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8 烃的衍生物--2025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专练】(含解析)
1.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下列实验室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误服重金属盐,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B.实验室电器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苯酚溅到皮肤上,先用NaOH溶液冲洗,再用清水冲洗
D.不小心打破温度计,导致水银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洒上硫黄粉并打开门窗通风
2.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
C.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3.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用氯气、ClO2、O3等物质对自来水杀菌消毒
B.氯化钠不能使蛋白质变性,但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用CO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以实现“碳”的循环利用
D.“神舟五号”运载火箭外表覆盖玻璃纤维织物,玻璃纤维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4.龙舟节即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有关端午节习俗中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黄米小枣粽子富含支链淀粉 B.撞鸡蛋活动中鸡蛋发生了化学变化
C.艾蒿中的纤维素可水解生成葡萄糖 D.龙舟表面涂上桐油可增强其耐腐蚀性
5.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点燃前,先检验其纯度 B.金属K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温度计中水银洒落地面,用硫粉处理 D.苯酚沾到皮肤上,先后用乙醇、水冲洗
6.某实验小组探究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提出猜想:
已知:ⅰ.
ⅱ.
实验步骤 实验装置及内容 实验现象
步骤1 如上图装置 反应结束后,A中生成红色固体,C无明显变化
步骤2 将A中混合物过滤,洗涤所得固体,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振荡 无明显现象
步骤3 取步骤2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向稀溶液中加入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
B.步骤3目的是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存在
C.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挥发的甲酸,防止干扰CO的检验
D.该实验中,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7.下列资源利用中,在给定工艺条件下转化关系正确的是
A.煤煤油 B.石油乙烯 C.油脂甘油 D.淀粉乙醇
8.仅用下表提供的试剂和用品,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用品
A 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溶液、溶液、氨水 试管、胶头滴管
B 制备乙酸乙酯 乙醇、乙酸、浓硫酸、饱和溶液 试管、橡胶塞、导管、乳胶管铁架台(带铁夹)、碎瓷片、酒精灯、火柴
C 制备溶液 溶液、氨水 试管、胶头滴管
D 利用盐类水解制备胶体 饱和溶液、蒸馏水 烧杯、胶头滴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不合理的是
实验事故 处理方法
A 被水蒸气轻微烫伤 先用冷水处理,再涂上烫伤药膏
B 稀释浓硫酸时,酸溅到皮肤上 用的NaHCO3溶液冲洗
C 苯酚不慎沾到手上 先用乙醇冲洗,再用水冲洗
D 不慎将酒精灯打翻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
A.A B.B C.C D.D
10.关于葡萄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有2种官能团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不能与溶液反应生成 D.经酶催化水解,可转化为燃料乙醇
11.在葡萄糖水溶液中,链状结构与环状结构的平衡关系及百分含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链状葡萄糖成环是-OH与-CHO发生加成反应的结果
B.链状葡萄糖成环后,分子中多了一个手性碳原子
C.三种葡萄糖分子相互转化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D.水溶液中,-D-吡喃葡萄糖比-D-吡喃葡萄糖稳定
1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应用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利用葡萄糖酸--内酯使豆浆凝固 B.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
C.将植物油氢化以便于运输和储存 D.利用明矾溶液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13.下列实验产生的现象中,是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向碘水中加入,充分振荡静置,水层接近无色
B.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用铂丝蘸取少量氯化铜溶液灼烧,火焰呈绿色
D.向乙酸乙酯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并微热,静置,溶液不分层
14.为完成下列各组实验,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完整的是(不考虑存放试剂的容器和连接装置)
实验序号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试剂
① 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长颈漏斗、烧杯 、碘水
② 制 启普发生器、试管、导管 固体、浓硫酸(70%)
③ 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 蒸馏水、NaCl固体
④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 试管、酒精灯、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10%葡萄糖溶液、新制的银氨溶液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列对物质性质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性质 解释
A 吡咯()和吡啶()均为平面分子,吡啶碱性较强 吡咯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参与形成了离域键,使得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B HF气体的摩尔质量测定值大于实际值 HF形成了分子间氢键
C 乙酸的酸性大于丙酸 烃基越长,推电子效应越大
D 18-冠-6识别钾离子,体现了超分子“分子识别”的特征 18-冠-6中,氧原子电负性大,带负电荷,通过离子键与钾离子作用
A.A B.B C.C D.D
16.某抗氧化剂Z可由如图反应制得:
下列关于X、Y、Z的说法错误的是
A.Y中元素的电负性:O>C>H
B.X和Y均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X可以发生加聚反应,也可以发生缩聚反应
D.一定条件下,1mol Z与足量水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mol
17.“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A.A B.B C.C D.D
1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相对应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 结论
A 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某无色溶液,试纸变红 该溶液是酸溶液
B 用酒精灯灼烧织物产生类似烧焦羽毛的气味 该织物含蛋白质
C 乙醇和浓硫酸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溴水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D 氯化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 氢氧化钠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强
A.A B.B C.C D.D
19.分解的“碘钟”反应美轮美奂。将一定浓度的三种溶液(①溶液;②淀粉、丙二酸和混合溶液;③、稀硫酸混合溶液)混合,溶液颜色在无色和蓝色之间来回振荡,周期性变色;几分钟后,稳定为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色→蓝色:生成 B.蓝色→无色:转化为化合态
C.起漂白作用 D.淀粉作指示剂
20.家务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A.用过氧碳酸钠漂白衣物:具有较强氧化性
B.酿米酒需晾凉米饭后加酒曲:乙醇受热易挥发
C.用柠檬酸去除水垢:柠檬酸酸性强于碳酸
D.用碱液清洗厨房油污:油脂可碱性水解
2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乙酰胺与盐酸混合共热:CH3CONH2+H2O+H+CH3COOH+NH
B.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Ag++2NH3·H2O=[Ag(NH3)2]++2H2O
C.向Na2S2O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S2O+2H+=S↓+SO2↑+H2O
D.一定条件下,由乳酸[CH3CH(OH)COOH]合成聚乳酸的化学方程式:
22.葡萄糖酸钙是一种重要的补钙剂,工业上以葡萄糖、碳酸钙为原料,在溴化钠溶液中采用间接电氧化反应制备葡萄糖酸钙,其阳极区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溴化钠起催化和导电作用
B.每生成葡萄糖酸钙,理论上电路中转移了0.1NA电子
C.葡萄糖酸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产物
D.葡萄糖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
23.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两者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石灰乳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体现了的碱性
B.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电路板,体现了的氧化性
C.制作豆腐时添加石膏,体现了的难溶性
D.用氨水配制银氨溶液,体现了的配位性
24.中国美食享誉世界,东坡诗句“芽姜紫醋炙银鱼”描述了古人烹饪时对食醋的妙用。食醋风味形成的关键是发酵,包括淀粉水解、发酵制醇和发酵制酸等三个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淀粉水解阶段有葡萄糖产生 B.发酵制醇阶段有产生
C.发酵制酸阶段有酯类物质产生 D.上述三个阶段均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25.化合物Z是合成抗肿瘤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中的含氧官能团分别是羟基、氨基、醛基
B.1molY最多能与新制的含的悬浊液发生反应
C.Z分子与足量的加成后所得分子中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D.X、Y、Z可用溶液和溶液进行鉴别
26.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A B.B C.C D.D
27.环六糊精(D-吡喃葡萄糖缩合物)具有空腔结构,腔内极性较小,腔外极性较大,可包合某些分子形成超分子。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环六糊精结构、超分子示意图及相关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六糊精属于寡糖
B.非极性分子均可被环六糊精包合形成超分子
C.图2中甲氧基暴露在反应环境中
D.可用萃取法分离环六糊精和氯代苯甲醚
2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元是核苷酸,下图是核酸的某一结构片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结构中的碱基相同,戊糖不同
B.碱基与戊糖缩合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缩合形成核苷酸,核苷酸缩合聚合得到核酸
C.核苷酸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
D.核酸分子中碱基通过氢键实现互补配对
29.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② 足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③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④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已知:室温下,H2C2O4的,
H2CO3的,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
B.酸性:,
C.H2C2O4有还原性,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
30.下列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A.醛、酮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其沸点比相应的烷烃要高
B.苯、甲苯、苯酚都能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苯酚更容易进行
C.冠醚是不同大小空穴的超分子,可以识别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
D.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表现了晶体的各向异性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误服重金属盐,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使其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盐反应,减少对人体的伤害,A正确;
B.电器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防止触电或电器发生爆炸伤人,B正确;
C.苯酚易溶于酒精,苯酚溅到皮肤上时应先用酒精洗去,再用水洗去酒精,C错误;
D.不小心打破温度计,导致水银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洒上硫黄粉消除水银,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D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动物的毛、皮、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A正确;
B.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碳的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用墨汁书写的字画历经千年仍不褪色,B正确;
C.竹子可用于造纸,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其造的纸的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C正确;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是硅酸盐,D错误;
故选D。
3.D
【详解】A.Cl2、ClO2、O3等物质具有强氧化性,能对自来水杀菌消毒,A正确;
B.氯化钠不是重金属盐,不能使蛋白质变性,但可用作食品防腐剂,B正确;
C.用CO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以实现“碳”的循环利用,C正确;
D.玻璃纤维织物是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
故选D。
4.B
【详解】A.黄米小枣粽子主要成分为支链淀粉,A正确;
B.撞鸡蛋活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鸡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错误;
C.艾蒿中的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葡萄糖,C正确;
D.桐油涂层能有效地抗氧化、抗腐蚀,D正确;
故选B。
5.B
【详解】A.H2为易燃气体,在点燃前需验纯,A正确;
B.金属K为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发生反应,不能用湿抹布盖灭,B错误;
C.Hg有毒且易挥发,温度计打碎后应用硫粉覆盖,使Hg转化为难挥发的HgS,C正确;
D.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物质中,苯酚沾到皮肤上后应立即用乙醇冲洗,稀释后再用水冲洗,D正确;
故答案选B。
6.C
【分析】A中硫酸铜和过量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甲醛反应,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挥发的甲醛,C装置检验是否有CO生成。步骤2检验固体产物,步骤3检验是否有碳酸根离子生成。
【详解】A.向稀溶液中加入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得到银氨溶液,A正确;
B.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步骤3目的是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存在,B正确;
C.甲醛易挥发,甲醛能与银氨溶液反应,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挥发的甲醛,防止干扰CO的检验,C错误;
D.C无明显变化,说明没有CO生成;步骤2没现象,说明反应生成铜;步骤3没现象,说明没有生成碳酸钠;该实验中,过量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可能发生的反应为,D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干馏的过程不产生煤油,煤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A错误;
B.石油分馏是利用其组分中的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将组分彼此分开,石油分馏不能得到乙烯,B错误;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C正确;
D.淀粉是多糖,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D错误;
故答案选C。
8.A
【详解】A.MgCl2溶液、AlCl3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时现象相同,分别产生白色Mg(OH)2、Al(OH)3沉淀,不能比较Mg(OH)2和Al(OH)3碱性的强弱,从而不能比较Mg和Al的金属性强弱,可将氨水换成过量的NaOH溶液,A项不能实现实验目的;
B.在一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乙醇、浓硫酸、乙酸,并且放入几粒碎瓷片,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如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小心加热,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收集乙酸乙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B项能实现实验目的;
C.向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首先产生蓝色Cu(OH)2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的[Cu(NH3)4]SO4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4NH3 H2O=[Cu(NH3)4]SO4+4H2O,C项能实现实验目的;
D.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D项能实现实验目的;
答案选A。
9.B
【详解】A.被水蒸气轻微烫伤,先用冷水冲洗一段时间,再涂上烫伤药膏,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酸溅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的NaHCO3溶液,故B错误;
C.苯酚有毒,对皮肤有腐蚀性,常温下苯酚在水中溶解性不大,但易溶于乙醇,苯酚不慎沾到手上,先用乙醇冲洗,再用水冲洗,故C正确;
D.酒精灯打翻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可以隔绝氧气,也可以降温,故D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根据葡萄糖结构简式可知,含有羟基和醛基2种官能团,A正确;
B.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
C.葡萄糖只含有醇羟基和醛基,不能与溶液反应生成,C正确;
D.葡萄糖不能水解,经酶催化氧化可转化为燃料乙醇,D错误;
故选D。
11.C
【详解】A.由链式葡萄糖和环状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可知,链状葡萄糖成环是-OH与-CHO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B.链状葡萄糖成环后,醛基变为羟基,醛基中的碳原子变为手性碳原子,分子中多了一个手性碳原子,故B正确;
C.三种葡萄糖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水溶液中,-D-吡喃葡萄糖比-D-吡喃葡萄糖含量高,更易形成-D-吡喃葡萄糖,说明-D-吡喃葡萄糖比-D-吡喃葡萄糖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12.C
【详解】A.豆浆的凝固过程属于胶体的聚沉,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项不选;
B.含氟牙膏预防龋齿涉及难溶电解质间的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选;
C.植物油氢化即植物油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选;
D.明矾中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可用于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主要成分为],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选;
答案选C。
13.B
【详解】A.向碘水中加入,充分振荡静置,水层接近无色,该过程为萃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A错误;
B.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溶液紫色褪去,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B正确;
C.用铂丝蘸取少量氯化铜溶液灼烧,火焰呈绿色,为金属的焰色,体现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与氧化还原无关,C错误;
D.向乙酸乙酯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并微热,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乙醇被溶解,乙酸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性乙酸钠,静置,溶液不分层,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D错误;
答案选B。
14.D
【详解】A.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需要用分液漏斗,不是长颈漏斗,A错误;
B.制取SO2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固体易溶于水,不成块状,启普发生器不能控制,应该用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来制取,B错误;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仪器中还缺少胶头滴管,C错误;
D.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用试剂是:10%葡萄糖溶液、新制的银氨溶液,用温水浴加热,所用仪器有试管、酒精灯、烧杯、量筒、胶头滴管,D正确;
答案选D。
15.D
【详解】A.吡咯是一个五元杂环化合物,其中氮原子与两个碳原子相连,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在吡咯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参与了芳香环的形成,这使得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减弱了其碱性,A项不符合题意;
B.HF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可形成缔合分子,摩尔质量测定值大于实际值,B项不符合题意;
C.烃基越长,推电子效应越大,使得羧基中羟基的极性减弱,C项不符合题意;
D.氧通过配位键与钾离子作用,不是离子键,D项符合题意;
本题选D。
16.B
【详解】A.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增大可知,Y中元素的电负性:O>C>H,A正确;
B.已知同时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结合题干有机物结构简式可知,X中不含手性碳原子,Y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即与-NH2相连的碳原子,B错误;
C.由题干X的结构简式可知,X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聚反应,同时含有酚羟基且邻位有2个H,可以与醛发生缩聚反应,同时含有酚羟基和羧基能够通过酯化反应发生缩聚反应,C正确;
D.由题干Z的结构简式可知,Z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酚羟基且邻位有2个H,一定条件下,1mol Z与足量水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mol,D正确;
故答案选B。
17.C
【详解】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错误;
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骨骼(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胶原蛋白等,无机质包括质和磷质等)组成,B错误;
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
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
故选C。
18.B
【详解】A.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某无色溶液,试纸变红,该溶液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溶液,也有可能是显酸性的盐溶液,A项不符合题意;
B.动物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类似烧焦羽毛的味道,若用酒精灯灼烧织物产生类似烧焦羽毛的味道,说明该织物含有动物纤维,含有蛋白质,B项符合题意;
C.乙醇和浓硫酸加热,会产生很多产物,如加热温度在170℃,主要产物为乙烯;如加热温度在140℃,主要产物为二乙醚;同时乙醇可在浓硫酸下脱水生成碳单质,继续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其中的产物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乙烯,C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的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的碱性无关,不能由此得出氢氧化钠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C
【分析】分析该“碘钟”反应的原理:①在Mn2+的催化下H2O2与IO反应生成I2,在淀粉指示剂的作用下溶液变蓝色;②生成的I2又会与H2O2反应生成IO,使溶液变回无色;③生成的I2可以与丙二酸反应生成琥珀色的ICH(COOH)2,溶液最终会变成蓝色。
【详解】A.根据分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有I2生成,A正确;
B.根据分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是将I2转化为IO,I2转化为为化合态,B正确;
C.根据分析,H2O2在此过程中参加反应,不起到漂白作用,C错误;
D.在此过程中,因为有I2的生成与消耗,淀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示剂的作用,D正确;
故答案选C。
20.B
【详解】A.过碳酸钠中过碳酸根中有两个O原子为-1价,易得到电子变成-2价O,因此过碳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A正确;
B.酒曲上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分泌多种酶将化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因此,米饭需晾凉,米饭过热会使微生物失活,B错误;
C.柠檬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可以将水垢中的碳酸钙分解为可溶性的钙离子,用于除水垢,C正确;
D.油脂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成可用于水的甘油和脂肪酸盐,用于清洗油污,D正确;
故答案选B。
21.A
【详解】A.乙酰胺(CH3CONH2)与盐酸共热,会发生水解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氨水少量,则生成氢氧化银而不是银氨溶液,反应为Ag++NH3·H2O=AgOH+,B错误;
C.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氧化生成,离子方程式为3S2O+2NO+2H+=2S↓+3SO+2NO+H2O ,C错误;
D.一定条件下,由乳酸[CH3CH(OH)COOH]合成聚乳酸的化学方程式:,D错误;
故选A。
22.B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溴化钠是电解装置中的电解质,其电离产生的离子可以起导电作用,且Br﹣在阳极上被氧化为Br2,然后Br2与水反应生成HBrO和Br﹣,HBrO再和葡萄糖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Br﹣,溴离子在该过程中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因此,溴化钠在反应中起催化和导电作用,A正确;
B.由A中分析可知,2mol Br﹣在阳极上失去2mol电子后生成1mol Br2,1mol Br2与H2O反应生成1molHBrO,1molHBrO与1mol葡萄糖反应生成1mol葡萄糖酸,1mol葡萄糖酸与足量的碳酸钙反应可生成0.5 mol葡萄糖酸钙,因此,每生成1 mol葡萄糖酸钙,理论上电路中转移了4 mol电子,B错误;
C.葡萄糖酸分子内既有羧基又有羟基,因此,其能通过分子内反应生成含有六元环状结构的酯,C正确;
D.葡萄糖分子中的1号C原子形成了醛基,其余5个C原子上均有羟基和H;醛基上既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羧基,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醇,该加成反应也是还原反应;葡萄糖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羟基能与其相连的C原子的邻位C上的H发生消去反应;综上所述,葡萄糖能发生氧化、还原、取代、加成和消去反应,D正确;
故选B。
23.C
【详解】A.SO2是酸性氧化物,石灰乳为Ca(OH)2,呈碱性,吸收SO2体现了Ca(OH)2的碱性,A正确;
B.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电路板,发生的反应为,体现了Fe3+的氧化性,B正确;
C.制作豆腐时添加石膏,利用的是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发生聚沉这一性质,与CaSO4难溶性无关,C错误;
D.银氨溶液的配制是在硝酸银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白色沉淀AgOH,最后生成易溶于水的Ag(NH3)2OH,Ag(NH3)2OH中Ag+和NH3之间以配位键结合,体现了NH3的配位性,D正确;
故选C。
24.D
【详解】A.淀粉属于多糖,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反应为,A项正确;
B.发酵制醇阶段的主要反应为,该阶段有CO2产生,B项正确;
C.发酵制酸阶段的主要反应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CH3COOH与CH3CH2OH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3COOCH2CH3,CH3COOCH2CH3属于酯类物质,C项正确;
D.发酵制酸阶段CH3CH2OH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OOH,应在有氧条件下进行,D项错误;
答案选D。
25.C
【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X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分别是羟基、硝基、醛基,故A错误;
B.由结构简式可知,Y分子中含有的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则1molY最多能与新制的含2mol氢氧化铜的悬浊液发生反应,故B错误;
C.由结构简式可知,一定条件下Z分子与足量的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所得分子中含有如图*所示的3个手性碳原子:,故C正确;
D.由结构简式可知,X分子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使溶液呈紫色,Y、Z 分子不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X、Y、Z三种分子都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所以用氯化铁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鉴别X、Y、Z,故D错误;
故选C。
26.C
【详解】A.松木在窑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碳单质,可以用来制造墨块,A正确;
B.黏土在高温中烧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过程有新化学键的形成,B正确
C.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浸泡的水成碱性,用于分离树皮等原料中的胶质,纤维素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过程并没有使纤维素发生水解,不能促进纤维素溶解,C错误;
D.中国古代黑火药是有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点燃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D正确;
故答案选C。
27.B
【详解】A.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的糖称为寡糖或者低聚糖,环六糊精是葡萄糖的缩合物,属于寡糖,A正确;
B.要和环六糊精形成超分子,该分子的直径必须要匹配环六糊精的空腔尺寸,故不是所有的非极性分子都可以被环六糊精包含形成超分子,B错误;
C.由于环六糊精腔内极性小,可以将苯环包含在其中,腔外极性大,故将极性基团甲氧基暴露在反应环境中,C正确;
D.环六糊精空腔外有多个羟基,可以和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故环六糊精能溶解在水中,而氯代苯甲醚不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水作为萃取剂分离环六糊精和氯代苯甲醚,D正确;
故选B。
28.A
【详解】A.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戊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核糖核酸(RNA)的戊糖为核糖,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两者的碱基不完全相同,戊糖不同,故A错误;
B.碱基与戊糖缩合形成核苷,核苷与磷酸缩合形成了组成核酸的基本单元——核苷酸,核苷酸缩合聚合可以得到核酸,如图:,故B正确;
C.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团能与碱反应,碱基与酸反应,因此核苷酸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故C正确;
D.核酸分子中碱基通过氢键实现互补配对,DNA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RNA中尿嘧啶(U)替代了胸腺嘧啶(T),结合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D正确;
故选A。
29.B
【详解】A.Ca(OH)2溶液(含酚酞)中加入草酸溶液,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溶液碱性减弱,且生成白色沉淀,则发生中和反应,从草酸体现酸性,反应方程式为,故A项正确;
B.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则方程式为: ,故B项错误;
C.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向酸性KMnO4溶液加入草酸,溶液褪色,说明草酸还原酸性KMnO4溶液,体现草酸还原性,则离子方程式为:,故C项正确;
D.酯具有香味,CH3CH2OH和浓硫酸中加入草酸加热后有香味物质,说明有酯生成,所以发生了酯化反应,则草酸可以发生酯化反应,对应化学方程式为:,故D项正确;
故本题选B。
30.B
【详解】A.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O、F、N等)以共价键结合,而对应与电负性大、半径小含有孤电子对的Y(O、F、N等)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称为氢键,由此可知,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醛、酮分子中存在强极性的羰基,这个官能团的极性增加了分子间的引力,因此醛、酮沸点比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烷烃高,故A错误;
B.苯、甲苯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必须要在催化剂的条件才可以发生,羟基为吸电子基团,苯环受羟基的影响,苯环上更易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因此苯酚中的苯环上的氢更容易被卤原子取代,说明苯酚中的苯环上H原子更活泼,故B正确;
C.超分子化合物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的分子聚集体,而杯酚和冠醚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们由多个分子反应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结构,但它们不是超分子,冠醚利用环上的氧原子和不同大小的空穴识别碱金属离子,结合了碱金属离子之后的冠醚才是超分子,故C错误;
D.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