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9个字、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教学过程
环节一:板书课题,初读梳理
1、板书“传统节日”(“传统”做重点号)(3分钟)
(1)节日
师:同学们,节日我们都知道,你举几个例。
生:六一儿童节、元旦、劳动节、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国庆节……
师:节日有很多,但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节日是很特殊的,叫“传统节日”。
(2)解读“传统”
师:什么叫“传统节日”呢?
出示课件:
第一,时间久。节日由来已久。
第二,人很多。每到过这个节的时候大家都一起过,多到几乎每个人都过。
第三,做相同事。每到这个节日的时候每个人都做相同的事。
(3)本课文体-由民谣改编而来
在我们国家,从春季开始到夏秋,冬季,一年四季中间每到一定的日子,我们都会过一定的节日。为了使小朋友能够快速地记住这些节日,我们老百姓还把他编成了民谣。
民谣就是老百姓天天都在传唱的,都在传播的。
民谣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传唱。在传唱之前呢,我们要把他记住。在记住之前,我们要读熟。
(设计意图:帮助二年级小朋友构建文本的文体意识。孩子们读过很多,但不知道是民谣。民谣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就是用来传唱的。为什么要编成歌谣呢?编成歌谣好记忆,传播传唱好推广。我们今天也要成为民谣的传唱人,想要传唱就得记住他,想要记住优先得读熟他。)
2、初读民谣,圈画梳理
(1)、学生试读-个别同学试读带拼音的字词(3分钟)
①学生自由读
②同桌读
③展示
(设计意图:让孩子自己尝试认读生字,教师不要牵太紧 。①此时是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完全可以带拼音读,学生有这个能力。②本单元是识字单元,文中所有带拼音的部分,全部是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才会注音,于是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优先认识。预设①学生认得比较好。②学生认得不然好,磕磕巴巴,坎坎坷坷。基于初学学情,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2)师示范读整个民谣(1分钟)
(设计理路:我们儿时读民谣,就是大人读一句,我们跟一句,或者反复听。)
(3)师带读民谣,生跟读。(3分钟)
(设计意图:①符合本课识字的需求。②符合本课民谣文体的特征。③教学开课之初书声琅琅)
(4)梳理
①圈画:民谣中出现了几个传统节日,请你圈画出来。(2分钟)
a.学生圈画。
b.汇报:7个
②排序(完成课后第二题)(3分钟)
a.学生排序
b.同桌说一说
c.汇报:4、3、2、1、7、6
(5)口语交际-最喜欢的节日(4分钟)
①学生自由表达。
②要求:说清节日名,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我最喜欢中秋节,这一天会吃到我最喜欢的月饼。
在最喜欢中秋节,这一天月亮很圆。
环节二:细品民谣-春节、元宵
1、品“春节”
朗读第一句。
(1)春节事-习俗(5分钟)
学习提示:大家在春节做什么事情?
①交流、汇报:贴窗花、放鞭炮。
②拓展
拓展1-出示视频(现代)
拓展2-出示古诗课件(过去)
(设计意图:《元日》中提到爆竹。时刻警惕:我们在教学,我们教学的责任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传统。现代古代习俗中发现相同之处。)
(2)话传统(2分钟)
师总结:我们传统节日要做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相同,这就叫传统。
从古代开始,古人过春节就是这么过的。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这么过春节。千百年来,只要是中国人,大家都这么过春节。不论他是在国内、国外,还是常年旅居海外,每逢佳节,中国人都是这么过春节,这才叫传统。
我们的传统,不仅是我们今天在传承,也是我们的文化脉络,更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只要你是中国人,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是这样过春节的,这才叫传统。
(3)书写生字:贴(2分钟)
(设计意图:本课是识字单元,舍弃已起传统文化气场,随文书写生字;’“品春节”打样本。)
(4)朗读
2、品“元宵”
朗读第二句。
古往今来-“元宵节,看花灯”
(1)出示图片:(各种花灯)(今天)
(2)出示诗句(古代)
千门开锁万灯明:家家户户都出来看灯啦!
(设计意图:关于花灯,统编教科书一以贯之,六年级《北京的春节》也会涉及花灯。让小朋友看到“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的景象。把每个节日的传统脉络不断地组合,让孩子在每一个节日中感受到传统。)
(3)“大街小巷人如潮”。
①认识“街
学习提示:什么是街?
《说文解字》中提到:“街”是四道,前后左右都可以通的路,就是“街”。
引导:想想看,在正月十五的那一天,当时大街上到处都是人,人如潮,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大家都在看花灯,把街都挤满了,这就是“街”。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街”。)
②认识“巷”
学习提示:什么是小巷?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巷就是街的小小分支,小路。
③“大街小巷人如潮”。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吗?当时不仅是整个大街上都是看灯的人,人太多了,连小巷中都挤满了人。而且不仅是大街上挂满了花灯,连小巷中也都挂满了花灯,这就是“大街小巷人如潮”。
(4)出示视频:(看花灯,人如潮)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看花灯,人如潮”。《北京的春节》中提到人们赶“庙会”。)
(5)书写生字:街
(6)朗读
(设计思路:本课每两行写一个节日,教师执教容易陷入逐个节日推进的误区,益处是学得扎实,但是二年级小朋友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很可能听两个就没兴趣了,因此之后变式教学。)
环节三:梳理
1、梳理
(1)民谣特点
学习提示:读民谣,你发现了这首民谣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交流表达
②教师总结:每两行一个节日。
(2)民谣内容
学习提示:每个节日都写些什么?
预设:名称、习俗
(设计意图:带二年级孩子发现民谣的特点,小时候的这种发现对未来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跟孩子渗透文章结构的意识。)
2、自学-读、批注
(1)学习提示:自由往下读;圈画出每个节日的名称(圆圈)和习俗(横线)。
(2)学生批注、交流、汇报。
话术:我发现有……节日,分别是……
3、连线-“节日”“习俗”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对标思考,落实孩子的核心素养。教好两个样本以后,打乱教学顺序,让孩子自己读书、批注、连线,让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孩子自己经历,这样的教学是种启蒙,对二年级孩子而来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对比填表,填表耗时较久、耗力较多,孩子的学习力有限,保护孩子的学习力量。)
4、二次连线-古诗对应
5、学习单-记诵
(设计梳理:①让孩子自己读、发现整个民谣的特点,每两行写一个节日,每写一个节日不仅写节日名称,还写了节日的习俗,让孩子整体理解民谣。②之后让学生自由读、批注,批注出节日的名称和习俗,教给二年级小朋友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批注这个重要的学习习惯。③课件制作,分三列,两列先出,节日名称顺序出现,第二列节日习俗变序出现,完成连线题,老师先示范“春节”和“元宵”的连线,第三列出示诗句,学生念节日名,说节日习俗,跟着老师读年节日的诗歌,感受这一传统的历史悠久。④学习单)
(设计意图:学习“春节”和“元宵”是由老师一直带着、扶着来完成学习内容,跟后续教学形成关联。样本已打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经历由扶到放、由学习知识到思考知识,再到运用的过程,给孩子思考新教材的机会,让知识的落实由孩子自己来完成。)
环节四、集中写字
(设计意图:①本课孤品太明显,不适宜随文写字打破内容的气场。前面的“贴”和“街”出现在样本里,有书写的必要。②不要试图每一次都找书写规律,字的结构归类意义不大。描红一个写两个即可。③写字最好的方式就是安静,让孩子安安静静写就行了。关于笔顺,在教师发现有问题典型错误再针对性提醒即可。到了未来,写好字比笔顺更重要。)
环节五:学习最后一句-复习
1、朗读
2、回顾
(1)引导:新春到,第一个遇到的节日是什么?有什么节日习俗?
学习表达
(2)同桌互相追问:第二个、第三个……节日是什么?有什么节日习俗?
环节六:拓展-少数民族的节日
资料补充:
白族:斗牛节。
傣族:泼水节。
回族:开斋节。
藏族:沐浴节。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
彝族:火把节。
(设计理路:务必给孩子介绍少数民族的节日。本课中传统节日是汉族节日,而我们国家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实际上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的传统节日,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我们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又非常团结 ,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个奇迹,亦是我们国家的伟大之处,可以团结五十六个民族。我国各民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风俗习惯
春节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 看花灯
清明节 扫墓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
七夕节 乞巧
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敬老、赏菊、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