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6 21: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第 十二 册 第 一单元 课题:1北京的春节 日期:
班级: 人数: 课时:1.2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难点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学生分析: 对于喝腊八粥、除夕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元宵节赏灯等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熟悉的,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是体会作者如何把这些风俗介绍得生动有趣,所以,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语言、活动项目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课时
活动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预设
一课前预习: 1.搜集了资料,了解作者老舍和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把课文读两遍,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认写生字:醋、饺、拌、擦、眨、宵、燃、戚、旦、贩、摊、轿、骆、驼、浒 (2)会写新词: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间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光景、截然不同、燃放、亲戚、拜年、寺院、轿车、骆驼、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外 3.阅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写北京的春节的?
二、检查预习、读通句子。 1.出示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zheng) 空竹 口琴 更 (gēng)新 鞭 (biān)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xiāo) 间 ( jiàn)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 (fèn)外 2.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空竹 走马灯 翡翠色 张灯结彩…… 3.你了解文章的作者吗?文章语言有一种特点——“京味儿”。 (1)作者简介。 (2)读一读下面有“京味儿”的词语。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3)读一读句子,你也能感受到“京味儿”。 (出示课文加点句子)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练习朗读,注意读出京味儿。 读一读,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三、梳理文脉 1.整体感知 2.再读读课文,读完想一想: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出示表格与阅读提示 时间活动
(3)分清详略: 3.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根据表格默读课文,并尝试完成表格。 3.再读课文,你觉得哪些活动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写得比较简单?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4.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默读思考,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京味儿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九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第二课时
活动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预设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指名交流 课件显示表格
二、学习课文 感悟北京独特的风俗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学习腊八粥这一部分 出示: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二、学习除夕这一部分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作者是怎么写出除夕的热闹的? (抓住除夕这一天的各种活动,从声音、颜色、样子等多角度去观察的。) 三、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 出示这一小节,引导学生思考: 这一天,与除夕截然不同?你们看出哪里不同了?(除夕忙碌,初一清闲) 四、学习元宵节这一部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说说你对腊八粥的了解。 2.读读文中描写腊八粥的部分,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话? 自由朗读除夕这一小节,说说除夕 给你什么印象? (从第一句中心句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这一天,你们一般会做些什么?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写的? (分类、对比) 1.为什么说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 2.读读课文,你看到了哪些花灯? 3.展开想象,尝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说你还看到 那些花灯。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比较阅读 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作业: (1)推荐阅读梁实秋的《北京的春节》比较异同。 2.尝试写写你家乡的一个风俗。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喜庆 热闹 忙碌 ) 腊八 腊八粥 比喻(小型农产品展览会) 除夕 真热闹 中心句 正月初一 男人 女人 小孩子 逛庙会 分类 对比 元宵节 看花灯 排比(有的……有的……有的……) 详略得当 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