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09: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他们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的劳动力 B.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C.推动美洲工业化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2.下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A.通过A航线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
B.B航线沟通了欧洲和印度的联系
C.通过C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太平洋
D.沿着D航线可以实现环球航行
3.如图为十六、十七世纪世界贸易体系图,这一体系促使中国( )
A.贸易长期逆差 B.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
C.专制空前强化 D.资本雄厚的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4.“即使没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总之,西方社会已经到达起飞的点,即将起飞。”最能支撑上述观点的选项是
A.扩大海外市场的需要 B.远航适应了追求经济利益的需要
C.欧洲王室的需求 D.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的需要
5.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对黄金的渴求
C.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
6.17世纪中后期,英国每年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万匹增加到125万匹,以至于“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同一时期,蔗糖在英国的人均消费量也增加了4倍,零售价格则降了一半。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海外贸易发展丰富物质生活
C.政治革命促进观念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7.1525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安格亚拉将哥伦布等航海家介绍新大陆的来信汇集成《新大陆30年》,此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出版了数十版,连教皇立奥十世的案头也放着这本书,他常讲给自己的亲属和同行听。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人文主义传播 B.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C.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D.加强了文明交流互鉴
8.下表是1600年欧亚部分商品交易统计表,这反映了
商路 商品 重量(万镑)
亚洲一好望角一欧洲 胡椒 100—200
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 共约35—65
亚洲一地中海一欧洲 胡椒 300—400
丁香等 70—100
生丝 50
A.海上贸易后来居上 B.贸易商品种类单一
C.传统商路依旧活跃 D.香料贸易利润巨大
9.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并将它们用在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
A.美洲地区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B.物品交流丰富了人们社会生活
C.印第安人宗教信仰发生了改变 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
1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叫法多样。但关于玉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史载记录不一,下表是有关玉米传入我国的史料,根据材料,我们可以认为( )
出处 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田艺蘅《留青日札》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
王象晋《群芳谱》 “出西番,旧名番麦”
注:明人眼中的西番(土),不仅指吐蕃,还包括传统西域异族番国
A.玉米可能经西域之地传入 B.玉米的原产地具有多元性
C.玉米经海上传入不可相信 D.因史载混乱无法得出结论
11.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
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12.1600年前后,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观点)。这一历史过程,简单地说
A.始于新航路开辟
B.世界大战将经济重心推离欧洲
C.英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D.由此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13.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
C.商品贸易与商业革命 D.殖民掠夺与价格革命
14.1621年,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托马斯·曼指出,“那些极力使出口超过进口,并且尽量少使用外国产品的王国,也是这样繁荣起来的。因为,毫无疑问,这多出口的部分是必须用货币支付的”。作者主张( )
A.推行重商主义 B.鼓励对外扩张
C.扩大货币输出 D.倡导自由贸易
15.导致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进步
B.地缘学说增进
C.奥斯曼帝国威胁
D.《马可·波罗行纪》诱惑
16.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确切的是(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C.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D.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17.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某一作物的传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义。其最初可能是从印度、波斯传入埃及地区,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到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十六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隶大量种植,再将产品运回欧洲。这一作物应该是( )
A.玉米 B.甘蔗 C.小麦 D.棉花
18.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的早期发源地,但自从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口登陆,意大利遭受了沉重的经济打击,意大利人享有的、作为西欧和东方贸易中间人的有利可图的垄断地位逐渐结束了,并由此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削弱自身实力
B.法国入侵使意大利半岛遭受严重破坏
C.新航路开辟使意大利失去贸易中心地位
D.意大利工商业经济衰退失去竞争力
19.“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文中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开通
D.马可·波罗来华
20.“专制王权为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开启创设了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从经济角度看,下列能够证明该观点的是
A.开辟了新航路 B.形成民族国家
C.使用统一语言 D.实施重商主义
2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班牙占人口总数近2%的贵族和高级教士,拥有超过90%的土地。有成就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往往都是通过获取财产购买爵位,改变其不受重视的社会地位。这一现象
A.推动了海外探险活动扩大 B.引发了欧洲范围的商业革命
C.阻碍了西班牙经济的发展 D.导致了西欧封建领主的衰落
22.1521~1544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60年,这一数字激增为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这反映出,当时的西班牙
A.金银需求推动远洋探险 B.国内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C.充当欧美洲际交往纽带 D.海上殖民霸权不断强化
23.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的明朝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
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掠夺大量白银
C.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D.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遭到严重冲击
二、材料分析题
24.材料一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对于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学界过去往往据此理论侧重于对欧洲的影响。但西欧“价格苹命”的原因应当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15、16世纪是西欧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随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产品价格多呈上升趋势。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动工商业的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在法国,从1500到1592年,价格增长了十倍,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很大关系。欧洲各国在I4、15世纪都经历了瘟疫与战争的劫难,人口或停滞或下降,15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人口增长,在整个16世纪,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摘编自郭进萍《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市内银行林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派出自己的代表到这里来借货。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运回大量金银,由此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的地位却得到了加强。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来往的船只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导致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其他因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2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三、论述题
26.根据下面不同观点,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史学界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有着不同的评价
第一种观点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对人类社会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美洲的发现,使世界贸易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等财富,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第二种观点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航行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其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作为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美洲土著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第三种观点依据“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但是,正是殖民、掠夺、抢劫,大大促进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这也客观上为美洲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A
6.B
7.B
8.C
9.B
10.A
11.D
12.A
13.B
14.A
15.C
16.D
17.B
18.C
19.B
20.D
21.C
22.C
23.C
24.(1)其他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气候不佳导致粮食歉收;人口增长。
(2)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物种之间的交流;世界由长期孤立、分散、隔绝开始走向联系,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5.(1)特点:种类多;以食物为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各洲;双向交流,既有美洲作物品种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2)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状态,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6.同意第一种观点:美洲的发现,使欧洲贸易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等财富,引起欧洲“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同意第二种观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其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残酷压榨和杀害,因此,对印第安人来说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其航行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
同意第三种观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灾难,但掠夺财富有利于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推动西欧、世界和整个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