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老山界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咽(yè) 蜷曲(juǎn) 道谦(qiàn)
B.惊惶(huáng) 澎湃(péng) 咀嚼(jué)
C.悬崖(yá) 闪铄(shuò) 篱笆(lí)
D.欺诲(wǔ) 点缀(zhuì) 酣睡(hān)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B.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C.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D.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陆定一,江苏省无锡人,作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山界”是“越城岭”的土名,文题用土名,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B.《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文中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陆定一的小说《灯光》,由衷地赞叹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D.红军长征由1934年10月开始,经历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____
①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③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
④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⑤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
A.①③⑤④② B.①②④③⑤ C.⑤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⑤④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
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
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
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
队的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老山界》选自 ,作者 ,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7.根据拼音写汉字。
yáo mín jūn fá jiǎo zū
kē juān qī wǔ zhǔ zhōu
chéng fàn qiào bì gū lu
diǎn zhuì pí juàn qīng xié
8.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苛捐杂税
澎湃
灌输
篱笆
9.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攀谈:
细切:
:指繁重的捐税。
:畅快地入睡。
三、语言表达
10.【活动三:传承精神】
陆定一记录了红军长征中一群来自二十世纪的“00后”翻越老山界的伟大壮举, 一百年后的我们也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请仿照画线的语句,将下面的哲言补充完整。
百年前,有你们,一群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00后”以青春的信仰叩开历史的大门;
百年后,有我们,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交汇之际,我愿,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我愿,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老山界(节选)
(一)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墟民攀读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苟捐杂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悔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二)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宇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宇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三)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11.下列对选文(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的( )
A.“照着习惯”说明男人不了解红军,也可以看出军阀对百姓的欺压程度之深。
B.瑶民深受苟捐杂税之苦,“早些来就好了”说明瑶民抱怨红军未能及早到来。
C.了解到红军和自己同样不易,瑶民“道歉”的行为体现出百姓真诚朴实的内心。
D.“还是”反映出红军高度自觉,关心人民疾苦,即使送整袋子米也不觉得勉强。
12.下列对选文(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的( )
A.“奇观”指神奇的自然景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偏僻山区独有的山川面貌。
B.“奇观”向读者展现了一支不畏艰险、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C.“奇观”形象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也暗示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绵延不绝。
D.“奇观”间接传达出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叹之情。
13.下列对选文(三)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处处”表现了女医务工作者对战友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B.“矮子”展示了红军一夜攀登的效果,反衬老山界的高耸。
C.“笨重”体现出红军因人员、装备的繁冗而导致战斗力不强。
D.“仍旧”表现了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翻越高山后的兴奋。
阅读提升
(一)密营(节选)
童村
①那天傍晚,她拨开洞口的矮树区,小心翼翼地从密营里走出来,十分警惕地看了一下四周,确定已经很安全了,这才抱着一只水罐,紧贴着崖壁向溪边走去。
②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而那条小溪,就在密营百步开外的地方。
③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
④循声望去,她看到了一个影子,那影子就躲在溪边茂密的草丛中,伸长脖子,把整个头探向了水面。猛然间抬起头来,抖了抖唇边的水滴,回过头去叫了一声。
⑤那叫声把她逗笑了,原来是一只狍子。
⑥她已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他也没有。她可以吃野果,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
⑦那只狍子来得可真是时候。她想,这可真是天赐的美味。她边想着,边瞄准。
⑧但是,她的目光越过准星,突然看到一只小狍子从一旁的草丛里走出来。那只小狍子太小了,一步三晃,总是站不稳。
⑨它一定是那只狍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枪收了回来。
⑩这当儿,“砰”的一声枪响,把她吓了一跳,那只狍子应声倒了下去。 小狍子慌乱地站在那里,看着倒在地上的妈妈,声音凄切地呼唤它,很快, 一群人从对面的坡地上跑过来, 一边跑着,一边兴奋地喊着什么。
她听出了这是日本人的声音, 一颗心旋即又提了上来。那些人跑到那只狍子倒下的地方,把它从那片被血染红的草丛里拾起来,和那只被吓坏了的小狍子捆在一起。头也不回地抬走了。
那声枪响,让他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努力挣扎着身子,半晌才从地上坐起来,之后,他就像一个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一样, 一寸一寸走向洞口。
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咬牙坚持着再次站稳之后,他抬眼看到,她怀里抱着那只水罐,已经快要来到洞口了。
“你终于能走……”她说。她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他说:“我听到了枪响,到底怎么了 ”
“他们又来了。”少顷,她说。
他知道“他们”是谁。从上个冬天开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两个月前,抗联队伍不得不翻山越岭走上西征的道路。
西征路上的第一仗,他腿部就中弹负伤了,无法跟着队伍一起西进了。不但他不能,就连她也不能了。后来,他们就来到了这座密营。
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她必须经常离开密营,跑到山林深处,把一些老鸪眼树皮扒下来,熬成膏药,敷到他的伤口上,这种树皮,治疗枪伤效果很好,他的伤渐渐地好了起来。可是话却越来越少了。
她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在这天夜里,她梦见了那只小狍子,还有黑洞洞的枪口,看到那枪口,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 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
他使劲拉了一下她的胳膊,把她拉醒了。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咱们去找部队吧!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明天咱就走!”他的话很坚决。
她望着他,不无担心地问道:“你真的能走 ”
他咬着牙,嘴里蹦出了一个字:“走!”
天要放亮的时候,她搀着一瘸一拐的他,终于离开了山缝里的那座密营,就这样一步一步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着,山林里到处充满了危险,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队伍。
但是,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助读资料】①密营:抗战时期一种特殊形态的根据地,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存实力、存放给养和救治伤员而建立的秘密营地。②文中“她”和“他”的原型分别是东北抗日联军英雄杨贵珍和宁满昌。
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共读了小说《密营》,请你完成以下阅读探究任务。
14.【鲜活人物我来谈】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她” 请简要概括。
15. 【动人情节我来析】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第①段写“她”梦见小狍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16.【精彩语言我来赏】修辞用得好,词语用得妙,往往会使小说语言更具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①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
②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
17.【细腻情感我来品】朗读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小说第③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请说明理由。
①咱们去找部队吧!
②明天咱就走!
18.【深刻主题我来探】阅读了【助读资料】后,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用真实名字好,有同学则认为用“她”和“他”好。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鸣咽”和“蜷曲”的注音是正确的,但“道谦”应为“道歉”,谦字在此处是表示歉意的意思,而不是谦卑。
B. 惊惶(huáng) 澎湃(péng) 咀嚼(jué) 所 有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是正确的 。
C. 悬崖(yá) 闪铄(shuò) 篱笆(lí)悬崖”和“篱笆”的注音和字形都是正确的,但“闪铄”应为“闪烁”,表示光或物体忽明忽暗地摇动 。
D. 欺诲(wǔ) 点缀(zhuì) 酣睡(hān)点 缀”和“酣睡”的注音和字形都是正确的,但“欺诲”应为“欺侮”,表示侮辱或欺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B
【解析】【分析】B:错误。“向上看”和“向下看”的内容是并列句,“天空”后应该是分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3.【答案】C
【解析】【分析】C.有误。小说《灯光》的作者是王愿坚。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4.【答案】A
【解析】【分析】首句是 ,写到了山顶“我”突然想起要为红军立碑的事情。其次是③,写“我”想完之后开始休息。再次是⑤写“我”在休息时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几个人。接着是④写队伍能成功翻越山的原因。最后是②,总结我们的队伍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写与瑶民攀谈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答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陆定一
【解析】【分析】第一个空格前面提到的是“《老山界》选自”,这表明我们需要填写的是《老山界》这本书或文章出自哪里。在提供的答案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就是答案。这告诉我们,《老山界》这篇文章是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本书中选取的。第二个空格前面是“作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填写《老山界》这篇文章的作者。在答案中,“陆定一”就是作者的名字此外,题目还给出了作者的一些背景信息,即“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作者。
故答案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 陆定一 。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7.【答案】瑶民;军阀;缴租;苛捐;欺侮;煮粥;盛饭;峭壁;骨碌;点缀;疲倦;倾斜
【解析】【分析】 瑶民:第一个空应该填写“瑶民”,指的是居住在瑶族的民众。这个词汇与后面的“军阀”形成了对比,暗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军阀:第二个空应填写“军阀”,指的是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内拥有军事力量并掌控政治权力的将领或势力缴租:第三个空应填写“缴租”,指的是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向地主或国家交纳的土地使用费 苛捐:第四个空应填写“苛捐”,指的是不合理的、过高的捐税。这个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压迫和剥削 欺侮:第五个空应填写“欺侮”,指的是对他人进行侮辱或欺压。这个词汇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弱者受到强者欺凌的现象 煮粥:第六个空应填写“煮粥”,指的是将米或其他食材加水煮至糊状的过程。这个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生活艰难 盛饭:第七个空应填写“盛饭”,指的是将煮好的饭菜装入碗中。这个词汇与“煮粥”相呼应,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峭壁:第八个空应填写“峭壁”,指的是陡峭的岩石或山崖。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地形险峻或环境艰苦骨碌:第九个空应填写“骨碌”,在这里可能是形容物体滚动的声音或形态。 点缀:第十个空应填写“点缀”,指的是在整体中增加一些小的、装饰性的元素,使整体更加美观或生动疲倦:第十一个空应填写“疲倦”,指的是身体或精神感到疲惫或无力。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因生活压力或工作劳累而产生的疲惫感。倾斜:第十二个空应填写“倾斜”,指的是物体或地面不平整,向一侧倾斜。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建筑物的损坏或地形的变化。
故答案为: 瑶民; 军阀;缴租 ; 苛捐 ; 欺侮;煮粥 ; 盛饭;峭壁;骨碌 ; 点缀;疲倦 ; 倾斜。‘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8.【答案】kē;pài;guàn;lí
【解析】【分析】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意思是在既定的税收之外,又巧立名目,加收许多其它捐税。
澎湃,péng pài,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或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引申为冲击。
灌输,guàn shū,释义为灌注输送,也指将思想观念灌注给他人。
篱笆,lí ba,用木条、竹子、树枝、板皮、芦苇、秫秸、玉米秸或向日葵秸等编成或夹成埋在地上阻拦人或动物通行的障碍物,作用与院墙或校园周围的铁栅栏相同。
故答案为:kē;pài;guàn;lí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9.【答案】闲谈;形容声音细微急促;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解析】【分析】攀谈:闲谈;交谈。指互相交谈。为接近对方而与之交谈。
细切:细密,形容细小急促的声音。
苛捐杂税:在既定的税收之外,又巧立名目,加收许多其它捐税。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闲谈;形容声音细微急促;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解答时要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同时能够根据词义来推测词语,而且词语书写还要准确无误。
10.【答案】一群有光有热、独立张扬的“00后”以创新的精神奏响时代的乐章。
【解析】【分析】注意例句格式,言之合理即可,如:一群性格张扬、斗志昂扬的“00后”以奋斗的激情揭开时代的序幕。
故答案为:一群有光有热、独立张扬的“00后”以创新的精神奏响时代的乐章。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注意要联系横线处上下文,揣摩横线处句子语境,合理组织语言,同时注意仿照例句格式等隐形要求。
【答案】11.B
12.A
13.C
【解析】【点评】(1)(2)(3)这三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11.B:抱怨,错误。是期盼红军早点来。
故答案为:B
12.A:错误。奇观是指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宇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故答案为:A
13.C:导致战斗力不强,错误。红军装备冗杂,翻山过程困难重重,吃饭、睡觉、走路等,表现红军的顽强。
故答案为:C
【答案】14.做事谨慎,警惕性高;爱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有斗争经验;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15.内容上,表现了“她”善良、有爱心的 特点和他们所处环境之危险、日本部队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日本 侵略者的憎恶之情;结构上,既呼应上文日本人猎杀狍子的情节,又为下文“她”和丈夫离开密营寻找部队做铺垫。
16.①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营比作干瘪的果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密营小而隐蔽、很难被发现的特点。②这一句运用拟人和夸张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暮色来得急而快的特点,衬托“他”此时 紧张的心情。
17.①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他”意识到环境的危险,考虑自己的伤情,提出这个想法,希望得到妻子的认同。②应该用坚决的语气读。结合“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等语句可 知,此时“他”已拿定主意。
18.示例一:我赞同使用真实姓 名。因为这样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对这两位抗联英雄有更深刻的印象。示例二:我赞同使用“她”和“他”。因为文 中人物是广大抗联英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 性,能突出赞美广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4)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语气。
(5)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角度问题。叙述角度即用第几人称叙述,作者根据审美和预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如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里描写。第三人称:以旁观普身份讲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但显得不亲近。 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 ;若对象为物 ,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14.根据(3)段“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可
知,她做事谨慎,警惕性高,有斗争经验;根据(6)段“她可以吃野果,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可知,她疼爱自己的丈夫;根据(9)段“它一定是那只狍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枪收了回来”可知,她善良,有爱心;根据(27)段“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可知,她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故答案为: 做事谨慎,警惕性高;爱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有斗争经验;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15.从内容上看,“她梦见了那只小狍子”“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刻画出其
善良和有爱心的性格;而开枪的是日本人,结合(17)段“从上个冬天开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还写出了他们尽管在“密营”,但处境十分危险;从感情上看,“着急地扯着嗓子”“不管不顾地扑”除了表现善良、有爱心的品格,还含着对日本人毫无人性的憎恨;从结构上看,呼应了前文她没有开枪,日本人猎杀狍子的情节,使文章衔接紧密;同时为下文同意丈夫的建议,义无反顾去找部队埋下了伏笔。
故答案为:内容上,表现了“她”善良、有爱心的 特点和他们所处环境之危险、日本部队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日本 侵略者的憎恶之情;结构上,既呼应上文日本人猎杀狍子的情节,又为下文“她”和丈夫离开密营寻找部队做铺垫。
16.①从密营“小”“隐蔽”和对密营的比喻看,是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密营“很难被人发现”的特点。从修辞角度看,“密营”像“一颗干瘪的果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言其小和不引人注意,突出了“密”的特点。
②从“哗啦一下”和“把他撞个跟头”看,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他撞个跟头”的主语是“暮色”,又有拟人的意味;生动想象地刻画了“暮色”来的迅疾,烘托他听到枪声后焦躁不安的心情。
故答案为:①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营比作干瘪的果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密营小而隐蔽、很难被发现的特点。②这一句运用拟人和夸张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暮色来得急而快的特点,衬托“他”此时 紧张的心情。
17.①从(17) 段“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可知,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21)段“她”的噩梦放大了这种危险;(14)段“你终于能走了……”她说”为他离开的想法,提供了可能;(23)段“过了一会儿”说明是经过慎重思考的,本句“吧”字,体现出是商量的语气;因此,应该用商量的语气来读。
②根据前文“过了一会儿”的慎重思考和“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情况分析,可见,主
意已定;本句应读得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干净利落。
故答案为:①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他”意识到环境的危险,考虑自己的伤情,提出这个想法,希望得到妻子的认同。②应该用坚决的语气读。结合“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了。我已经想好了”等语句可 知,此时“他”已拿定主意。
18.开放题,赞同哪种观点都可,要答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果答赞同使用真实姓名,应扣住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人影响深刻和对英雄的怀念与尊重角度作答。如果赞同使用“她”和“他”,应扣住“她”和“他”是无数抗联战士的代表,不适用具体人名更具象征性和代表性,更能突出赞美群体这一主题。示例:我赞同使用“她”和“他”。因为文中人物是广大抗联英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突出赞美广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赞同使用真实姓 名。因为这样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对这两位抗联英雄有更深刻的印象。示例二:我赞同使用“她”和“他”。因为文 中人物是广大抗联英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 性,能突出赞美广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