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

文档属性

名称 故乡(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9-21 22:01:0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故 乡谈谈小说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小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自传》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作品介绍 《故乡》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者深切地感
触到故乡的衰败,并以此作为小说的情节基础,描写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
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揭示了农
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抒发了热切向往新
生活的愿望。
结构分析第一段: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开头到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到结尾
567778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故事情节回故乡
1-5自然段回乡时间:回乡原因:所见景象及心情:在故乡
6-77自然段到家那天: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天:离故乡
78段-结尾船上谈话“我”的感受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见到了闰土动身启程严寒的冬天卖屋、搬家萧索、悲凉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人物分析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可恨、可鄙又可怜。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串联全文。(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态度作者对其态度
作者对其态度塑造其目的塑造其目的塑造其目的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外貌语言 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景物描写第2、6段 ( )第12段( )第78、84、88段(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写作特色对
照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
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
成了路。品味语句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思考题: 1、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那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2、文中的“水生”“宏儿”起到了什么作用?3、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A、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B、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C、愚味、落后、贫穷的轮回。
D、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课件16张PPT。故乡鲁迅鲁 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我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之一。著作有小
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
新编》,回忆散文
《朝花夕拾》等。教学目标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1、通读全文,分析本文 的行文线索,梳理本文情节结构。线索:情节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一、回故乡(1—5)二、在故乡(6—77)三、离故乡(78—88)2、精读课文,分析变化。变(1)、故乡“景”的变化(2)、故乡“人”的变化景记忆中现实中人闰土杨二嫂“我”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杨二嫂尖酸刻薄、曲意逢迎、无中生有、势利贪小、可笑、可恨、可鄙、可怜的小市民。豆腐西施圆规闰土少年闰土中年闰土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3、精读课文,分析变化根源。表层原因:深层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罪魁祸首。 4、结合社会背景,探究人物典型意义,理解小说主题。 5、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强化小说内涵。 6、浅析本文写法。(重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2)、运用、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后作业 选择生活中你最熟悉 的一个人,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像。课件7张PPT。题目: 故 乡作者: 鲁 迅1、 作品中的“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心情悲伤,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试谈谈“我”悲伤的理由。2、 现实故乡是怎样一幅图景?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景物特点?问题探究3、文中的哪两个人使“我”悲哀?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抓住了一个什么字?4、作者描写了闰土哪些方面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如此变化?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热情、纯真、有智有勇恭敬、称老爷、有了隔膜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黑暗社会制度5、默读课文相关内容小组讨论、探讨分析杨二嫂形象二、拓展延伸 回到故乡、看到令人心碎的一切“我”的悲哀是沉重的。试想象这时我可能对故乡说什么?或者,你为故乡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三、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语文读本中《鲁迅与绍兴会馆》
2、思考: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