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学习目标】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 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导学案】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02第一段 找出法西斯组织在意、德、日形成时间及标志?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02第一段 找出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问题设计3:据课文P103第1段找出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过程?
问题设计4:据课文P104第1段及104页史料阅读:找出绥靖政策的含义及其表现?
[活动设计]: 结合课本103页“历史纵横”,分析面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德、日采取克服危机的措施有何不同?各自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通过立法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摆脱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②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引发二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04第2段及104页学习聚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04第3、4段及105页历史纵横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及主要战场?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问题设计1:据课文P106及P107找出雅尔塔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评价?
问题设计2:据课文P106第2段 找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宗旨、原则?
问题设计3:据课文P108找出二战的影响?
【知识拓展】
1、《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英、法、德、意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又称苏德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该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使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得以发动战争;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时间;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3、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4、二战期间重要会议
会议 名称 时间 参会国 背景 内容 意义
开罗 会议 1943年 美、英中 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取得了胜利,为加速战争的进程 签署了《开罗宣言》,处理对日作战问题。 各国协同对日作战,加速日本投降。
德黑兰会议 1943年 美、英、苏 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三国协同对德作战,加速德国法西斯溃灭的过程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1945年初,苏军收复国土,已越出国境;美英法军已攻入德国境内。德国败局已定。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 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加速日本的投降、巩固对德的胜利。
5、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过程
①1941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租借的方式向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各种军事援助。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②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抗击德国,共同打败法西斯;美国也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
③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决心,苏联表示支持。
④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6、美国的“中立法案”
受“孤立主义”思潮影响(“孤立主义”是美国为避免卷入世界纷争尤其欧洲大陆纷争而通过中立立场来维护国家利益的的外交思想)1935年,美国制定“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
第17课【训练案】【限时15分钟】
1.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的起源主要是因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引起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又有学者提出,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是其重要因素。综合以上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主要原因是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B.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结果
2.“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B.德国吞并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德国突袭波兰
3.1938年10月,某人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此演说针对的是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慕尼黑阴谋C.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地区 D.轴心国形成
4.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军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5.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按时序梳理,如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德国入侵苏联
中国参加开罗会议
世界反法西斯
)
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英美提出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英美口头承诺援助却迟迟不兑现。1944年,苏军进入东欧,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英美终于决定联合法国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美态度的转变着眼于( )
A.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 B.尽快恢复世界和平
C.停止对德的绥靖政策 D.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7.自1945年始,大量原居住在境外的德国人被驱逐回国,他们从波兰(350万人)捷克斯洛伐克(250万人)奥地利(50万人)和匈牙利(15万人)等国返回德国后被安排在四个区域里。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 B.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C.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冷战”局面的形成
8.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 )
A.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B.德意日法西斯投降
C.联合国的正式建立 D.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9.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确立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D.加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10.(2022泰安期中)材料一 和约中关于经济的条文,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德国被宣判必须缴付惊人的巨额赔款。实际上,要掠夺一个战败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需要的、可以搬动的东西运走,和驱使战败国一部分人担任永久的或暂时的劳役。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丘吉尔年表(部分)
1919年参加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提出成立俄罗斯问题委员会,主张对苏俄进行国际性干涉。
1926年,英国职工总会因矿工薪资问题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对待罢工态度强硬,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
1938年6月,丘吉尔所著《英国仍在沉睡》一书由哈拉普公司出版。10月,激烈抨击《慕尼黑协定》。
1940年5月10日,就任英国首相。7月—10月,领导不列颠之战。
1942年1月1日,与美、苏、中等二十六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
材料三 1940年,日本要求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因为害怕影响自己在南亚的殖民地利益,英国没有反对,立刻决定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签字的正是新任首相丘吉尔……罗斯福曾委婉地建议丘吉尔要从旧的殖民主义帝国思维中跳出来,他的回应是:我出任英国首相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摘编自张玮《丘吉尔的另一面》
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料价值。(6分)
(1)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手史料,材料一所引内容对于研究二战爆发的原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回忆录具有主观性,需要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提取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对丘吉尔政治家的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9CCBDB AAAB
历史阐释阐释内容:(1)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工人运动发展;冷战局面出现;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国际格局剧烈变动。
(2)形象的内涵:干涉苏俄、驱散矿工罢工、铁幕演说等是反共反社会主义者;抨击《慕尼黑协定》、领导不列颠之战、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等是反法西斯主义者;害怕影响殖民地利益、关闭滇缅公路、“不是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是英国殖民利益的维护者
(3)形象的评价:丘吉尔政治家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抵抗法西斯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他反共产主义,维护殖民利益,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背读案】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组织在意、德、日形成时间及标志?
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国家法西斯党”(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希特勒建立“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①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过程?
亚洲策源地的形成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过程: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扩大对外侵略。
欧洲策源地的形成的背景:①经济大危机重创德国经济经济,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
过程:①1933年,德国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
绥靖政策的含义及其表现?
含义: 对侵略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妥协的政策
表现:①1931年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②1935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③1938年纵容德国侵占奥地利; ④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慕尼黑会议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
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⑤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点:①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局部战争: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序幕。
②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标志着二战在亚洲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1940年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3、规模扩大(1941-1945)
①苏联战场: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转折点)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5、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评价?
含义:(了解)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限制日本领土,日本归还中国领土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承认朝鲜独立;
③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④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
⑤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⑥成立联合国。
评价: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②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性质、标志性文献、宗旨、决议原则?
时间:1945年 性质: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标志性文献:《联合国宪章》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国际格局:二战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使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
②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③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超出一国范围;
【知识拓展】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残害别的民族。 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宣扬侵略扩张。 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影响:煽动民众仇恨情绪,陷入战争狂热,推动战争到来。(如“民族优越论”、德国“泛日耳曼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