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巩固培优学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
(1)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2)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行 交通工具单一 交通工具多样且速度越来越快
生活方式 单调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也迅速发展,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6)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而且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任人选择。
3.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③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1)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同学查资料发现,1985年,广东农民人均消费原粮295.5千克,比1978年减少39.39千克。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供不应求 B.国家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C.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居民工资较低,无力购买粮食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千克,比1978年减少59.1千克,下降32.3%。这说明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A项北京粮食供应紧张,供不应求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国家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解释最为合理,符合题意;
D项居民工资较低,无力购买粮食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漫画《三代赶集》反映了王军一家几代人进行商品交换的方式,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物质多少的变化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生活习惯的改变 D.传统观念的转变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军一家几代人进行商品交换方式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物质多少的变化 ,题干中看不出物质多少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生活习惯的改变 ,题干中要问的是变化原因,不是改变,不符合题意;
D.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的转变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根本原因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断变化,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下列图示反映了( )
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洗衣机、冰箱、影碟机、彩电 20世纪90年代空调、电脑、手机、摩托车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社会保障的完善
C.通信方式的变迁 D.生活方式的改变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A:题干未体现交通工具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社会保障的完善,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通信方式的变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洗衣机、影碟机、电脑、摩托车”“20世纪90年代空调、电脑、手机、摩托车”可知,反映了我国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读题干图片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B.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题中“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反映了人们吃、穿、住、行的变化,而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符合题意;
AC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
B说法错误,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5.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关于“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
C.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
D.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结论,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
6. 漫画《三代人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中国人民再也不用赶集了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题干中三代人不同赶集方式,说明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C项正确;
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再也不用赶集说法错误,排除AD项;
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与题干图片信息内容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7.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最恰当的是( )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杂交水稻解决了饥饿问题,青蒿素有效解决了疟疾问题,高铁与电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从中可知,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说明我国生物医学世界领先,但不能概括全部成果,排除B项;
与我国国防建设有关的主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概括全部,排除C项;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和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说明我国交通、通信不断发展,不能概括全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技的认识。
8.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B、C两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认识。
9. 下列社会生活的新景象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是( )
A.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 B.出现“黄金周”旅游热
C.凭票证购买日常用品 D.私人汽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凭票证购买日常用品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符合题意。
A项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
B项出现“黄金周”旅游热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黄金周”旅游热,不符合题意;
C项凭票证购买日常用品不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符合题意;
D项私人汽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改革开放后,私家车开始走进百姓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
B.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C.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服装都比较保守,简单,没有琳琅满目,知识比较单调的中山装或者蓝色解放裤。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
11.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斑斓”,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生活水平提高与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无关,不符合题意;
C. 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 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 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这是变化,不是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
12.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显示的是我国70年代以来在航天、农业、生物、交通、通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这体现了科技成果造福人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 生物医学世界领先不能完全概括题干信息,不符合题意;
C. 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 国防实力极大增强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题干中不仅提到了交通、通信,还有其他方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对这些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3.科技改变生活。下面是21世纪新出现的交通现象是( )
A.定网约车出行 B.坐着火车去研学
C.骑着自行车上班 D.乘坐飞机异地旅游
【答案】A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21世纪新出现的交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
A:21世纪,科技发展,网络信息化取得大进步,网约车出行成为新的交通现象,故选A项。
B:火车是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排除B项。
C:自行车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交通工具,不符合网络经济特征,排除C项。
D: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新型交通工具飞机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互联网的相关史实。
14.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前,服装的花色、款式单调朴素,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服饰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AC项体现的不是实质,AC均不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史中人们的思想方面的变化,难度低,易于掌握。
15.为了掌握时间,不同时代的人们选择不同的方式。“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出( )
A.通讯手段的进步 B.时间观念的增强
C.生活方式的变化 D.民众素质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中“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可以看出从50年代到90年代,人们掌握时间的手段发生变化,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变化,C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从50年代到90年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非通讯手段、时间观念、民众素质等内容,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对比备选项获取准确答案。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 根据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组社会生活变化照片
(1)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农村生活中哪一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农村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 第二组图片反映了城市生活中哪一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城市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探究,你有何认识?
【答案】(1)住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等。
(2)交通方式。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科技的发展等。
(3)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
(1)变化:根据第一组材料“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图一、20世纪六十年代农村住房”是简陋的泥土瓦房;“图二、美丽乡村”是豪华漂亮的小楼房,由此可知,第一组图片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住房”条件的变化。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生活产生的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等。
(2)变化:根据第二组材料“社会生活变化照片”,“图一、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图二、如今汽车进入千万家”反映了汽车逐渐成为寻常家庭的交通工具,由此可知,第二组图片反映了城市生活中交通方式的变化。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交通方式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科技的发展等。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要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1)住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等。
(2)交通方式。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科技的发展等。
(3)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要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7. 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是在西部地区。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战略任务,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材料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 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20世纪末国家制定了什么战略?2006年,哪一条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答一点即可)
【答案】(1)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出发点: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两岸交流不断加强。不利因素: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阻挠。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
(1)战略:根据材料一“…… 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战略任务,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现代化困难问题,20世纪末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铁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含义:根据材料二中信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出发点:根据材料二中“’一国两制‘……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根据材料三“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的因素主要有:
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两岸交流不断加强。
不利因素: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阻挠。
故答案为:
(1)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出发点: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两岸交流不断加强。
不利因素: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阻挠。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表(部分)
时期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 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 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 根据材料一、二,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简述 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2012 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答案】(1)变化:由东北和沿海地区到西南、西北地区;由铁路技术依赖进口到开展科研攻关、自主创新;管理由分割到系统化,运输效率由低下到高速。
(2)原因:实行了一五计划、改革开放。
(3)历史结论: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与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可知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是:由东北和沿海地区到西南、西北地区。依据材料一中的“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与材料二中的“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可知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是:由铁路技术依赖进口到开展科研攻关、自主创新。依据材料一中的“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与材料二中的“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可知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是:管理由分割到系统化,运输效率由低下到高速。
(2)依据材料二中的“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2012 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有:1953到1957年实行了一五计划,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3)依据材料一、二与所学,可以得出一个历史结论: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与语言归纳的能力。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材料二: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中图1,写出指导该事件进行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3) 列举材料二中图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工业成就(任写两个)
(4) 材料二中图3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答案】(1)事件:开国大典;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任写两个即可)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开国大典;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文献:根据材料二信息“图1 土地改革胜利纪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开展的法律依据。
(3)成就:根据材料二信息“图2 一五计划纪念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图2反遇的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有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任写两个即可)
(4)意义: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1)事件:开国大典;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任写两个即可)
(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解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解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三改造的相关历史知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巩固培优学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
(1)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2)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行 交通工具单一 交通工具多样且速度越来越快
生活方式 单调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也迅速发展,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6)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而且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任人选择。
3.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③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1)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同学查资料发现,1985年,广东农民人均消费原粮295.5千克,比1978年减少39.39千克。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供不应求 B.国家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C.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居民工资较低,无力购买粮食
2.漫画《三代赶集》反映了王军一家几代人进行商品交换的方式,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物质多少的变化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生活习惯的改变 D.传统观念的转变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断变化,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下列图示反映了( )
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洗衣机、冰箱、影碟机、彩电 20世纪90年代空调、电脑、手机、摩托车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社会保障的完善
C.通信方式的变迁 D.生活方式的改变
4.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B.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关于“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
C.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
D.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 漫画《三代人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中国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中国人民再也不用赶集了
7.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 最恰当的是( )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 中国高铁营运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8.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9. 下列社会生活的新景象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是( )
A.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 B.出现“黄金周”旅游热
C.凭票证购买日常用品 D.私人汽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
10.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
B.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C.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1.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斑斓”,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努力生活的更好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12.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13.科技改变生活。下面是21世纪新出现的交通现象是( )
A.定网约车出行 B.坐着火车去研学
C.骑着自行车上班 D.乘坐飞机异地旅游
14.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15.为了掌握时间,不同时代的人们选择不同的方式。“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出( )
A.通讯手段的进步 B.时间观念的增强
C.生活方式的变化 D.民众素质的提高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 根据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二组社会生活变化照片
(1)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农村生活中哪一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农村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 第二组图片反映了城市生活中哪一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城市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探究,你有何认识?
17. 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是在西部地区。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和战略任务,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材料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 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20世纪末国家制定了什么战略?2006年,哪一条铁路的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答一点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km(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管理分割,运输效率低下。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表(部分)
时期 事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 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 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 根据材料一、二,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简述 1949-1978 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2012 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材料二: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中图1,写出指导该事件进行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3) 列举材料二中图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工业成就(任写两个)
(4) 材料二中图3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述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