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宝典】(第二部分)第二单元 说真话抒真情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学习宝典】(第二部分)第二单元 说真话抒真情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7 16:16: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说真话抒真情
文题及要求
作文1:“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网络上的这个帖子曾经引来热议。你怎样看这一问题?如果你自已有过这种情况,试着将某次作文中的虚假话语改写一下,让它变得真实可信。
作文2: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作文3:从小到大,你一定有不少特别的学习经历。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思路
作文1:这是一次作文的修改。可以根据提示,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的作文中存在着哪些虚假话语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某篇原文,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修改。最后也可以让同学们看看修改得是否到位。如还有不妥之处,再修改。
作文2: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提示中列举了需要补充的一些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总之应该是一个你最熟悉又最受触动的内容。同时提示又对文体的要求有所暗示,这就是要求作者要以记事为主,要注意写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能够将这件事写得清楚、完整,并且有重点,详略得当。
注意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并与所写的标题相照应,叙述中也要使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这样才能扣住题目,也才能让叙写的事件蕴涵丰富的感情。认真阅读提示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作文3: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话题是学习经历,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500字。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大的要求,进行审题、选材、立意、成文。根据提示,我们在写作时要抓好三点:一是选材要真实、典型。即选取那些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可以是解决难题,可以是集体讨论,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总之只要是学习经历方面的真实、典型的材料都可以入文。二是叙事清楚,重点突出。即根据记叙文的要求,写清楚记叙的要素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印象深刻之处作为写作的重点,写细致,写深刻。三是情感要真挚。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事,寓情于景;也可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总之文中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只有情感真实,才能打动读者,与读者产生共鸣。
写法点拨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只有说真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以情动人”。那么,作文时该如何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呢?
(一)说真话,不说假话。
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文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要说真话,就必须投身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作文的素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自然真实地反映出来,真人真事就源源不断地涌至笔端,成为一篇篇真实感人的佳作。
(二)说实在话,不说空话。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不能满足于一些空洞的说教。如什么“非常好呀”“天气很热呀”等,这样只能给人以抽象笼统的概念,不能在读者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此的作文当然也不是好作文。要使自己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把话说实在,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所言、所行和所思,即写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记事,就要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状物,也要写出它的形、色、声、味,具体有怎样的特点,或者具有怎样的构造。只有这样,所写之人,读者看了才会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写之事,读者看了才会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所状之物,读者才会有具体形象的感受。
(三)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四)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佳作示范
作文1(略)
作文2
那一次,我真感动
也许是巧合,但我依然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上帝,让我目睹了那么感人的一幕……
周末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我要去外婆家。当我冷得哆嗦成一团时,一辆公共汽车驶进了车站。“嗬,运气真好!”我暗自庆幸。随着拥挤的人群,我上了车。汽车像一头吃得过饱的肥猪,“哼哧哼哧”地向前走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汽车比作“一头吃得过饱的肥猪”,形象地写出了汽车上的乘客之多和拥挤的失态。)
到了下一站,车上是有增无减。正当车门在缓缓关闭时,“等一等……等一等……”一个怀抱着“包裹”的中年妇女急声传入了车厢。即将关闭的车门又打开了。
想挤死我呀,少赚点儿不行吗?”
“上班都迟到了,快点儿行不?”
车上的人七嘴八舌地抱怨开了。只有女售票员耐心而又亲切地说:“快点儿,要走了。”那位中年妇女向汽车跑来,还有四五步的时候,“扑通”一声,她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怀里的那个“包裹”,在她摔倒的一瞬间被举过了头顶。
“哇——”天啊,那可不是一个包裹.那分明是一个用小被子裹得严严实实的婴儿!车上的人都停止了抱怨,为这对母子担忧着。
中年妇女慌忙爬起来,小心哄着啼哭的婴儿。上了车,车门更加困难地缓缓关闭,但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个背画板的男青年给这位妇女让了座,她感激地说:“谢谢,谢谢你了。”人们也都向这位男青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这位妇女坐定后,为小孩儿整理着小被子。嘈杂的车厢里只剩下中年妇女喃喃的低语和小孩儿均匀的呼吸声。整个世界仿佛唯有这对母子存在。忽然,一丝不安在她丰满的脸庞上掠过。血迹?新鲜的。她一遍遍地打开被子,检查婴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甚至连脚趾甲缝也不放过。一层层细细的汗珠在她急切而发红的脸上渗了出来。蓦地,她舒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蜜,那么迷人,好豫整个世界所包含的快乐都被她占有了。原来,她找到了血迹的来源,那不是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在她自己的胳膊肘上。在这一瞬间,一幅与《蒙娜丽莎》相媲美的慈母油画诞生了,那位背画板的男青年也在惊赞母爱的伟大,或许他还在遗憾这一瞬间太短暂,没有让他能够及时把这感人的一慕画下来。但是,这一幕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让我着实感受到了人间美 好的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的伟大,真是无以复加。
(作者引用孟郊的《游于吟》中的诗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窗外的雪停了,太阳也露出了笑脸,缕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车厢。车继续向前驶去,但车身似乎轻快了许多,它载着一车厢的温馨,和着这灿烂的阳光……
◆【点评】
文章的结构如下:
主题:通过叙述一位乘车的中年妇女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自己受伤的故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线索:以“‘我’雪天乘公共汽车”为线索。
构思:总:“我”目睹了感人的一幕。
分:(1)下着雪的一天,“我”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2)抱小孩的妇女为了赶车摔倒了。(3)妇女上了车,背画板的男青年给她让座。(4)车上,妇女检查孩子的情景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总:车里满载温馨与阳光前行。
作文3
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语文只在书中。真是这样吗?
记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乡关何处》后,我曾为余先生的笔调激动了好一阵子,以为那便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了。我经常低吟其中的语句,常沾沾自喜于自己对中国语言的高雅魅力的深刻感受。有一天,我偶然注意到路边的一家小旅店,店挺平常的,然而不平常的是它的招牌——“归乡”。
我愣了一下,心有所动,于是就停下脚步,想仔细地看一看。只见大字下面还有两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归乡之人在此留”。
我又愣了一下,再次惊奇了,这诗句的温馨和亲切,让四方归客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也许突然就有了留宿的感觉吧?这招牌大概也是店主阅读文学作品之后,有感而作的吧?然而它吸引人来欣赏了,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了吧?
我惊讶于路边的小店显示出的文化内涵。这种活用在生活中的语文,比语文课文本身是更贴近生活的。于是,我又重新扫视我身边的世界——就在路边寻找。我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好店名,“天亦老”“摘星星”……这些无不散发出语文的芳香,我仿佛走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散步。
看来,语文还真不是文人的玩物,只看这些身边的语文就知道啦,它不就在我们走过的路边吗?
想到这里,我无意中抬头望了望天,此时,天色已近黄昏,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古诗句不禁自然浮现了出来。我于是沿来时的路返回,一边走一边想着。此时,夕阳的余晖映在了这两句诗上,更映在我的心上——美丽,神奇的语文啊,原来,你还藏在无穷的大自然里,无时无刻不在提供我们学习的机会。
从那天开始,我更加留意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了,这一留意,我真发现生活处处能学到语文。这对于本来就喜欢语文的我,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领悟,从此,语文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更加神圣了。
亲爱的朋友们,最高贵的语文不在书中,学习路边的语文也可以是学习书本语文的升华!
◆【点评】文章语言质朴,并无什么花俏的东西,可贵之处是思考的力量。小作者反思,发现——从只关注课本中的高雅的“语文”,到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可学,这重点在于作者思想的转变。
作者从发现路边可以学到语文,到发现自然界中藏着可学的语文,到觉醒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这是个从一到万的科学发现,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自然推进主题显现的过程。所以,文章之道同样也要符合认识事物、学习事物的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佳作。
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0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2
文题及要求
作文1:“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网络上的这个帖子曾经引来热议。你怎样看这一问题?如果你自已有过这种情况,试着将某次作文中的虚假话语改写一下,让它变得真实可信。
作文2: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作文3:从小到大,你一定有不少特别的学习经历。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思路
作文1:这是一次作文的修改。可以根据提示,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的作文中存在着哪些虚假话语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某篇原文,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修改。最后也可以让同学们看看修改得是否到位。如还有不妥之处,再修改。
作文2: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提示中列举了需要补充的一些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总之应该是一个你最熟悉又最受触动的内容。同时提示又对文体的要求有所暗示,这就是要求作者要以记事为主,要注意写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能够将这件事写得清楚、完整,并且有重点,详略得当。注意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并与所写的标题相照应,叙述中也要使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语句,这样才能扣住题目,也才能让叙写的事件蕴涵丰富的感情。认真阅读提示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写作思路
作文3: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话题是学习经历,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500字。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大的要求,进行审题、选材、立意、成文。根据提示,我们在写作时要抓好三点:
一是选材要真实、典型。即选取那些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可以是解决难题,可以是集体讨论,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总之只要是学习经历方面的真实、典型的材料都可以入文。
二是叙事清楚,重点突出。即根据记叙文的要求,写清楚记叙的要素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印象深刻之处作为写作的重点,写细致,写深刻。
三是情感要真挚。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事,寓情于景;也可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总之文中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只有情感真实,才能打动读者,与读者产生共鸣。
写法点拨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只有说真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以情动人”。那么,作文时该如何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呢?
(一)说真话,不说假话。
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文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要说真话,就必须投身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作文的素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自然真实地反映出来,真人真事就源源不断地涌至笔端,成为一篇篇真实感人的佳作。
(二)说实在话,不说空话。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不能满足于一些空洞的说教。如什么“非常好呀”“天气很热呀”等,这样只能给人以抽象笼统的概念,不能在读者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此的作文当然也不是好作文。要使自己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把话说实在,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所言、所行和所思,即写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记事,就要写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状物,也要写出它的形、色、声、味,具体有怎样的特点,或者具有怎样的构造。只有这样,所写之人,读者看了才会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写之事,读者看了才会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所状之物,读者才会有具体形象的感受。
写法点拨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只有说真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才能。以情动人”。那么,作文时该如何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呢?
(三)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有平时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四)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佳作示范
那一次,我真感动
也许是巧合,但我依然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上帝,让我目睹了那么感人的一幕……
周末的一天,天空飘着雪花,我要去外婆家。当我冷得哆嗦成一团时,一辆公共汽车驶进了车站。“嗬,运气真好!”我暗自庆幸。随着拥挤的人群,我上了车。汽车像一头吃得过饱的肥猪,“哼哧哼哧”地向前走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汽车比作“一头吃得过饱的肥猪”,形象地写出了汽车上的乘客之多和拥挤的失态。)
到了下一站,车上是有增无减。正当车门在缓缓关闭时,“等一等……等一等……”一个怀抱着“包裹”的中年妇女急声传入了车厢。即将关闭的车门又打开了。
“想挤死我呀,少赚点儿不行吗?”
“上班都迟到了,快点儿行不?”
车上的人七嘴八舌地抱怨开了。只有女售票员耐心而又亲切地说:“快点儿,要走了。”那位中年妇女向汽车跑来,还有四五步的时候,“扑通”一声,她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怀里的那个“包裹”,在她摔倒的一瞬间被举过了头顶。
“哇——”天啊,那可不是一个包裹.那分明是一个用小被子裹得严严实实的婴儿!车上的人都停止了抱怨,为这对母子担忧着。
中年妇女慌忙爬起来,小心哄着啼哭的婴儿。上了车,车门更加困难地缓缓关闭,但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个背画板的男青年给这位妇女让了座,她感激地说:“谢谢,谢谢你了。”人们也都向这位男青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作文2
佳作示范
这位妇女坐定后,为小孩儿整理着小被子。嘈杂的车厢里只剩下中年妇女喃喃的低语和小孩儿均匀的呼吸声。整个世界仿佛唯有这对母子存在。忽然,一丝不安在她丰满的脸庞上掠过。血迹?新鲜的。她一遍遍地打开被子,检查婴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甚至连脚趾甲缝也不放过。一层层细细的汗珠在她急切而发红的脸上渗了出来。蓦地,她舒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蜜,那么迷人,好豫整个世界所包含的快乐都被她占有了。原来,她找到了血迹的来源,那不是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在她自己的胳膊肘上。在这一瞬间,一幅与《蒙娜丽莎》相媲美的慈母油画诞生了,那位背画板的男青年也在惊赞母爱的伟大,或许他还在遗憾这一瞬间太短暂,没有让他能够及时把这感人的一慕画下来。但是,这一幕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让我着实感受到了人间美 好的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的伟大,真是无以复加。
(作者引用孟郊的《游于吟》中的诗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窗外的雪停了,太阳也露出了笑脸,缕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了车厢。车继续向前驶去,但车身似乎轻快了许多,它载着一车厢的温馨,和着这灿烂的阳光……
作文2
【点评】 文章的结构如下:主题:通过叙述一位乘车的中年妇女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自己受伤的故事,赞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线索:以“‘我’雪天乘公共汽车”为线索。
构思:总——“我”目睹了感人的一幕。分——(1)下着雪的一天,“我”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2)抱小孩的妇女为了赶车摔倒了。(3)妇女上了车,背画板的男青年给她让座。(4)车上,妇女检查孩子的情景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总——车里满载温馨与阳光前行。
佳作示范
我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语文只在书中。真是这样吗?
记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乡关何处》后,我曾为余先生的笔调激动了好一阵子,以为那便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了。我经常低吟其中的语句,常沾沾自喜于自己对中国语言的高雅魅力的深刻感受。有一天,我偶然注意到路边的一家小旅店,店挺平常的,然而不平常的是它的招牌——“归乡”。
我愣了一下,心有所动,于是就停下脚步,想仔细地看一看。只见大字下面还有两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归乡之人在此留”。
我又愣了一下,再次惊奇了,这诗句的温馨和亲切,让四方归客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也许突然就有了留宿的感觉吧?这招牌大概也是店主阅读文学作品之后,有感而作的吧?然而它吸引人来欣赏了,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了吧?
我惊讶于路边的小店显示出的文化内涵。这种活用在生活中的语文,比语文课文本身是更贴近生活的。于是,我又重新扫视我身边的世界——就在路边寻找。我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好店名,“天亦老”“摘星星”……这些无不散发出语文的芳香,我仿佛走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散步。
看来,语文还真不是文人的玩物,只看这些身边的语文就知道啦,它不就在我们走过的路边吗?
作文3
佳作示范
想到这里,我无意中抬头望了望天,此时,天色已近黄昏,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古诗句不禁自然浮现了出来。我于是沿来时的路返回,一边走一边想着。此时,夕阳的余晖映在了这两句诗上,更映在我的心上——美丽,神奇的语文啊,原来,你还藏在无穷的大自然里,无时无刻不在提供我们学习的机会。
从那天开始,我更加留意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了,这一留意,我真发现生活处处能学到语文。这对于本来就喜欢语文的我,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领悟,从此,语文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更加神圣了。
亲爱的朋友们,最高贵的语文不在书中,学习路边的语文也可以是学习书本语文的升华!
【点评】 文章语言质朴,并无什么花俏的东西,可贵之处是思考的力量。小作者反思,发现——从只关注课本中的高雅的“语文”,到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可学,这重点在于作者思想的转变。作者从发现路边可以学到语文,到发现自然界中藏着可学的语文,到觉醒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这是个从一到万的科学发现,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自然推进主题显现的过程。所以,文章之道同样也要符合认识事物、学习事物的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佳作。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作文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