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19: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学会运用时空观考察历史、构建关联,增强时空观,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2.借助历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国共力量对比表分析三大战役,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及意义,提高分析问题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教学,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更能认识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没有夫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培养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教师提问,“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归纳。
2、导入本课:请学生欣赏诗歌“《七律·人民解解放军占领南京》”,并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小结,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写的,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表达出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再提问“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由此导入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浏览初识。请速读课文填写《历史学法》上P100预习部分的空格。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这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概况:(1)1948年9至11月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东北全境,共歼敌47万余人。(2)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组织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作战,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共歼灭敌军55万余人。(3)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攻占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
4.三大战役历史意义:在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二)问题研学。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自主研学课本,并思考解答下列问
1.P115问题思考: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又制定了土地改革总线。根据土地改革总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何影响
3.分别说出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指挥者及参战部队。三大战役取得了哪些战果
4.为什么说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然后请学生梳理上述问题的要点,并进行同桌交流。在学生全班展示后,教师借助课件精讲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相关史实和影响。再指导归纳小结。
(三)探究应用。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再让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讲解释疑并指导归纳小结。
1.请学生研究《历史学法》上P101的“探究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在辽沈战役中,支援解放军前线的民工达183万、担架13.8万副、大小车12.9万辆、牲畜80万头、粮食0.7亿斤。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调集了粮食3.1亿斤。在淮海战役中,共动员支前民工543万人,出动大小车88万辆、担架30.5万副,调集了牲畜76.7万头、粮食9.6亿斤。
——据人民网《红色记忆:解放战争期间的人民支前运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核心内容。
(2)概括材料二、三表达的主题思想。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1)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懈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枳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材料一与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不得人心等。】
2.学生探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讲评更正答案并小结。
【知识点睛】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平解放北平的原因。
(1)和平与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可使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易错提醒】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参战部队易混淆。
淮海战役的参战部队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平津战役的参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3.请学生做《历史学法》P98的点睛训练题并口答,教师讲评小结。
(1)(2021.株洲)“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C)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2020四川凉山中考)下列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时期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打土豪,分土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3)(2020贵州铜仁中考)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C)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四)巩固提升。请学生自主研讨问题,然后教师介绍解答方法与要求,再指导学生分析并结合史实进行梳理要点,并展示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归纳小结。
1.P118课后活动题1。
2.P115材料研读1.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3.117材料研读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结合历史谈谈你的看法。【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尽。此时此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面对的情况,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划江治”?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4.《历史学法》上P99的第9小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举手回答,再师生讲评更正小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摘编自《张学良口述历史》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過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图1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图2人民群众积极支前
(1)根据材料一思考,为了促使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等采取了什么行动?有什么意义?
(2)请列举材料二中的“两个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总结出保证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3)材料三中的图1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哪次重要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中的图2,请你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1)发动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百团大战。重要因素:全民族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渡江战役。南京解放。(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国民党统治腐败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必须答出)】
三、总结作业
(一)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全文,且指导构建思维导图,并指导记忆本节内容。
1.思维导图示例:
2. 【记忆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国民党残余逃台湾。
(二)布置作业:
1.课堂:书上P118课后活动题2。【提示:不奇怪。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2.课外:(1)完成《历史学法》上P102-103课后训练题第1-8小题。
(2)解读三大战役示意图,了解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中心城市、歼敌人数,分析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提示: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主力部队的战略大决战,此ボ意图展现了三大战役的空间关系。辽沈战役作战的中心城市是锦州、沈阳、长春等城市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以徐州中心,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作战的中心城市是天津、张家口、北平等城:P108市,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