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教学设计
【备课之初】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发表的即兴演说,针对性很强,在阐述时涉及的哲学理论、时代背景较多,这些都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存在距离,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篇经典演讲词的魅力呢?
结合该课文本特点,我最终将“把握演说内容及结构,关注演说特点”作为教学重点,把“学习演说词的写作方法,感受马克思的光辉思想与使命担当”作为教学难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感受马克思极具魅力的演说艺术及其使命担当,从而为下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一、导入:
师: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意思吗?
看到这个题目———《 在〈 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你会生发出什么疑问呢?
学生 1:《 人民报》是个什么样的报刊,为什么一个报刊会有纪念会?
学生 2:马克思为什么要去演说?是为了达到什么演说目的?
学生 3:马克思在演说中说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师:的确,题目就引发我们无限思考。 阅读文本, 要关注文体本身。大家刚才都提到了,这是一篇演说词。 阅读演说词,首先要了解演说背景,把握演说目的、对象( 针对性) ;其次,要把握演说内容和层次的推进,理解作者观点( 逻辑性) ;再次,关注演讲词的语言特色,体会演说内蕴的思想( 丰富性) ;最后,还要把自己当成演讲者或听众,结合特定情境加以体会( 情境性) 。
下面,就让我们围绕以上内容,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知人论世,了解演说背景
1、 知人论世:
①生平经历
②个人成就
③马克思与《人民报》
2、演说背景
①《人民报》概况(阅读课下注释)
②补充“宪章运动”
③介绍19世纪中期欧洲现状
④介绍“1848年革命”
三、研读演说内容
学习活动一:把握演说的针对性
在介绍演说背景之后,顺势提问: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演说的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即明确这次演说的针对性)
学习活动二:品味演说语言,深化文章理解,品味演说的丰富性
演讲词是演说者在公共场合和集会上,就某一问题宣传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阐明某种事理的讲话文稿。因此,演讲词的关键是要做到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隐性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演说效果。那马克思是怎么组织语言进行演讲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入文本去研究一下他的演讲词,联想一下当时现场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出本篇演讲词在语言表达上的亮点,并思考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本环节学生会找到有亮点的句子,但是由于对当时社会背景了解不充分而理解不到位,因此,本篇我将带领逐段分析作者的语言艺术,为后面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互文对释奠定基础)
第一段:
①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②马克思为什么把这场革命说成“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这样的演说用词有什么作用?
③本段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具体赏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段:
①分析了无产阶级现状之后,马克思讲道:“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如何理解?
②他的力量有多强大呢?马克思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明确:1848年革命已经是旧时代、旧制度的一道裂口,而以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是比他们还要危险的革命家。
(补充“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布朗基”相关资料)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危险万分呢?
第三段:
1848年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度,为何马克思却说它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能否在第三段中找到答案?
①伟大事实是什么?
(补充罗马帝国末期局面)
(补充“唯物辩证法”)
第四段:
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现状后,我们又提出了问题:
①衰颓的征兆具体指的是什么?
(在问题①中征兆之一“奴隶”的理解中顺势补充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关观点)
最终得出结论:
“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②处于这种对抗之中,各个党派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③需要怎样的党派承担起革命的使命?
至此,马克思阐明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办法,宣告了无产阶级所必然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学习活动三:梳理演讲思路
思考:这段演讲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在分析阐述了主要观点后,马克思再次将演讲内容拉近听众,从两个层面鼓舞在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友们。
最终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历史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因此马克思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大胆地努力地投身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之中,无产阶级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总结演讲结构
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说到此结束,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马克思的演说结构,进而体会马克思的思想魅力。
五、拓展思考 定位价值
在无产阶级运动受挫时,马克思挺身而出,作了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说,呈现了一个伟人身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 在〈 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是马克思 19 世纪发表的即席演说,对当下 21 世纪的中国而言,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演说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否有应该重新审视的方面?
(学生自由回答)
马克思发表的这篇演说,时间已经过去了 160 多年,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年轮不仅丝毫没有消蚀掉它非凡的风采,而且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至今仍然让我们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因此,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理应意识到并且承担起中华民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铭记历史, 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奋进中国梦,共普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