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8 1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李芙蓉 审核人:赵立宏 考试时间:11月11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舟楫(jí) 刊载(zǎi) 踱步(duó) 狙击手(zū) 惴惴不安(zhuì)
B.煞尾(shā) 芜杂(wú) 袅娜(nuó) 廿四桥(niàn) 含情脉脉(mò)
C.妇孺(rú) 帝胄(zhòu) 蓊郁(wěng) 迫击炮(pǎi) 敛裳宵逝(shāng)
D.凫水(fú) 蓍草(shī) 累及(lěi) 大禹谟(mó) 力有未逮(d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鸱鸮 涅磐 窈窕 赎罪 挈妇将雏
B. 耘耔 影壁 信札 诬蔑 强驽之末
C. 盘桓 枭雄 缁衣 禀性 故步自封
D. 国藉 荣膺 敛裾 树杪 藕断丝连
3.下列句子加点中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五四运动”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五四精神”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勇前行。
B.罗贯中在民间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继承了话本中“拥刘反曹”的主题,接受了其中的人物原形,并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C.周作人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但却当了日伪政府的文化部长,真是明珠暗投啊。
D.广宁竹海大观旅游区内翠竹浩如烟海,一年四季均可观竹,春看竹雾,夏赏竹绿,秋览竹浪,冬观竹翠。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_____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天野飞去。
①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
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
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
④靠左一片宽广的荒场,
⑤荒草离离,一望无边。
⑥极目是离离的荒草。
⑦荒场上不时有些玄青的乌鸦,停下来觅食;
⑧有些玄青的乌鸦不时停下来,在荒场上觅食;
A.①③⑤⑧ B.①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⑥⑧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要通过宣传来教育和引导人们依法行使交通权利和义务,预防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延误,保障道路畅通和道路安全。
B.习近平就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稿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C.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管理。
D.一篇网络帖子看似无足轻重,最终却玷污公民名誉,破坏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难道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吗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6.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C.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7.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D.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 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 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D. 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B、秦时与臣游 游:出游,游玩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挡住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向……道歉,谢罪
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势利导
D、臣为韩王送沛公 为之奈何
⒒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B.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对亲信项伯的信任,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D.人物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刘邦等人的突出性格。
第Ⅱ卷(共117分)
12、请用 / 为句子划分停顿。(3分)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分)
(2)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龄无关,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吾从而师之。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 。
表达了作者辞官回乡的畅快心情。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语言运用(12分)
16、请在下面语段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要求句式与首句相同或相近,内容与上下文连贯(4分)
贝多芬虽然听不到动人的旋律,却用音符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 , ; , ; 因此,身残志坚之人,也能用一己之长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4分)
不知什么时候起,①我们就生活在广告里了。广告事实上已经占据了我们整个的时间和空间②报纸、电视、广播甚至大街上,没有一处能少了广告。
将划线①处改为比喻句,将划线②处改为排比句,以突出广告的铺天盖地之势(不能改变原意)


18、仔细欣赏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并指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楞楞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到了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的。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9.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0.文章主要回忆了故乡的人和事,但标题却是故乡的芦花,这样写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4分)
21.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4分)
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6分)
作文(60分)
墙角的爬山虎、六月火红的凤凰花、柴房里的织网蜘蛛、风中的小鸟、飞翔的白鹭;浩瀚的大海、无垠的沙漠……
假如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在你的身上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呢 你会经历什么呢?请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思维的碧空,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要求:(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景物描写要生动、细致入微。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