中浮现了妇女被欺负的画面。没错,他想到了国人受辱,却无力反抗。
(2)也许他想到了东北沦陷,国家被侵略。说得多好,他想到了山河破碎,国家蒙羞。
3.是啊,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外国人横行霸道,国人却民不聊生。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的巡警居然还要为外国人撑腰;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卑微至极。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周恩来,你会怎样来表达你的心声?请你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①字字有力,声音坚定,我听出来了,这是你心底的誓言。②声音洪亮且干脆,你想向全世界宣告你的志向。③如此响亮的回答这肯定是你一生铭记在心的志向啊。我听出来这是你伟大的抱负、决心。
5.当听到周恩来如此非同一般的答案。魏校长——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广阔胸怀,他瞪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连问几遍) 一起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魏校长连声赞叹: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是魏校长对当时同学们说的话,也是魏校长对今天的我们说的话,来吧,让我们魏校长的这句话认真地记录下来。
7.不着急,要想写好这句话,我们还得写好这个生字,“效”,效字跟我们中国人一样懂谦让,交的捺变成点,反文撇穿插,这样写才好看。让我们把这句话写在书签上。
这句话我们写在纸上,也要记在心里,让我们再来读好。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5年,距今110多年历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读书?其实,每个时代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就像今年,我们面临着疫情。其实,不仅是同学们,这也是我,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8.那周总理为什么会小小年纪立下这样的志向?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其他两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