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3.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4.了解“修齐治平”基本思想,探讨其现代意义。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
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 美学思想。
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
汉戴圣汇编成书。又称《小戴礼记》《小戴
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
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 《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了解《礼记》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散文,原是《礼
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
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 读书。《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 上於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文题解读
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的大学问。
“大学之道”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只有两干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
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 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齐读《大学之道》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 后/ 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一段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三纲”是什么,如何解释
3. “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①, 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 :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 民 :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①而后有定 ② ,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 安 而 后能虑⑤ ,虑而后能得 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②而后:以后、然后
③定 :指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妄:胡乱)
⑤安 :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⑥虑 :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
⑦得 :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 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 事合宜。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②矣。
①本末 :“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②道 :规律。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 大学的宗旨了。
思考1:第一段三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第一句:开宗明义:点明大学之道的宗旨,提出了“三纲”。
·第二句:承接上文 ,明确“知止”这一目标的作用。
·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
准备。
立 德 爱人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 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亲民 外王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
人
思考3:“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 内圣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 己
·①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
最终学有所得。
· ②明确这样的目标,也就是弄清楚了根本,明白了事物的发
展次序,也有了引领学习的终极目的。
思考4:为什么先要明确“三纲”这样的目标呢
第二段问题探究
1. “八目”指什么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段分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 其家④。
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
②治 :治理、管理
③齐 :使动用法,使……齐
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①其身②③。欲修其身者,先正④其心⑤
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
②身 :自身的品德、品性。
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
④正 :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
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 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
致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 :意念。
③致 :取得、得到
④致其知:获得知识
⑤格 :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 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 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
②知 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极、最】
译 :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 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①天子以至于庶人② ,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
①自:介词,从
②庶 人 :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 艺、庶民】
③壹是:一律, 一概。壹:副词, 一概、都
④本:根本
译:从天子直到平民, 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 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思考1:“八目”指什么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平天
治
国 下
修身
正心
外治(兼济天下)
内修(独善其身)
致 知
格 物
诚 意
齐家
思考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 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3:”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亲民——以民为本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家庭责任(中我)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
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课堂小结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内圣 外王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 ★ * ★ ★ ** ★
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物 知 意 心 身 家 国 天
下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大学之道 牛何之
B. 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 物格而后知至 ① 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
C.“安”,应译为“性情安和”
D.“知”,应译为“认识”
①明:形容词做动词,彰明。
②善:形容词做名词,最高境界。
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
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 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 南、北:名词做状语,向南,向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志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 亲 民 ,在止于至善 ---0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 致知在格物。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
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
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