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高中语文高二上第六单元第十八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版高中语文高二上第六单元第十八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9 10:10:58

文档简介

雨霖铃
一、导入:不久就是中原中学艺术节,每年都要评出校园十大歌手,歌手们大都唱的都是流行音乐,极少有人选古典音乐、美声的,大家能说说流行音乐受喜爱的原因吗:1、歌词内容贴近生活,忠于情感的表达。2、旋律感强,体现生命的律动,慢歌委婉、缠绵,抒展性、倾诉性较强;快歌较炽热、激昂,动力感和宣泄性较强。3、市井同欢,力求生活化、大众化和口语化,演唱的普及程度很高。但一首流行歌是否能成为经典,就要由时间来检验了,大家都知道词又称曲子词,就是当年传唱的流行音乐,《雨》是宋代的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近千年来,人们依然吟唱为之感动不已,足见此曲的魅力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能跨越时空引发人共鸣的独特情感。
二、读《雨》。这首曲子词是因何情感而发的?请用词作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伤离别)
作者用了《雨霖铃》的词牌,介绍这首词牌的来历。很少人敢用此词牌,它颇极哀怨,且入声字的韵。(吟诵)
三、学生交流环节。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朱光潜《诗论》: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而在这首词
中,处处是画境,处处是戏,请你谈谈哪一幅画境或是哪幕戏最能传达作者的“伤离别”之情。(学生课堂交流)?
参考:主要诗句的品味。(1)“寒蝉”、长亭、兰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寒冷秋天里即将结束生命的“寒蝉”, 其状必衰, 其声必弱, 使“高亢而热闹”急转直下,使人不由地心生“凉”意。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加重凄凉感受;长亭是建在路途中的简单亭舍,供人休憩纳凉,送行时常在长亭告别;木兰树做的船,船在作者心中意味着离别与出发,流浪与孤。
??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二字。男儿有泪不轻弹。苏轼在《江城子》里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由此“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就永远凝固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一断肠的时刻。感情的准确聚焦,最后临别那一刻,两人泪眼相对,最终无法出一语相嘱,因为只要出语,必将泪雨滂沱。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龚自珍“渡河而南,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蛮夷之地。这“楚客”则不但表明宦游之所,而且还有将自己和屈原、宋玉、贾谊的等迁客骚人连为一体的意味。
烟波:“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承载寂寥的思绪和黯淡的离愁。一是已抛之身后的红颜知己,一是茫然坎坷的行役和无数孤独的时光。
四、在课堂交流时,适时补充柳永漂泊的一生:
1)、20岁左右,第一次落第,淡然一笑:“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2)、三年后第二次落第,忍不住要发牢骚。《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开始了长期的羁旅漂泊。
3)、第三次考中了。仁宗批曰:“此人任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填词去吧!”这便是宣判其仕途的死刑。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更苍凉地漂泊。
4)、改名柳永,约50岁中进士。然仕途常受阻,长期宦游。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丽句。名词的叠加,营造整体悲凉意境。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此句明写景而暗写别情。作者设想今夜酒醒之际,恐怕已泊舟在杨柳岸,只有几株衰柳、一弯残月、习习凉风相伴自己,感叹“不知魂以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词人因情设景,缘情写景,点染出只身远别后的孤凄、冷落,客情之凄清尽在其中,使此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
????? 设想“此去经年”后,不是“清秋节”,内心或能好受,即使“良辰好景”,也无人共赏,如同虚设,痛苦之情溢于言表;“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脱口而出的市井俚语,感情也因此喷薄而出,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清秋节”之后总能见到春天,而“伤别离”总是与日俱增,羁旅之苦,难达之情,感情不尽,余味无穷。人们无不为这对情人洒下同情之泪。
五、离别是中国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题材。?? 而柳永的离别那么让人愁肠百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为柳永有一个漂泊的一生,他无数次深味离别之苦,也深味离别后的凄恻。还因为柳永是一个多情的人。
??????? 补充“多情”的柳永,穿插在“漂泊”一生经历的中间:PPT
1、绝世的音乐才华,浪漫个性.“少有俊才,尤精乐章.”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2、教坊女子“怜我多才多艺”,为家人所不耻。
3、“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4、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5、“一生赢得是凄凉。”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小结:柳永一生的矛盾:
仕宦与浪漫性情纠结的真情;有飘摇不定流浪一生的苦情;
对情人无限眷恋不舍的痴情;有才子迟暮无可皈依的悲情
???????柳永用词诚实地表达自己最真切的生命感觉,朴实无华而又光华灿烂。形成了他独特的婉约词风,屯田蹊径。
六、结束语。
??? 柳永的一生是漂泊而多情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柳永是经历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的词依旧被我们传唱着。每一位迷茫的、失意的、离别的人,都可以从他的词里,得到了一份永远的温暖、共鸣。
课件14张PPT。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颇极哀怨。”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音与山相应。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
——《明皇杂录》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 ——朱光潜《诗论》“楚天”“楚客”:苍茫、失意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卜算子》
“满目江山,堪助楚客冥搜”。《玉蝴蝶》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雪梅香》
渡 口
席 慕 蓉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地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
山川庄严温柔
……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杨柳岸,晓风残月
"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
《红楼梦》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道出了人世的凄凉, 这种情绪正是作者在历经人事坎坷, 深味生命的荒芜与无常,从而有了预知的感受。
有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
良辰好景虚设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慢卷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王实甫《西厢记》20岁左右,第一次落第,淡然一笑: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三年后第二次落第。
《鹤冲天》
开始了长期的羁旅漂泊。
第三次考中了。仁宗批曰:“此人任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填词去吧!”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更苍凉地漂泊。
改名柳永,约50岁中进士。然仕途常受阻,“谙尽宦游滋味”。柳七:漂泊的一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出身仕宦世家,父亲、五位叔父、两位兄长、侄子都是进士。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名利客”(《归朝欢》)
绝世的音乐才华,浪漫个性.“少有俊才,尤精乐章.”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20岁左右,第一次落第。
三年后第二次落第。写下《鹤冲天》,开始了长期的羁旅漂泊。
教坊女子“怜我多才多艺”,为家人所不耻。
第三次考中了。仁宗删去,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更苍凉地漂泊。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改名柳永,约50岁中进士,勤于职守。但仕途常受阻,
“谙尽宦游滋味”。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一生赢得是凄凉。”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柳七:多情的一生出身仕宦世家,父亲、五位叔父、两位兄长、侄子都是进士。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名利客”(《归朝欢》)
绝世的音乐才华,浪漫个性.“少有俊才,尤精乐章.”教坊乐工
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20岁左右,第一次落第。
三年后第二次落第。写下《鹤冲天》,开始了长期的羁旅漂泊。
教坊女子“怜我多才多艺”,为家人所不耻。
第三次考中了。仁宗删去,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更苍凉地漂泊。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改名柳永,约50岁中进士,勤于职守。但仕途常受阻,
“谙尽宦游滋味”。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一生赢得是凄凉。”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柳七:多情的一生 多情自古伤离别
1、仕宦与浪漫性情纠结的
2、有流浪一生不断聚散的
3、对情人无限眷恋不舍的
4、有才子迟暮无可皈依的多情
离情
痴情
悲情屯田蹊径:
1、将市井生活融入词作,开拓了词的境界。
2、时间和空间呈现出焰火般的层层转换,虚实互映。
3、借助意象,情景交融,因其漂泊而多情,将离别的感伤,写得哀婉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蓼园词选》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作业:
1、预习《踏莎行》。自行查阅秦观的生平,概括其主要的生平中的转折点
2、词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抒发了何情感。你最欣赏哪个画境描写。
3、在理解这首词中,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