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草 原(散文)
老 舍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它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
文体知识
1.识记“渲染、勾勒”等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2.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
《草原》作者是 ,原名 ,字 。北京人,满族,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话剧《 》《 》等。
我会说(读注释、快速掌握下面的内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老舍先生说: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的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在这次行程中,老舍被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所吸引,旅途所见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大声朗读课文:
1.标出段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易错字词、四字词语)
我会读
勾勒( lè) 境界 洒脱(sǎ) 鞭子 骏马 疾驰 彩虹
马蹄(tí)豆腐(fu) 拘(jū)束(shù)羞涩(sè )
摔跤(jiāo)襟(jīn)飘带舞 天涯(yá)海角
渲(xuàn)染 吟(yín)诗 迂(yū )回 地毯(tǎn)
衣裳(shang ) 绣花 拨转(bō)
鄂( è )温克族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勒
蒙
lè ( )
lēi ( )
mēng ( )
méng ( )
měng ( )
勒令
勒紧
蒙人
蒙受
内蒙
我理解
渲染:
勾勒:
迂回:
拘束:
洒脱:
羞涩: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回旋,盘旋。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本课指草原辽阔平坦,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走都可以。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本课指草原一片碧绿。
本课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本课指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衣襟和裙带随风飘舞。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几幅画面?
理清思路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1):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
二(2.3):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情,“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构成一幅由静到动的“喜迎远客图”。
三(4.5):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待客、众人把酒言欢的“主客联欢图”。
品析课文
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思考:
1.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有何特点?画出描写草原风光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感受 (学习赏析句子)
2.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赏析句子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
2.词语角度:动词、拟声词、叠词等
3.描写角度: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
1、比喻
答题思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特点(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春天比作小姑娘(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方法点拨
2 、拟人
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特点,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小草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方法点拨
赏析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原美丽景色, “绣”字运用传神,化动为静,表达作者对草原、对羊群喜爱之情。
赏析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 染
勾 勒
品味:“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
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
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赏析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中国画,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表达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翠色欲流”近镜头描写,化静为动,凸显了草的色泽和旺盛的生命力,抒发了作者的热爱、赞叹之情。
“流入云际”远镜头描写,翠色千里,绵延不断。
品读思考
在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好处?
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第2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让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充满活力、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浸润着心田,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
品读思考
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好处?
好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一方面让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富有感彩;一方面能使抒发的感情有所寄托,而不是泛泛而谈。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文中其他类似的情景结合的句子: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②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似在写骏马和大牛,实则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此时的陶醉之情。
拟人
赏析句子
读后小结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
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背诵课文
1、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2、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什么顺序背?记住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
品析课文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①草原上,主人们策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并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②到了蒙古包外,又有很多从几十里外乘马或者坐车来看望“我们”的同胞,虽然语言不同,但大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真挚。
③蒙古包内大家亲热地举杯欢聚,尽情放歌,其乐融融。
④饭后,主客纷纷表演节目,热闹欢乐不忍辞别。
赏析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河比作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的清澈与弯曲的样子,表达了作者一行人在走了很久后看见河时的惊喜之情,及对河像美丽的带子的赞叹之情。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
喜迎远客
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比喻,把穿着各色衣裳策马疾驰的一群男女老少比作会飞的彩虹,动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美丽热闹画面,表现主人迎客的急切心情。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不行。“飞”表达出热情好客的迫切心情。
喜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品味:我们从“立刻、欢呼、飞驰、引路”这些词中体会到蒙古族主人们待客的热情。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这句话用了对比的写法,也写出主人们待客的热情。
亲切相见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总是”让人体会到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和热烈、浓厚的感情。
“热乎乎”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蕴含了更深刻的含义,既指身体的温度,又指内心的热情。
热情款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热情好客
手抓羊肉、奶豆腐、奶茶
怎样理解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点明中心,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草原热爱和与蒙古族同胞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大家庭。
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作者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草原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远相迎、款待、联欢的场面,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草原
风光美
人情美
天空:明朗
平地:一碧千里
小丘:翠色欲流
远迎来客
亲切相见
草
原
景
美
蒙汉情深
空气:清鲜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结构梳理
写作特点
1.按照行踪顺序叙述。
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内容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文章内容丰富,读来余味无穷。
2.写景语言优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叙事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味。
3.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将目之所及和心之所感有机融合。,情由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象写的具体可感。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自如,让人通过阅读文字就仿佛能看见草原的美丽景色。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
拓展延伸
写草原的诗句:
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跟草原有关的歌曲名: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草原牧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拓展延伸
我积累
1、含“草”的成语:
草木皆兵 风吹草动 芳草如茵 草长莺飞
2、形容草原大的成语:
一碧千里 无边无际 一望无际 广袤无垠
3、形容草原绿的成语:
翠色欲流 青翠欲滴 一碧千里 郁郁葱葱
4、形容场面热闹的成语:
载歌载舞 欢聚一堂 人喧马嘶 车水马龙
5、形容情谊深厚的成语:
情深似海 亲密无间 手足情深 情深义重
1.远处,微露的霞光中,马匹在小丘上吃草,几头奶牛在山坡下舒懒地躺着,偶尔听到马的几声嘶鸣。一望无际的草原被这些牲畜点缀得生趣盎然。火红的太阳从草原升起之后,开阔平缓的大地反射着遍野的绿色。没有高楼,没有工厂,没有商铺,没有喧嚣,有的只是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的几座乳白色的蒙古包。在这样美的环境下,我真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看着那无际的草原如同一幅巨大的画铺展在天地间,绿得那么纯粹,绿得那么邈远,真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四下里望过去,满眼绿色,无遮无拦。将视线投射过去,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聚焦的点,四野茫茫,无边无际,心里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这就是一片静止的海洋,让人感觉有些恐慌,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