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7 15: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13个生字,并且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 通过默读,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并结合课文,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3. 习得语言点——即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教学重难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介绍战争背景
1.师介绍“齐会战役”
有这样一场战役,发生在河北的齐会战斗,八路军120师主力转至河间东北地区修正,日军吉田大队向120师驻地进犯,企图扫荡齐会地区。他们携带了两门山炮、80多辆装满弹药的大车,他们施放毒气,焚烧房屋,贺龙师长戴上蘸过水的口罩继续指挥战斗,历时三天三夜。
2.初步了解白求恩
师: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特殊的战士,你们认识吗?出示白求恩的照片(指读),介绍白求恩。随机正音(大夫)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白求恩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战争激烈
1.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2.检查交流
第一组词语:
(1)谁来读一读?(指读,正音 血丝)
(2)战斗的斗是一个多音字。谁来给它组词?当它跟比赛、对打有关时,读第四声,其它情况下则读第三声。
(3)理解“当头一棒”意思。
第二组词语:
(1)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同学们,这组词语都是跟什么有关?(战争)从词语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随机交流。
(3)指导词语朗读。
三、二读课文,重点聚焦“环境”
师:其实课文中很多句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战斗的激烈。请同学们们快速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反馈。
1.句子读流利,读通顺
2.聚焦环境的危险
(1)关注炮弹位置的变化
①从小庙前的空地上到小庙的周围,炮弹是离——手术台越来越近。说明这时候的情况——越来越危险。
②指导朗读,相机板书(环境 战斗激烈 处境危险)
(2)关注炮弹数量的变化
一开始,炮弹是——几发。接着炮弹是——。那么,你发现了吗?炮弹是变得——越来越多。说明这时候的情况——越来越危险。
(3)小结
四、三读课文,重点聚焦“人物”
师:在如此危险的战斗环境中,白求恩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你们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1.自由读句子
2.交流
(1)抓“仍然镇定”、“布满血丝”等词
师:什么是镇定?从哪里看出他的镇定?
师:仍然又怎么理解?什么情况下白求恩仍然镇定?指学生读。
同时,关注“布满血丝”,体会辛劳疲倦。
小结:可见,即便万分疲倦,即便情况危急,他也要坚守在手术台旁。(板书:始终坚守 镇定自若)
(2)抓“敏捷”、“做了一个又一个”等词
(3)抓人物语言
①关注“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白求恩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表达什么意思?(不离开手术台)。哪里看出来?(聚焦“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战士们的阵地是什么?医生的阵地是什么?战士们的阵地是战场,因此战士们不离开,一名医生的阵地是手术台,因此白求恩始终坚守!怪不得他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②关注“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引导发现同样也是表明自己要坚守阵地,但是在表达上有所不同。前面一句是句号的,肯定,后面是反问,情感更强烈。
指导朗读,读出白求恩的坚守!
③指导读好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提示:师卫生部长的话要读出恳求的语气)
(4)抓“争分夺秒”
① 补充白求恩“争分夺秒”的资料
②理解白求恩争分夺秒争的是(生命)
③朗读。
3.体会环静描写的作用
① 分别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和白求恩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PPT交叉)你发现加入这些环境描写之后,有什么好处?
③小结:运用了这些环境描写,更能看出我们的白求恩在始终坚守着他的手术台!课文除了通过白求恩的语言动作外貌来写出他的坚守,还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出他的坚守。
五、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补充资料
白求恩辗转晋察冀各个分区实施前线救护。四个月里,行程750公里,做手术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了大批伤员。后来因为给伤员做手术,感染了,转成了败血症,在来到中国一年零八个月后,就永远地离开了。
(2)理解“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但他却为我们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我们中国的人民付出了很多,这就是伟大的(板书:国际主义精神)
(3)出示毛泽东的评价
(4)结课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国际友人:(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