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小说叙事的另一种形式——以《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分析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找出两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生活的空间,并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表现的作用。
2、学生能通过案例掌握利用叙事空间解读小说的方法,建构学科思维。
【教学重难点】
分析空间叙事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比读法、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法
0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时空艺术,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乃至主题的表现,都必须依托某种特定的空间。空间是人物存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维度。《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空间设置巧妙,转换自然,既顺应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也在环境描写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祥林嫂和林冲活动的空间,以及这空间叙事在小说叙事中产生的作用,帮助大家掌握利用空间叙事解读小说的方法。
二、 教学过程
任务一:前置学习
(一):阅读文本,梳理情节
1、活动一:阅读《祝福》,补充完整“祥林嫂”的情节。
身世不详 ——嫁给祥林——(二十六七岁)祥林死 逃到鲁镇 ——(二十七八岁)被卖进深山野墺,嫁给贺老六 ——(31岁左右)夫死子亡 ,再到鲁镇——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40岁上下)“祝福”夜死去
2、活动二: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补充“林冲”的故事情节。
东京获罪,刺配沧州,看守天王堂——路遇李小二,酒店叙恩情—— 酒店闻阴谋,买刀寻仇敌—— 接管草料场,风雪草厅塌—— 夜宿山神庙,隔门听阴谋—— 手刃三仇敌,雪夜向东投。
任务二:精读文本,探秘“空间”
活动一:画出“祥林嫂”“林冲”的行踪变化。
1、“祥林嫂”的行踪:
2、“林冲”的行踪(标出两地间的距离)
活动二:根据梳理的情节
活动三:重点探究,比较空间叙事的不同(学生分组讨论)
《祝福》中,几种不同的空间,对理解祥林嫂的处境、形象以及小说主旨有何作用?
①家庭空间(私人空间)——原生家庭、祥林家、贺老六家
原生家庭:深受父权的压迫(推测)——嫁给了比自己小十岁的祥林。
祥林家:深受族权的压迫——被精明的婆婆卖进深山。
贺老六家:深受族权的压迫——被大伯赶出家门。
作用:这三个略写的家庭空间,讲述的都是关于身为底层劳动妇女代表的祥林嫂个人的不幸故事。伴随着家庭空间的设置和转换,祥林嫂的生活境遇也每况愈下,渐趋不幸,最终走向毁灭。
借此,小说表达了封建礼教压迫劳动妇女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祥林嫂坚韧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
②典型空间——鲁四老爷家——以书房为镜
作用:刻画了鲁四老爷冷漠虚伪的本质,揭示出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
③社会公共空间——鲁镇
作用:在这个空间里,作者刻画了一群愚昧迷信、冷漠伪善的鲁镇人。鲁镇的主要特征是幽暗狭小、闭塞落后、礼教森严、迷信盛行、自私冷漠。这说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由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她的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④虚构的空间——神鬼的世界
作用:表现封建神权对祥林嫂的压迫。
总结:《祝福》中祥林嫂生存在这几重空间中,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迫害,虽然努力挣扎,却还是被逼着一步一步往死路上走。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空间叙事有何作用?
①天王堂
作用:折射林冲性格。刻画了一个委曲求全、努力适应环境的林冲,深谙官场 规则和人情世故,行事乖巧与世俯仰的林冲,对官场中黑暗腐朽习以为常的林冲,只图平安度日,希望早日回京的林冲。
②茶酒店
作用:让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折射出林冲重情重义、委曲求全的性格;表现了李小二善于察言观色的形象特点,也侧面表现了陆谦狡猾、胆怯、心虚的形象。
③草料场
作用:既体现了林冲安分随时、准备接受命运安排的性格,也为草厅倒塌,林冲借宿山神庙躲过一劫埋下伏笔;也唤起读者对其东京幸福生活的记忆,产生虎落平阳的感慨。
④山神庙
作用:完成了林冲性格从“忍”到“狠”的转变,他彻底宣告了与大宋王朝的决裂。林冲表现出他的“狠”劲,小说也完成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书写。
活动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生分组讨论)
1、《祝福》中可否将祥林嫂的死亡地设置在鲁四老爷家?请阐明你的观点,说出理由。
明确:主要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主题的表现等角度思考。比如:鲁四老爷会不会允许一个失去劳动价值的佣工在家里?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可否将李小二的酒馆或草料场设置为最后的空间,让叙事更加的紧凑?
如:路遇李小二——酒店叙恩情——酒店闻阴谋——酒店杀仇敌
路遇李小二——酒店叙恩情——酒店闻阴谋——买刀寻仇人——接管草料场 ——草场识阴谋——厅塌埋仇人
——为何一定要走向山神庙?
——比较在山神庙与其他叙事空间中(酒馆、草料场)林冲的生存状况—由忍到反
——与酒店、草料场相比,山神庙有什么特点?—荒凉萧瑟、神压制鬼
——让林冲从东京走向山神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官逼民反,拨乱反正
(在山神庙之前,林冲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妥协忍让、心存幻想的林冲,而在山神庙背负三条人命之后,他认清了高太尉,清醒地认识到别人没有给他活路,与其等着被杀,不如奋起反抗,直奔东边梁山)
小结:空间的变化既可以意味着人的变化,也可以在对比中表现人某种稳定的性格,突出人物形象。而分析空间变化的动因能够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课后作业
试分析本单元余下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的内涵及作用。
02
教学反思
必修下第六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长期以来,关于小说的教学,我们采用的都是单篇教学方式,对于《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种经典篇目的教学也无非是从人物形象、情节梳理、环境分析、主题归纳等入手进行解读。在“三新”的背景下,在大单元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基于对小说文本以叙事见长的认知上,我认为将小说叙事学内容引入阅读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故多方查阅资料,设计了这样一堂课,聊以抛砖引玉。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这堂课,或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教学设计得到了一致肯定。
但是,问题多多。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小说应该是高中生喜欢的体裁,尤其是这两篇经典小说,可读性强,他们应该很有兴趣深入阅读,更何况我还设计了预学案,但是事与愿违。理科班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是“凡是要求阅读的作业就不算作业”,所以,即便给了两节晚自习的时间让他们自读《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终得到的反馈依然是:不熟悉文本。这两篇小说篇幅本来较长,加上学生不熟悉文本,所以在教学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我试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但是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并不容易实现,长期形成的“饭来张口”的习惯,让他们常常“眼巴巴”地等着老师给出所谓的“参考答案”。这也就导致本来该是学生讨论得出的一些观点,不得不由师生共同解决。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即便是有预学案,但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依然设置过多,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本该深入探讨的时候却戛然而止。课堂对《祝福》的空间分析较深入,而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分析则浅尝辄止。联读的目标设定形同虚设。囿于时间的限制,我不得不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放弃了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情感共鸣的教学环节,使得课堂并不如我预想的那般顺遂。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和与学生互动的反思。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平时上课,我努力营造轻松随意、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但这次课堂,或许是因为鲜有如此众多的老师坐在他们身侧,或许是我突然严肃的表情影响了他们,学生的表达显得有些紧张而局促。
总之,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实属不该。
教学之路漫漫,每一次课堂,都是我和学生心灵的交流,也是对自我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反思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