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基础夯实
1.从8世纪中期到9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广泛收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作品,转译为阿拉伯文,同时进行研究和评价。这表明( )
A.阿拉伯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B.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和多元的特征
C.东西方文化融合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D.世界文化借助阿拉伯帝国开始交流
2.12世纪,阿拉伯帝国的伊本·鲁世德在《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摈弃欲望。他的这一思想( )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有助于欧亚民族意识的觉醒
C.缓和了帝国境内的宗教矛盾 D.有利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
3.呼罗珊大道(见下图)是指8-10世纪从巴格达去往阿拉伯帝国东部大呼罗珊省的道路,沿线的撒马尔罕建立了帝国第一家造纸厂,“撒马尔罕纸”后来成为西亚和欧洲对汉式绵纸的称呼,木鹿鲁泽等地还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呼罗珊大道的繁荣反映了( )
①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形成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 ④阿拉伯帝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阿拉伯帝国规定,非穆斯林只要接受伊斯兰教的统治,缴纳特别的赋税,不在穆斯林中传教,他们的宗教团体就可以在阿拉伯帝国生活。在阿拉伯帝国的很多地方,非穆斯林的人数甚至比穆斯林还要多。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B.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C.提高了非穆斯林的社会地位 D.旨在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5.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6.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7.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某学者提出“公平循环论”:没有军队就没有统治、没有国家;维持军队需要财富;财富从臣民手中获取;臣民需要公平才能繁荣;没有统治和国家就没有公平。该学者旨在( )
A.捍卫社会平等公正 B.鼓吹对外军事扩张
C.增加帝国财税收入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8.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 )
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
9.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蒙古王朝的西征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提供了生存的支点,那么伊利汗国的瓦解则给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制造了发展的机遇。该学者旨在说明蒙古西征( )
A.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 B.推动了区域政治格局的变动
C.为本民族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D.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
10.“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安拉使者的继承者)的称号。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①赋予人民无限权利 ②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政权
③实施君主专制统治 ④拥有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7世纪印度建立了戒日王朝。据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戒日帝国实行土地国有,统治者将土地分配给臣属和封国。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后来转变为世袭领地,这些土地可以出让和典押给别人。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积极推动中印文化交流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D.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12.德里苏丹国建立后,苏丹将其传统的政治风格完全搬到印度,印度原本的政治传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被苏丹政府发配到边疆的少数印度王公,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自治权非常有限。苏丹的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与纷争 B.满足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C.认可了印度教仍是主导宗教 D.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
13.在工业以前的时代,传统印度社会的基本单位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村庄。在村庄内部,重要的不是个人,而是联合家庭和种姓,这种形式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根源,也是民族衰弱的根源。据此可知,印度村庄( )
A.体现世界文明进程高度一致 B.否认个人价值存在
C.推动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形成 D.具有血缘亲族特征
14.英国学者霍尔在谈到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时强调:“看东南亚历史,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
B.印度文明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倾向
C.东南亚文化以封闭保守著称于世
D.东南亚国家深受印度的文化侵略
15.笈多王朝军队的主力由各地藩臣提供,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战象和军马,地方行政措施也都交于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进行。这说明笈多王朝( )
A.实行中央集权制 B.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16.通过考古发现,在吠陀时代,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并出现了牛耕;农田做有畦沟,与灌溉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说明( )
A.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 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C.印度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D.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制约
17.646年,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给6岁以上的公民分口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授田者必须负担租庸调;第三,改革官制,各级官员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立省、郡、乡等。据此可知( )
①部民成为公民并获得土地,促进了农业发展②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③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转型④武士阶层开始崛起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关东武士集团源氏常支持藤原氏与天皇争权,而关西平氏则支持天皇。经过多次斗争,到1185年平氏被源氏所灭。源氏首脑人物源赖朝在关东镰仓建立了天皇政府以外的新政府,其所在地称为幕府。这反映出中古时期日本( )
A.大化改新前的危机 B.中央统治面临危机
C.武士集团走向没落 D.天皇体制最终消失
19.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茶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7世纪初,茶叶进入欧洲市场。19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中国茶叶,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茶叶贸易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②阿拉伯人垄断了亚欧之间的贸易
③新航路开辟推动茶叶进入欧洲市场④鸦片走私是英国殖民侵略的手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8世纪中期,日本土地私有成为趋势,贵族乘机广占土地,建立庄园。中小地主和农民纷纷求庇于大封建主。到10世纪,庄园普遍发展起来,武家政治代之而起。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B.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C.日本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D.日本以锁国抵御外来影响
21.646年,日本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豪族则由政府发给“食封”;建立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根据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上述改革措施( )
A.是对中国汉唐制度的效仿 B.推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促成日本庄园经济的发展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22.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朝鲜王朝照搬唐朝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均重视选官
C.规范选才推动社会发展 D.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较大
23.下列所示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归纳的朝鲜发展史,排序正确的应该是( )
①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②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自立为王,明朝赐国号“朝鲜” ④中朝军民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朝鲜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24.古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 高主宰
B 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许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桥梁
C 15 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D 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A.A B.B C.C D.D
25.如图中的信息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时间:5—15世纪 国家: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日本新罗越南 内容:伊斯兰教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大化改新
A.奴隶制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B.中古亚洲的多元文明
C.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D.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
26.《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翼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王朝( )
A.在光宗时期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B.效仿中国唐朝,改革选官制度
C.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D.引入儒家思想,社会风气大变
27.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法律思想
B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
C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后,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高丽王朝效仿中国制度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A B.B C.C D.D
28.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B.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C.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D.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有所扩大
29.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专门收藏文化珍品以供学者研究的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创建了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两个机构( )
A.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发展 B.助推了欧洲文化发展
C.体现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 D.加速了封建经济发展
30.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31.地中海地区是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临近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这就使得希腊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两地文明的影响。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化为自己的文化。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希腊的经济结构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在古文明之中的重要性,却是一点也不遑多让。
——摘编自《论古希腊文明的贡献》
材料二
图1
图2
(1)据材料一,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并举两例说明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2)古代地中海周边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大帝国。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两个帝国的名称,并分别列出一条判断依据。
(3)有人说地中海是“文明交流之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多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而在八世纪后期到十世纪初期的百余年里,阿拉伯人组织了一场翻译并传播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等著作的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欧洲终于迎来了智慧之光,重新发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
——摘编自汤瑶、杜慧萍《阿拉伯文明对西欧封建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便与周边地区有了较为密切的交流。隋唐时期进入到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高潮,其中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并将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送到中国学习,而中国高僧鉴真也多次东渡日本,这种双向的交流使得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技术、佛典等汉文典籍流入日本并对诸多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五六世纪的日本已经习得并熟练使用汉字;大化改新后日本则仿照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并大兴高等教育;此外,日本还仿照唐朝的管制和律令制度,在大化改新后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起古代天皇制国家。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人就曾在波斯王国中充任高级官员,希腊商人曾控制近东的贸易路线。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被征服地区的认可,亚历山大对形形色色的民族作出让步,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了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则娶当地的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在这一过程中,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文明交叉碰撞,最终形成了希腊化文明。
——摘编自杨巨平《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谈谈个人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8世纪中期到9世纪中期(阿拉伯)。据材料“阿拉伯人广泛收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作品,转译为阿拉伯文,同时进行研究和评价。”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这体现文化的开放性,同时材料提到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均取得成就,这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阿拉伯文化的世界领先性,排除A项;C项表述只体现材料的一部分,材料除了体现阿拉伯文化的融合特点以外,还体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排除C项;“开始交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伊本·鲁世德认为,哲学与宗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追求现实幸福靠的是现实的哲学科学知识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于近代人文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D项正确;牛顿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人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与欧亚民族意识觉醒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信仰伊斯兰教,材料中对于现世生活幸福的追求与宗教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撒马尔罕纸’”后来成为西亚和欧洲对汉式绵纸的称呼,木鹿鲁泽等地还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④正确;材料反映的信息与希腊文化无关,①错误;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往中的地位,与其统治疆域无关,③错误。故本题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对非穆斯林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这一举措有利于缓和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间的关系,维护帝国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这一举措并未改变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对非穆斯林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并不表明非穆斯林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项;非穆斯林保留原有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为了扩大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材料“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推动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区域文化重构,D项正确;阿拉伯人的统治宗旨是维护自身利益,非促进文化多元化为目的,排除A项;阿拉伯人以武力扩张为主,非文化殖民为主,排除B项;民族意识消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兰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后逐渐转译为其他语言流传,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西方文明,B项正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伊斯兰文明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承,希腊字母演化过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奥斯曼帝国。根据题意可知,该学者提出的“公平循环论”中,君主统治和建立的统治秩序是维护公平的基础,D项正确;捍卫社会平等公正是相对的,但材料强调君主统治和国家才能捍卫公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B项;增加帝国财税收入需要依靠经济的发展,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可知,苏莱曼一世对于国家高级官员的选拔上改变任用贵族的传统,转而提拔身边出身低微的亲信,这有利于苏莱曼一世对其的控制,进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是封建贵族,提拔出身卑微者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阶级基础而非“扩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苏莱曼一世改变任命维奇尔对象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西征时期(中国)。据题干“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蒙古王朝的西征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提供了生存的支点,那么伊利汗国的瓦解则给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制造了发展的机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推动了区域政治格局的变动,因为蒙古的西征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蒙古西征对阻断东西方之间商路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蒙古西征对区域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而非蒙古自身,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蒙古西征主要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和贸易路线,而非直接改变民族分布,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根据材料“‘苏丹’即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赋予人民无限权利”不符合史实,①错误,排除A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戒日王朝时宣布土地国有,由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属和封国,但后来封地转变为世袭领地,即土地由国有变为私有,表明当时的印度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印积极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印度进入封建社会,不是奴隶社会开始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度社会形态的转变,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苏丹将这种体制搬到印度,少数印度王公虽有自治权,但权力非常有限,这凸显了苏丹政府强大的控制力,D项正确;A项的“消除了”和B项的“满足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B两项;德里苏丹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可知,传统印度社会的村庄属于家庭和种姓的联合,体现了印度村庄具有血缘亲族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文明,不能得出“世界文明进程高度一致”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印度村庄具有血缘亲族特征,不能确定“否认个人价值存在”,排除B项;材料表明传统印度社会的村庄属于家庭和种姓的联合,未涉及印度民族精神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东南亚)。根据材料“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可知,东南亚地区人民已经把印度文化变成他们自己的了,这说明印度文化丰富了东南亚文明内涵,A项正确;是印度文明传入东南亚,成为东南亚文明一部分,排除B项;东南亚吸收印度文明,融合成自己的文明,说明不保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度侵略东南亚,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印度。材料概括可知:中央军事机构不健全,地方行政措施交于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可知当时地方割据势力颇为强大,D项正确;实行中央集权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君主的权力不断加强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人工灌溉和施肥”“牛耕”“天文历法”等可知,印度重视工具、天气、灌溉等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呈现重视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材料未体现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文明生产并未摆脱自然条件制约,该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根据材料“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可知,大部民成为公民并获得土地,促进了农业发展,①正确;根据材料“第三,改革官制,各级官员由国家任免,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地方设立省、郡、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②正确;根据材料“646年,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促进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③正确;日本武士阶层开始崛起于9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起,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瓦解,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产生了两大集团,最终支持天皇的关西平氏被关东源氏打败,12世纪末关东源氏在镰仓建立了天皇以外的新政府,这体现出这一时期天皇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B项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排除A项;幕府统治的确立,正是武士集团壮大并掌握政权的结果,排除C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之后,天皇有名无实,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表明茶叶贸易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茶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说明在特定阶段,阿拉伯人垄断了亚欧之间的贸易;19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中国茶叶,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表明鸦片走私是英国殖民侵略的手段,C①②④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前茶叶就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10世纪,庄园普遍发展起来,武家政治代之而起”可知,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A 项正确;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是12世纪,排除B项;日本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是大化改新以后,排除C项;17世纪,日本以锁国抵御外来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可知,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其收回皇族等土地,实行新税制,有助于削弱豪族势力,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管理,促进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B项正确;上述改革措施是对唐朝制度的效仿,不是汉唐,排除A项;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并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12世纪末,日本才建立幕府,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题意可知,古代朝鲜的选官考试中有以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这说明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较大,D项正确;“照搬”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历代朝鲜国王均重视”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朝鲜选官制度的特点,没有体现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7世纪时期,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初期,高丽王朝建立并且仿效唐朝制度;14世纪,李成桂自立为王,明朝赐国号“朝鲜”;16世纪,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派遣军队支援朝鲜,中朝军民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朝鲜胜利。由此可知,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故选C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许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可知,这个史实主要表述了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结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符合题意,B项正确;从史实“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得出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史实“15 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15 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可知,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史实“高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制度,可得出“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15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列举了5—15世纪亚洲出现的一些国家以及这些帝国宗教、科技和政治改革的成就,这些均说明了亚洲不同地区文明的特点,B项正确;图中这些国家不全都是奴隶制国家,如新罗、日本是封建国家,A项错误;图中未体现商路贸易信息,C项错误;儒家思想影响的范围主要在东亚地区,不能全部概括图中信息,D项错误。故选B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高丽王朝(朝鲜)。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效仿中国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引入儒家思想,社会风气大变,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0 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后,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体现了高丽王朝效仿中国制度,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不能简单归结为轻罪重罚的法律思想,排除A项;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是为了维护教会的权力和地位,对世俗王权有一定的制约,排除B项;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C项正确;封建王权和苏莱曼时期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冲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奥斯曼帝国,而非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托勒密王朝、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缪斯神庙,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和“‘智慧之宫’,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创办的缪斯神庙收藏了文化珍品,推动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学术的发展,阿拉伯帝国的“智慧之宫”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东方文化向欧洲传播,所以两者都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希腊城邦的典型特点是“小国寡民”,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与古希腊城邦有明显区别,排除A项;选项对科研的重视与材料提及的综合性学术中心不相符,排除C项;缪斯神庙建立于公元前290年前后,此时埃及正处于奴隶社会,没有刺激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69年(日本)。根据材料“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并结合所学,随着庄园制的不断发展,庄园之间以及庄园与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突出,有实力的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它庄园,将一部分农民武装起来。整理庄园的措施将因证书不全等问题的庄园没收为公有,这有利于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而且使许多庄园投靠皇室,天皇拥有的庄园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地方官员贪腐无关,且“遏制”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措施是为了打击庄园主,并为起到稳定封建主从关系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存在法律政令不统一的问题,且材料未涉及法律政令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影响: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农业不发达,重视开放型商品经济;文化开放包容,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重视殖民活动,具有扩张性。
贡献:古希腊的神话、喜剧和悲剧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十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图一:亚历山大帝国;
图二:阿拉伯帝国。
依据:图一区域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并且图片中还有时间公元前331、公元前333年,据所学这是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图二区域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并且材料中还有时间公元8世纪,显然这是阿拉伯帝国。
(3)说明:地中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很多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都是通过地中海。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更是将自己扮演成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四大文明基本通过阿拉伯外传到世界各地,西方的文明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之手传至东方。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影响:根据材料“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可得出小国寡民,城邦林立;根据材料“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希腊的经济结构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可得出农业不发达,重视开放型商品经济;根据材料“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临近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这就使得希腊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两地文明的影响”,可得出文化开放包容,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根据材料“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可得出重视殖民活动,具有扩张性。
贡献;根据材料“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化为自己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希腊在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成就突出,可得出古希腊的神话、喜剧和悲剧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和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十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结合地图可知,图一为亚历山大帝国;图二为阿拉伯帝国。
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区域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并且图片中还有时间公元前331、公元前333年,据所学这是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区域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并且材料中还有时间公元8世纪,显然这是阿拉伯帝国。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说明:可从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帝国为东西方沟通的作用角度进行论述。如:地中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很多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都是通过地中海。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更是将自己扮演成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四大文明基本通过阿拉伯外传到世界各地,西方的文明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之手传至东方。
32.(1)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任答2点)
(2)影响:保存和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推动了西欧学术文化的发展;为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推动了西欧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特征:根据材料“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可分析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根据材料“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可分析出组织机构众多;根据材料“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可分析出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根据材料“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可分析出城市人口较少。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可分析出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结合中世纪经济发展可分析出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和中世纪欧洲。影响:根据材料“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分析出保存和传播了欧洲古典文化,推动了西欧学术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可分析出为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欧洲终于迎来了智慧之光,重新发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可分析出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推动了西欧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33.(1)特点:历史悠久;以双向交流为主;领域多样;交流范围广。(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意义:加速了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日本文明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促进了文明的多样性。(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方式:学者交流;武力扩张;商贸往来;移民殖民。(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承与创新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包容的心态推进不同文明相互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东亚)。特点:根据材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便与周边地区有了较为密切的交流”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这种双向的交流使得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技术、佛典等汉文典籍流入日本并对诸多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知,以双向交流为主、领域多样、交流范围广。意义:中日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根据材料“五六世纪的日本已经习得并熟练使用汉字;大化改新后日本则仿照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并大兴高等教育;此外,日本还仿照唐朝的管制和律令制度,在大化改新后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起古代天皇制国家。”可知,促进了日本文明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促进了文明的多样性。
(2)本题为特点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主要方式:根据材料“其中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并将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送到中国学习,而中国高僧鉴真也多次东渡日本”可知,学者交流;根据材料“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得到被征服地区的认可,亚历山大对形形色色的民族作出让步,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了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则娶当地的贵族女子为妻”可知,武力扩张;根据材料“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希腊人就曾在波斯王国中充任高级官员,希腊商人曾控制近东的贸易路线”可知,商贸往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殖民。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承与创新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不同文明,应该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以包容的心态推进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